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甫里山水</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之</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林山澄湖水</b></h1> 说到描写甫里山水的诗歌,高启的《姑苏杂咏-甫里即事》可谓脍炙人口:<div> 原诗 译 诗<br>长桥短桥杨柳, 长桥、短桥的两旁边满栽着依依的杨柳,<br>前浦后浦荷花。 前浦、后浦的水面上盛开着艳艳的荷花。<br>人看旗出酒市, 看,街头巷口高挑的酒旗飞扬,<br>鸥送船归钓家。 水鸥追随着驾船归去的渔家。<br>风波欲起不起, 柔风轻拂着微波荡漾的水面,<br>烟日将斜未斜。 烟雾环绕着快要西斜的橘红色晚霞。<br>绝胜苕中剡曲, 且莫夸苏州的苕溪、绍兴的剡曲,<br>金薤玉鲙堪夸。 金薤玉鲙般的吴淞鲈鱼更让人牵挂。</div><div>寥寥几句,写尽甫里水乡旖旎风光。</div> 笔者不才,不能尽说甫里山水美景,只想借这小小美篇说一说澄湖与张林山。本想取名《甫里山湖》,但是平时只有”山水““山河”搭配,“山湖”搭配则很少见,恐不合约定俗成,便借用了一个微信群的名称《 张林山澄湖水》。 先说澄湖 关于澄湖,甪直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最稀奇的要数“借台子”:据说以前澄湖旁边村庄里的人家婚丧喜庆办事情,要桌椅都可以到湖里面去借,民间把这件事叫做“借台子”。只要写个借条放进水里去,借条沉入了水中,要借的桌椅就会如数氽出水面。用完了再把它们送入湖中,它们自己会沉下去。后来村子里有些人生了贪念,借了不还,“借台子”就不灵验了。不然,说不定今天我们儿子结婚女儿出嫁什么的,还可以到澄湖里去借些古色古香的桌椅呢。 (借来的桌椅——模拟图)<div>这些桌椅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从澄湖的由来说起。<br> 澄湖,又叫沉湖——沉下去的湖,也叫陈湖——陈州变成的湖。听老一辈人说此地原来是陈州府。这陈州府里有一个出了名的孝子陈祥里,因排行第三,人称陈三。他的孝行感动了神仙,因此神仙告诉了孝子陈三一个天大的秘密——什么时候陈州府衙前的石狮子眼睛流血,陈州就大难临头了。</div> <div> (狮眼流血)</div>后来,此事被城里的张屠夫知道了,他就是不信,故意用猪血染红了石狮子的眼睛。陈三见后,立即回家驮了瞎子老娘,一路狂奔,忽然身后轰隆一声巨响,地陷了,洪水奔涌而来。说来也奇怪,陈三背了老娘跑得快,洪水也涌得快,陈三跑得慢,洪水也涌得慢。 后来实在跑不动了,陈三拼命喊“饶命”,地陷终于神奇般地停止了。他回头一看,身后已是一片汪洋,陈州城早沉到湖底去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孝子陈三,把陈三背着母亲最后跑不动喊“饶命”的地方叫做“大饶”(即现在的大姚村),把陈三母子最后居住的地方称为祥里浜。 <div> (大姚村)</div>那些借人使用的桌椅就是陷落的陈州府里的——当然,这只是一则民间故事而已。并不能说明澄湖是怎么形成的。<br><br>澄湖究竟是什么时候、怎么形成的呢?<br>《甫里志-陈志》云:“相传旧本陈州,沉为湖,迄今湖水清浅时,底有街、井、上马石等物,舟人往往见之;在镇西南境上,形如曲尺,南北润二十余里,东西长四十余里,左通淀山湖,右通吴淞江。”<div>《吴县志》载:“陈湖,相传本邑聚所陷。” 《太平广记》载此为陈县:“有狮眼流红之说,事实近诞,然当水涸时,其中街衢、井穴历历可见,余如上马石、墓道、田亩不胜枚举,且有拾得铜锣、铁链及器皿什物者。”</div><div>周濂齐王烈《游陈湖记》亦云:“陈湖一名沉湖,父老相传曰:故邑聚也,陷为湖,然不知何王之代?今湖尚有街、有井、有上马石,人居其旁者,水枯时,往往获古镜、钱、盂之属,文字漫灭弗可识,是耶非耶?”(按:周王烈,字歧祥,号濂齐,又号媚幽先生,为顺治间府学庠员,家住东关湾,即今之东关村,地在澄湖之滨,离镇三里左右。)<br>这些记载都说明澄湖湖底一直保存着丰富的古文化遗存。而甪直民间也一直有许多关于澄湖的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br></div> (澄湖之滨) 但是,这也仅仅是相传而已。