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故事五(彭友平)

张兆仁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故事(5) 永远的《漳河大鼓·接师傅》 彭 友 平 左图为:1976年漳河大鼓《接师傅》街头宣传演出照,右图为2015年复排漳河大鼓《接师傅》舞台演出剧照。 漳河大鼓《接师傅》创作于1974年,由育溪镇文艺创作组集体创作,余怀勋执笔,石鉴恭作曲,彭友平导演。育溪镇文艺创作组,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创作方法,即:议点子,搭架子,戳漏子,补豁子“四子”创作方法。镇宣传队很多自编自演的节目,基本上都是用这种“四子”方法创作出来的。漳河大鼓《接师傅》就是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优秀产物。我在创作组能发挥的作用就是从节目的表演形式和舞台画面多动脑筋。在这期创作学习班上,有人提议把五十年代漳河大鼓搬上舞台,我首先赞成,但提出五十年代的漳 河大鼓在表演形式上与湖北大鼓一模一样,必须在表演形式上突破创新,增强观赏性,尝试一种新的表演形式。近十天创作学习班结束时,由余怀勋执笔,石鉴恭作曲的漳河大鼓《接师傅》》定稿完成了。余怀勋在剧|本中塑造了聪明、热情而腼腆的农机修理工陈玉芳和勤劳幽默的农民大老张艺术形象,加上撑板者鼓手的穿针引线,将故事情节陈述给观众。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唱词通俗押韵.石鉴恭在作曲中,溶入了深厚的当阳民间小调,唱腔悠扬流畅,曲调欢快活泼。改革创新后的漳河大鼓《接师傅》表演形式独特、新颖、集戏剧、曲艺、伴唱、伴舞、伴奏一体,让舞台上充满生机,气氛热烈。同年底,漳河大鼓《接师傅》在全县业余文艺汇演中,初露锋芒,一炮打响,受到观众称赞。不久后,宜昌地区文化局文艺科徐科长一行来当阳挑选节目参加宜昌汇演,经县文化主管部门推荐来到了育溪镇。徐科长等观看了《接师傅》和三句半剧《搬家》(编剧张明铣)后,当场决定这两个小戏,可以到宜昌参加汇演。1975年元月,育溪镇宣传队带着漳河大鼓《接师傅》(演员:郑家莲、余怀勋、严祥林),三句半剧《搬家》(演员:宋大秀、彭友平、慎承顺),代表当阳县参加宜昌地区业余文艺调演。《接师傅》在调演中,好评如潮,大获成功,得到专家们的赞赏和认可,被列入宜昌地区七鼓一曲(当阳漳大鼓、枝江渔鼓、宜都梆鼓、长阳单手鼓、秭归建东花鼓、兴山围鼓、宜昌薅草锣鼓和长阳、五峰南曲)演出期间,很多代表队争要剧本曲谱,还有专业文工团到我们住所学漳河大鼓《接师傅》唱段。漳河大鼓《接师傅》唱红了宜昌,也唱遍了当阳全县,在当阳城乡随时可听到有人哼几句《接师傅》唱段。好长一段时间,县广播电台喇叭每天早晨对全县乡镇连续播放《接师傅》全剧。在那几年里,镇宣传队每次文艺晚会,街头宣传和县里什么会议演出都少不了《接师傅)》。光剧中女主角陈玉芳就有好几个人扮演过,从郑家莲、曹良芳、谭雪琴、刘芳华、刘玉华,到现在的黎红燕。许多乡镇、工地宣传队也争相排演《接师傅》,一时间,《接师傅》就象“文革”期间普及样板戏一样。直到近几年,偶尔碰到其它乡镇七十年代的文艺爱好者,见面就说:“我演过大老张”,“我演过陈玉芳”。1977年11月,漳河大鼓《接师傅》代表宜昌地区赴武汉参加全省农村业余文艺调演,荣获创作、表演一等奖。剧本被收入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花集”。1979年7月《接师傅》在宜昌小溪塔举行的宜昌地区业余文艺演唱作品调演评奖活动中,被评为创作一等奖。