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何家冲

学无止境

<p class="ql-block">  立冬日前天下午,抓住秋天的尾巴,跟随王园携程约伴一行走进长竹园乡何家冲传统村落。何家冲村坐落于大峡谷之中,四周环山,一条清涧至东向西穿流而过,将村落分南北两部分。古民居群是溪南依山而建的这部分。站在溪北岸,何家冲古民居犹如一幅山水画卷由上而下铺展开来:背依青山,半山腰成片的毛竹掩映着一片黄墙黛瓦的土坯房,屋舍俨然,溪畔杂树丛生,中间夹杂簇簇黄菊花。秋暖如春,阳光下的小村泛着亮光。跨过小溪,迎面立着一棵老枫杨树。从它的简介得知,这棵树已在村口站了三百余年。踏上鹅卵石铺就的小路,穿行在村巷中。整个村落只有一扇大门,大门内采取一户一院相邻居住,庭院均能相通又互不打扰,首尾相应,左右相连,甚为独特。</p><p class="ql-block"> 出于好奇,我们在导游刘诚的带领下轻推一处虚掩的院门,院内鸡鸭在进食,正屋门后坐着一位老奶奶,阳光斜照在她的银发上,一群来访者似乎没惊忧到她,她正弯腰专心致致地剥油茶果壳。</p><p class="ql-block"> 片石垒成的台阶上摆放着一堆红薯与几个大而圆的黄南瓜。一行中有几个县城来的孩子,他们好奇地攀爬上台阶去摆弄大南瓜,又蹦下台阶,去推院中有些年头的石碾子,甭说孩子好奇了,就连我们成年人行走其间都会心生疑问。让人有点意想不到的是,小院的出口竟隐藏在院东厢房内。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蒙,有点像穿越迷宫。</p><p class="ql-block"> 一行人从一个院落到另一个院落,似乎在寻找什么,又似乎在解一个个谜。古村落在经历四百年岁月洗礼之后仍然能容颜如初,房屋的主人们是怎样做到的呢?此外,在那个车马都慢,道路不通的农耕时代,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却能走出明代翰林院钦点庶吉士,为家居获御“玉林双辉”匾牌,经济落后又是怎样与先进文化巧妙衔接的呢?</p><p class="ql-block"> 这是古民居留给游客深邃的思考。世间的问题不一定都能找到答案。旅行者的出发点不尽相同,收获也不同。也许旅游仅仅是从一个自已厌倦的地方到另一个别人厌倦的地方,那么需要思考的东西属于认知的收获者,美景属于善于发现美的人。</p><p class="ql-block"> 走出何家冲村,沿溪畔溯流而上。秋日的天空明净湛蓝,苍鹰盘旋在山峰之上。秋阳朗照,山半坡上油茶花洁白似雪,山下田埂上乌桕树叶红艳如火,路边野菊花灿黄若金,蜜蜂嗡嗡吟吟绕飞其间,耳畔时不时传来引泉从山顶流下碰撞竹筒发出的“咚,咚”声。秋山如画,溪流远致。若不是秋叶斑斓,生命走向极盛,这一刻会感到山中时光会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 行进的脚步直达红色电影《红色的弗拉基米》拍摄地,抖音上网红打卡地,真切地体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返回后,我将拍摄的照片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在美篇公众号上,美友猪样幸福留言说,如果通水电,我真的想居住在那儿。我回复她说,想想可以,真住未必。对于享受过现代文明和丰富物质生活的大多数人来讲,从匆忙的日常抽身去赏赏景可以,偶尔小住尚可,真正能呆得住的人不多,除非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或自身有非常的定力。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过,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美丽的山村是心灵安放的地方,但是骨感的现实却容不下肉身。现守留何家村的居民多为老人,这又何尝不是中国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年轻时梦想逃离的家园,年迈时竭力想回归的地方。四百年保存尚好的何家冲古民居也给了我们一种启示,用心呵护好我们的家园,建设好我们的家园,白发苍苍时人生才有归处。故园不再,充其量我们只是时间洪流上的一叶浮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