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7日,下午,告别南轩古村,沿260县道直奔美郎村,西行2.2公里,来到著名的美丽的美榔姐妹塔旁,打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南现存最完整的宋代古塔。</p> <p class="ql-block">美朗村,位于海南省澄迈县金江镇的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有炙榔村(古称),“买榔村”“美郎”“美罗村”等叫法。自宋代立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海南历史上比较典型的传统建筑小村,系保存完好的火山岩古村落,<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统建筑众多,</span>风韵非凡!村里有许多文物古迹,如石塔、石桥、石兽、姐妹泉等。而最著名的是海南省最古老的佛塔——宋代的美利双塔,又称美榔姐妹塔。</p> <p class="ql-block">两座名曰美榔双塔或美榔姐妹塔的佛塔,分别建于两个小水塘之中的,由石桥和岸边联接。立于水面的双塔在岸边的绿草、树木和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端庄。有诗赞:“西竺原为舍利天,移来琼岛亦巍然”。</p> <p class="ql-block">池中锦鲤游鱼成群,建普、艳君夫妇买来魚饲投食,吸引大批鱼儿纷来,小孙女看得十分高兴</p> <p class="ql-block">正如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所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p> <p class="ql-block">美榔双塔建于宋代,俗称“姐妹塔”。为佛教舍利石塔,原为辑瑞庵前塔,今庵毁塔存,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在海南现存的古塔中,美榔双塔是兴建时间最早,建筑艺术颇高。据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南宋澄迈县乡人陈道叙幼时信佛一生为佛信徒,曾任督教,育有二女,长女陈灵照生性善良,出嫁为人妻。次女陈善长笃信佛,出家修行,终身在本村辑瑞庵念经礼佛。女儿的德行感动了父亲,于是陈道叙捐钱在辑瑞庵前的小水塘里为两女盖了两座塔,后人称“买榔二塔”或“姐妹塔”,现称“美榔姐妹塔”。</p> <p class="ql-block">美榔双塔的石刻艺术大致分浮雕与圆雕两种形式,浮雕又分深浅浮雕,主要体现在人物、动物与植物等图案上,人物雕塑大多为接近圆雕的深浮雕;圆雕则体现在塔刹、龙头型飞檐及部分莲花座上。姐塔有人物塑像6尊,龙头型飞檐6只,浮雕草龙纹6幅、角兽6尊。妹塔雕塑有人物(佛)塑像8尊,力士4尊,护法居士6尊,动物浮雕8幅,植物浮雕4幅,浮雕蟠龙柱4根。</p> <p class="ql-block">塔上数十尊浮雕刻工精巧细致,石刻浮雕栩栩如生,堪称石塔中杰出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双塔相距有20米,中间一条石路把两塔分开,妹塔在北,姐塔在南。妹塔呈四方形状,共七层,高13.67米(塔身部分高9.20米)。姐塔呈六角形状,共六层,高13.06米(塔身部分高8.65米)。双塔在堪舆上的四象是以辑瑞庵为玄武(靠山),文昌庙(以前这是一片开阔地)为向,半环抱双塔的村路为青龙,民宅为白虎。青龙的前方有一口约十余亩常年不枯的水塘,构成了青龙得水的风水格局。</p> <p class="ql-block">在国内现存的诸多古塔中,使用材料有石有砖的,有木制的,更多的是砖石混合、砖土混合的。而这两座姊妹塔从下到上通体使用的是琼北地区的火山岩石,这也是就地取材。在全国的古塔中可谓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火山岩也称玄武岩,是生产铸石的好原料,比合金钢坚硬而耐磨,比铅和橡胶抗腐蚀。这也是姊妹塔历经几百年主体不倒的因数之一。</p><p class="ql-block">塔从下到上的建筑工艺就是采用榫眼凹凸相接的技术,采用条石干摆不粘合的独特方式,也就是说在石头与石头之间没有任何粘合剂。而使用榫卯咬合的力量,保证了这种阁楼式的古塔巍然屹立,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袭,主体塔身没有坍塌损坏,堪称奇迹。</p> <p class="ql-block">姐妹塔双乔并立,绰约依旧,精致灵秀。</p> <p class="ql-block">姐塔通高13.06米。台基高4.41米,周长31.4米。塔基双层。的雕塑装饰大多来源于宋代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一层龙头型飞檐代表皇宫建筑,引申为皇权;二层基座文武官员及士兵代表地方官吏集团;一层基座草龙纹与角兽,代表吉祥祝福与对国家等级社会的捍卫与守护。塔的六边型,象征着佛教中对人间天道、地狱道、人道、饿鬼道、阿修罗道、畜生道等世俗的六道轮回描述。</p> <p class="ql-block">妹塔通高13.67米,台基高4.46米,周长29.64米。