真正解开澄湖形成之谜,要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br>1974年和2003年的两次考古发掘,又一次激起了大家对澄湖的兴趣与关注。<br>但是,对于业外人士来说,无非是为澄湖发掘文物之众多而感叹,或者是为澄湖是否是沉掉的湖得到证实而释怀。至于澄湖遗址的考古学意义,却不得不 听一听专家们的高见。<br>综合专家学者各方面的意见,澄湖遗址考古的一般性意义首先表现为:澄湖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古水井,众所周知水井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人类自己造就的最早的生活水源之一。从澄湖发掘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先民已掌握娴熟的凿井技术。在生产力低下的石器时代,甪直地区的先民,能够认识地下水,并加以充分利用。从依赖自然,到通过凿井,创造水源,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div> (澄湖古井——甪直历史文物馆图片)</div>其次,澄湖古井发掘中,出土的原始文化遗物十分丰富,而汲水的盛器最多。摹拟动物形态的鸡、鸟形提梁壶、猪形壶、鳖形壶、皮囊壶,图案精致的彩绘陶器、漆绘陶器,以及刻有陶文符号的鱼篓形罐,都闪耀着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火花。出土的带木柄石斧,颇为罕见。这些都为我们研究石器时代的工具制作方法提供了实例,说明当时社会已到达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前夜。<br>再次,澄湖早期印纹陶遗存中,拥有一定数量带有中原文化因素的仿铜陶器,这与古文献中关于 “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和《禹贡》中关于大禹治水到太湖的记载相印证,说明当时这里已与中原发生着日益频繁的联系。吸收了许多中原夏、商文化的因素,而形成了区别于典型良渚文化,又不同于中原夏商文化的地方性文化。 (澄湖出土文物——彩绘陶贯耳壶) (澄湖出土文物——黑衣陶鱼篓形贯耳壶)<br><br> <div> (澄湖出土文物——黑衣陶提梁壶)</div><div><br></div>除了其一般性意义,澄湖遗址考古还具有其它考古发掘所不具备的特殊性意义——基本确定了古摇城之所在,正是今日之澄湖遗址。 (澄湖航拍图) (澄湖之滨——国际慢城) 春秋时,吴国为了“设险以守其国,安其民”,曾经筑过不少“城”,仅《越绝书•吴地传》所列,就有:吴大城、吴小城、伍子胥城、复城、鸿城、麇湖城、干城、古城、武城、吴城、无锡城、摇城等数十座。这些城经过二三千年的沧桑变迁,大都已经面目全非,甚至不知所在了。<br>其中的摇城,是春秋时期的一处封邑,初有吴王子受封于此,吴国灭亡之后,又成为越王摇的封地。吴王子和越王摇都是享世卿世禄的王室宗亲,他们的受封,正是吴越两国继承西周分封制度的实例 。《越绝书〈吴地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摇城者,吴王子居焉,后越摇王居之。稻田三百顷,在邑东南,肥饶,水绝。去县五十里”,“在邑东南,去县五十里”,大体方位北濒吴淞江,位于东江、娄江与吴淞江交汇的古三江口;跟澄湖遗址地域位置大体一致。从澄湖发掘的资料看,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广种水稻,古井中出土的粳稻,颗粒饱满,可以印证文献中“稻田三百顷……肥饶”的记载。而摇城之“摇”又与此地大姚之“姚”同音。据此可基本确定,古摇城之所在,正是今日之澄湖遗址。<div>又:在清代地图上,大姚、澄墩一带尚标为“摇城”; 但由于“姚” 与“揺” 同音,已有讹“摇” 为“姚” 的情况。<br>康熙《吴郡甫里志》卷首《凡例》:“甫里南有摇城,为越摇王居地,故名摇城。今讹为姚盛,及云大姚姚氏为虞帝之裔者,非。”<br></div> <div> (吴王阖闾剧照)</div>再者,澄湖附近 有“吴宫乡”之古称,镇南有阖闾浦蜿蜒而过。当地还有“梧桐秋,吴宫愁”之民谣,正好附丽着吴国被越所灭的凄美故事。