《接师傅》成为漳河大鼓的代表作,为漳河大鼓发展史上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漳河大鼓成为当阳特色文化品牌。 在以后几十年里,育溪镇老文艺宣传队员们,一直梦想复排漳河大鼓《接师傅》,重唱那曾经辉煌的火红年代,因种种原因而搁浅。2015年7月,在一次聚会上,石鉴恭、余怀勋、郑家强和我,将复排《接师傅》的想法告诉了在座的市文化馆书记蔡建国。他非常支持,愿意帮忙为老群众文化人实现这一梦想,他即刻给育溪镇文化中心主任李元刚打电话,要他在人力、物力给子支持,李元刚满口答应,放下电话和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黎红燕赶了过来,具体落实,经商谈,组建复排《接师傅》剧组,由郑家强组织复排全面工作并负贵对原创曲谱进行配器,彭友平继续担任导演,负责排练。剧中大老张,鼓手仍由老演员余怀勋、严祥林扮演,陈玉芳则由黎红燕扮演(黎红燕嗓子条件好,曾在省城武汉调演获过奖),伴舞由育溪镇映山红艺术团完成,伴奏依然是原镇宣传队乐队。按复排计划,郑家强在当阳组织乐队,克服种种困难,日夜加班练习曲谱,我在当阳,育溪两头跑,负责对该剧的导排。8月正是高温季节的大热天,祥林、怀勋和我都是七十上下的老人,每天排练时,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几遍排练下来腰酸腿痛,骨头散架,却从不叫苦叫累。黎红燕图书馆工作繁忙,每天都是抽时间排练,为了跟上排练进展,用手机将已导排定型了的舞台画面、线路、调度、动作及台词唱段,拍录下来带回家挤时间对照练习。她感慨地说:“是您们老群众文化人的敬业精神感染着我。排练期间,蔡建国书记、李元刚主任多次过问排练进展,帮助解决具体困难。该剧作曲石鉴恭已是八十多岁老人,两次到育溪观看彩排,提出建设性意见。剧中陈玉芳的服装,工具包等是那个年代的物件现在借不到,市场上也不好买,黎红燕是在网上采购的。演出前一天彩排,我发觉上装效果不好,必须更换,可时间紧,第二天要演出,怎么办?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黎红燕、李元刚、我三人分头到育溪大街小港,服装店去寻找。正值中午太阳火热,圈了约一个小时,李元刚给我打电话,说看见一件衣服不知行不行,叫我去看一看,我和黎红燕立即赶过去,真巧,衣服的款式、颜色、大小、长短正符合要求,好象跟订做的一样,太好了。一件普通服装,我们追求是完美。8月19日晚育溪镇文化广场,复排的漳河大鼓《接师傅》在育溪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上闪亮登场。音响、灯光、字幕,跟40多年前大不一样,乐队也今非昔比,除了原有的二胡、笛子、还有杨琴、琵琶、笙、大提琴等,演奏水平也达到了专业。复排的《接师傅》能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演出,心情特别激动。演出时,现场气氛热烈,几千名观众鸦雀无声,被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吸引眼球。全剧结束,掌声雷动,满场沸腾。 演出晚会结束后,许多观众对我们说:“漳河大鼓《接师傅》演得好,下次再演,我们还要来看。”这不正说明,40多年前创作的漳河大鼓《接师傅》,从剧本、曲调到表演形式在今天还有许多喜欢它的观众,还有它的演出市场。漳河大鼓《接师傅》的曲调永远听不厌,漳河大鼓《接师傅》的故事永远讲不完。下面照片是2015年8月复排漳河大鼓《接师傅》主创团队。左起:郑家强(配器)、彭友平(导演)、石鉴恭(作曲)、黎红燕(主演)、严祥林(主演)、余怀勋(编剧及主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