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京西太平鼓起源于祭祀活动中,发展流行于民俗节日之中,现在已经是北京地域文化中十分具有特色的代表舞蹈文化,在2006年成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京西太平鼓已经从大街小巷走到地方舞台,参与亚运会、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等,更是走出国门,走到悉尼、洛杉矶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京西太平鼓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关于京西太平鼓的起源,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页面介绍上说“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清末,太平鼓传入门头沟地区。”迄今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帝京景物略》:“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而太平鼓传入门头沟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清代,传说大峪村附近有一处坟地,其主人在清代京城任九门提督,大峪村里有人在他府上干活,学会了打太平鼓,将技艺带回村里,以后又传入门头沟的其他村庄,是为京西太平鼓。</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门头沟很多村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击打太平鼓,清代宫廷中旧历除夕也要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北京也称太平鼓为“迎年鼓”。太平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北京地区的节庆习俗。 </p><p class="ql-block"> 太平鼓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间肢体语言,如:因过去妇女缠足形成的韵律特征“扭劲”、“颤劲”,男性舞者特有的“劲”、“艮劲”,以及你追我赶、男追女逐的情趣。在耍鼓、步伐、队形变化方面均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作为这一舞蹈品种的标志性舞具——太平鼓,从制作工艺到与舞蹈动作的有机结合,已经超脱了作为乐器音响载体的单纯功能,而成为这一地区具有强烈地域文化象征的器物,是当地老百姓文化认同的标志。 </p><p class="ql-block"> 京西太平鼓所用的鼓是单面鼓,不同于我们平常在电视或者表演中见到的很厚的大鼓,而是双面鼓,再在上面绘画,一般是牡丹、火焰之类具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象征着富贵红火,希望生活可以越来越好。鼓的形状也是比较特别的圆形,看上去比较像蒲扇,这是对动作编排的考量,圆形的鼓面受环境的影响也小些。传承上主要是依靠师徒传承和教育传承。</p> <p class="ql-block"> 京西太平鼓是北京地区人民劳动和文化智慧的结晶,这门古老的艺术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在国内以至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大舞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