这与这座摇城城主迭更的史实也相符合。越灭吴后,越摇王居住于这座最初由吴王子居住的古城,“城”也因摇王而得名。这又进一步为上述断定提供了佐证。 摇城的陷落——澄湖的形成 <br><div>1.该处土质比较疏松,地势低洼 <br></div><div>2.澄湖的中心部位,在洪水中被淹没而形成——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之间 </div><div>3.不合理的水利活动 </div><div>4.巨浪拍岸,湖岸不断塌方,湖面不断扩大 </div> 再说张林山 (张林公园) 张林这个地方,原来并没有山,南面有一个很大的湖,名叫澄湖,东面有一个村庄,叫东庄浜。张林山的来历跟它们有关。<div>那就是《仙人担土填澄湖》的传说。</div> 东庄浜村西尽头处,紧挨大路有两间草屋,里面住着一对老夫妻。老婆婆十分勤快,每天都坐在门口做蒲鞋,他俩以卖蒲鞋谋生。 有一个老人天天担着泥土去填澄湖,要重建陈州城。老婆婆无意中点破了他的仙人身份。一语道破天机,挑泥老者把肩上挑着的那担泥土向大路旁一倒,东西两堆,然后一声口哨,唤来一头驴子倒骑着就走,转眼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老婆婆惊得目瞪口呆。<br>第二天是农历四月初一。一大早,老婆婆和村上人发现大路旁一夜之间忽然两座高大的土山拔地而起,一东一西,这就是张林山。 张林山位于甪直古镇西南约2公里处。说是山,其实就是两个海拔三十来米的土墩而已;这样的土墩在平原水网地区已属少见,因此当地农民把它称为“山”,东边的土墩叫作东山,西边的土墩叫作西山。新建的甪直高级中学所在的地方,就是原来的张林山的西山及其周边地区,而东山就在旁边的张林公园内,一条三泾浜——学校大门前的那条断头浜——把它们分隔在东西两岸。 关于张林山名称的由来,自古以来有两种说法,因而也就有了张林和张陵两种不同的书写。<br>一说西山有土地庙,相传土地老爷就是晋朝时的张林,所以山就因此而得名“张林山”。又据《吴郡志》,晋代有张林妻徐氏,吴郡人,柔惠清顺,中和圣善,妇德既娴,母道亦践;被列入《吴郡志列女传》。当时所设土地老爷张林,就是列女徐氏之夫。<br>而历来又有传说“甪直镇南有张林山,相传为汉(丞相)张苍冢 ”, 故名张陵。因此有人认为“张林”应写为“张陵”。所以,直到今天, 仍然是“张林”与“张陵”两种写法并存。 (张林山出土文物——玉杖头) (张林山出土文物——玉琮) 1977、1979年,南京博物院两度对张林西山进行了考古性发掘,既没有看到张苍墓址,也没有见到张林遗物;但却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了人类的活动。我们看到了先辈们使用的石刀、石斧,装饰用的玉镯、玉管、穿孔玉斧,生活用的陶罐、陶碗,还有草绳、稻谷等物。 两次发掘共开挖探方9个,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墓葬11座、东晋砖室墓5座。其中张陵山四号墓为张镇夫妇合葬墓,其碑正面清楚地刻着:“晋故散骑常侍,建威将军,苍梧、吴二郡太守,奉车都尉,兴道县德侯,吴国张镇字羲远之郭。”由此可见张林山为吴郡名门张镇家族的墓地。据碑志和史籍记载,张镇的主要职务是苍梧及吴郡太守。而人们常常将某某郡之太守以其姓加某某(郡名)称之,这样,张镇就被称为张苍梧了。而张林山曾有张苍墓的传说,可能就是“张苍梧”与“张苍”之误。 最后说说“陵”与“林”的区别 帝王死后的葬身之地称为“陵”,如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清东陵,其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称“陵”。 林,除了表示树木多之外,还有表示较“陵”次一等的墓地,一般用于埋葬一些社会上有威望的大人物。这类人生前贡献或功绩卓著,虽然如此,死后仍不能称“陵”,只好用其谐音字“林”,如孔林、袁林、元帅林等。<div>张镇官至散骑常侍,建威将军,苍梧、吴二郡太守,奉车都尉等,其葬身之地,当称“林”,而不是“陵”。<br></div> 附告:闲暇时,想起了当年下乡之地,遂成此自娱之美篇。图片大部分来自网络,谢谢佚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