平面呈等边4边形,单层塔座,层檐7级,塔型塔刹;塔基为须弥座,四角有力士作托举状,壸门内有浮雕狮子与大象,分别代表文殊与普贤菩萨,是智、慧、证与理、定、行的象征,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心柱有浮雕智火与果实,代表烧除一切烦恼、硕果丰盈,是燃尽万般烦恼,回归清静,万物丰登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姊妹塔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它承载了海南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海南历史文明的重要媒介。</p> <p class="ql-block">经过800多年的风雨侵蚀,基本保存完好。双塔拔地而起,庄严俊秀,直指苍穹。她还要继续矗立,笑看风云变幻,阅尽人世沧桑。在大身然和这些人文古迹面前,人显得何其渺小与微不足道!人生不过百,常怀千岁忧。愁什么愁,争什么争?!</p> <p class="ql-block">塔旁两眼古井,水位不同,传说不少,颇为神奇。</p> <p class="ql-block">双塔陈列馆,可详细了解双塔情况</p> <p class="ql-block">南宋之前,美榔已有辑瑞庵与仙寿庵等两座寺院,据史料与实地考证,美榔双塔应为辑瑞庵的附属建筑而建。目前除现存的双塔外,已发现庵的遗址一处,初步考证为仙寿庵遗址,双塔之间有坝桥及坝桥牌坊遗址(山门)各一处,灵照墓和陈道叙周氏合葬墓,辑瑞庵存疑遗址一处。</p> <p class="ql-block">辑瑞庵,是个尼姑庵,距双塔约200米。占地面积约一亩多,久已荒废,今仅存庵堂地基、正殿残垣等。据说,元代琼州巡抚谢图南曾为之题写匾牌。一个小小的尼姑庵,却让当时的琼州巡抚来题写匾名,确实是不同一般。</p><p class="ql-block"> 据美榔村民说,他们村的老人都见过辑瑞庵的门楣上镌刻着神秘诱人的歌谣:“斗七星,方四象,三啊三,爻啊爻,三弓三箭三角园,埋藏九坛金,九坛银,留待后来人。”仿佛告诉人们,在某个可能不是很远的一个秘密地点埋藏着财宝,留待后来有缘人去揭开其秘密。由于这段歌谣的流传,从古到今吸引了不少人到美榔双塔附近探秘。名曰参观名胜古迹,实则暗中寻宝。八百多年过去了,传说中的财宝是否被人寻获而去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遇见亦是美好,尘封便已倾城。盛名的辑瑞庵、仙寿庵荡然无存,它们盛于何时,败于何时?因何而毁?庵里的那些尼姑们命运如何?去向何方?这些,只有考古学家们去考证了。平凡如微尘的我等,只能双手合十,祈祷这些出家女子生若夏花、去化为仙、得道吉祥了!🙏🙏🙏🌸🌸🌸</p> <p class="ql-block">除了美榔双塔外,村内还有仙寿庵遗址、石雕护村神兽等文物古迹。在这些古迹附近,就是美朗村村民的古村落居住地,村民与文物古迹比邻而居,紧密相融。好看的东西很多,但我们未深入探访,留待下次吧。</p> <p class="ql-block">去前未做功课。从上边鸟瞰图片看,美朗村中仪保存完好的古道就有5条,村中古民居为木石结构瓦房,大多是院落式,建筑布局大体相似,很有气势。我们真的应该去走走看看!</p> <p class="ql-block">离开美朗村,路过一个大门,号称扬昆(坤)村,也是中国传统村落。遂决定顺道一观。进村!</p> <p class="ql-block">扬坤村是个行政村,位于澄迈县城东北部,位于澄迈县金江镇的东北面,离县城约24公里,是永(发)美(亭)公路旁一个历史悠久、古树耸立、果树围绕的古村落。村委会下辖三个自然村即扬坤村、美朗村、万昌村,村委会总人口为1870人,其中杨坤村为745人,美朗村505,万昌村为620人。杨坤村委会的三个自然村都是具有琼北火山岩特色的古村落,村民居住的房子多为木石结构的房子,墙是由石块干垒而成。村落散布着许多石碾、石槽等具有火山岩特色的古老的生产生活工具,古色古香,堪为一观。</p> <p class="ql-block">扬坤村又由绿水塘、双井、美敬、新村四个小自然村(点)组成,村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45人,村民主要以农耕为主,主要产业有香蕉、水稻、瓜菜。2014年11月25日,扬坤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古榕广场。一百五十岁的古榕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p> <p class="ql-block">扬坤村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抗战期间很多扬坤人勇敢地加入到抗战中去。村口大门两侧水泥门柱上醒雕写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字样。</p> <p class="ql-block">绿水塘村的水塘</p> <p class="ql-block">这是美敬村的附视图。美敬村亦称美庆村,村前有一口半月形水塘,塘前有常年生长的杂树排成一行,似时时守卫村庄的卫士,对抗北风的侵犯。</p> <p class="ql-block">因不熟情况,我们仅至绿水塘村,双井、美敬、新村四个小自然村均未走到。