<p class="ql-block">今年是高中毕业五十周年,思绪常回到那傍惶又充实的等待分配工作的1973年。就在那一年,我以无师自通的扳金工技艺动手制作了迄今仍引以为傲的十六灯煤油炉。</p> <p class="ql-block">记得制作内外挡风罩、灯芯管、灯芯座用的是废物利用的罐头盒、油漆桶上的马口铁皮,而炉罩、底座、储油箱用的是厚一点的从废品收购站购得的工业铁皮边角料。</p> <p class="ql-block">(自上而下为内档风罩、灯芯座、底座及油箱。右旁为取下的外档风罩。)</p> <p class="ql-block">手工敲制系不得已而为之,有条件者则利用机床车削加工这些部件,市售成品应系机械冲压所制。</p> <p class="ql-block"> 制作工艺牵涉到铁皮剪裁、錾刻、钻孔、锡焊、铆接、敲制成形等。整亇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是敲制内、外挡风罩固定槽,要以一环状厚铁皮由外向内敲出90度向上的外圈档槽及由内向外敲出内圈档槽,完成后内、外圈仍呈均匀同心圆,再在其上钻出十六孔,用于铆接灯芯管。</p><p class="ql-block">灯芯管实为三层,最内层装灯芯可上下调节移动,焊于下方圆形活动底板上。外层最粗,边缘需纵向铆接敲制成型。中层略长,穿过外层并将其铆接固定于上方的档槽盘和下方底板上。这其中上、中、下三排孔,十六根三层灯芯座焊、铆接完成后需分毫不差,互相垂直才能保证灯芯同步自由上下移动。</p><p class="ql-block">控制十六芯活动底板上下移动的调节装置也是颇费周折手工制作了一简易齿轮传动结构,比起当时常用的杠杆式一档调节要优越许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历尽艰辛制作完成装油点火的那一刻,意想不到的一幕差点让我极度失望,燃起的不是蓝火而是红火,说明燃烧不完全。后分析原因系手工敲制不易,内外圈固定槽稍宽、内外档风罩之间间距略宽所致。后将外罩下方边缘均匀向外敲出一定弧度使其上方内径略小,从而解决了不全燃烧问题。煤油炉最终如愿燃起了蓝色火焰,那心情如同按装收音机接通电源后听到正常声响一样欣慰,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我的那只煤油炉外型与这只相似,浅紫色。遗憾的是1976年随妹妹上山下乡带至农村,后返城时遗失。)</p> <p class="ql-block">该煤油炉是我手工制作最为复杂、最为费时的作品,迄今无与伦比。半亇世纪后回想往事,深深为年少时的好奇心、模仿力和创作力、耐心所折服。应当感谢那特殊的年代,虽然读书被耽误了,但给我许多做手工求知探索的机会(当时主要精力用在无线电方面)。这种经历成就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获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扳金工部分必备工具。当年铁皮剪、钢錾均为借用,也沒划线钢规。现今看到此类精制、名牌工具仍情有独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