</p><p class="ql-block">实事求是的说,南轩、扬坤古村资源丰富,文化积积淀深厚,在作好古村落特色旅游方面潜力很大。但现状不佳,在文物及古村落保护、古宅与石巷修复、古井修复、环境卫生大整治、水系整理美化,绿化、美化,旅游设施完善等方面,还须继续提升,要干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260县道前行,抵达大美村。</p> <p class="ql-block">位于澄迈县金江镇东北部的大美村,是一座距县城近20公里的古城,即<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县治所在地。</span>风景优美,且以其古屋民居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大美村始建于元代,迄今已有数百年。大美村建在社延岭上,坐东朝西,村子的南、北、西边分别有山地、池塘、稻田环抱。大美村以其古屋民居最具特色,全村现保存有火山岩石垒砌的“一间三格十柱式”古石屋210多间,占现有居民建筑的70%,是海南省至今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明代民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新月塘,水面很大,水映蓝天白云,仿佛海水茫茫,甚为壮美。</p> <p class="ql-block">在新月塘的周边,分布着王氏宗祠、状元桥等古建筑,还有一棵有着200多年树龄的榕树和其它古树。</p> <p class="ql-block">在村口的新月塘前,有“内史坊”牌坊。这方“内史坊”为明万历年间奉旨为大美村人王赞襄而立,坐东朝西,是一座全石质的古牌坊,具有石雕瓦楞式顶盖,鲤蛟鸱尾顶饰,坊额正面中间阴刻横斜正楷大字“内史”,背面中间阴刻横斜正楷大字“内史”。</p> <p class="ql-block">大美村是朝廷内史公王赞襄的故里。王赞襄,字辰台,号澄源,是大美村入朝为官第一人。王赞襄出生于1532年,自幼聪颖,过目成诵,日记数千言,13岁时则博通经史,闻名琼州,时任琼山籍工部郎中吴会期称他为“奇才国器”。</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廿八年(1549年),王赞襄17岁参加乡试中举,名列第二。隆庆五年(1571年),王赞襄考选内阁中书,廷试第一,钦赐状元,任内阁中书舍人。</p><p class="ql-block">入朝为官后,王赞襄先后为穆宗、神宗皇帝的口授带笔、抄写文告。万历四年(1576)年,他转任大理寺评事兼青宫之事(太子之师)。不久后,他又任经筵讲官(皇帝之师),深得皇帝赏识,官至户部员外郎(四品),于万历九年(1581年)辞官归隐。</p> <p class="ql-block">“内史坊”后,有状元桥。现桥面损毁,仅剩桥墩。传说,王赞襄曾与父亲王震在宗祠中祭告启程,跨过此桥上京赶考,随后果然高中,考取廷试第一,被钦赐状元,任内阁中书。村民们为纪念王赞襄,将此无名桥命名为状元桥。纤秀小桥跨越四百多年历史,成为大美村隽永的乡愁眷恋。</p> <p class="ql-block">大美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重视文化教育,读书成风,村里有王殿廷七代书香门第,王文魁五代书香门第,是村里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王氏宗祠。占地1400平方米。正在全面维护修缮。</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三进结构,整齐通透,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沐云在王氏宗祠见到的族谱,拍照了几页。</p> <p class="ql-block">孤悬海外之岛,偏僻荒凉之地,竟出如此多贤能人才,令人感叹!迁徙琼崖之汉人,重视教育,书耕传家,带动宝岛文化繁荣经济振兴社会进步,功莫大焉!深以为敬!</p> <p class="ql-block">远处村民新建的别墅,可知村民生活的富足</p> <p class="ql-block">兹日巡游的四个古村所处的澄迈县历史悠久,因南临澄江,东枕迈岭,得名澄迈。澄迈北靠海南岛北部,四村至北海岸线直线距离约120公里,在古代以水运为主沟通内陆交通的澄迈,为中原文化传播海南,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条件。汉武帝元封元年置苟中县后,中原文化经澄迈等地源源不断的涌入。</p> <p class="ql-block">古村落游,一日游四村(均免费对外开放)。虽来去匆匆,却自由自在,収获颇丰,不虚此行。呼吸着乡村原野的清新空气,观看莲花与不知名野花的绽放,欣赏着自然田园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观赏独特的古民居建筑和几百岁古树,感受村民百姓的纯朴善良和美丽乡村的田园风光……心旷神怡,<span style="font-size:18px;">何其美哉,夫</span>复何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