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周边】上海开埠近180年,这条路很有“爱”

佳柠

<p class="ql-block">随着茂名北路限时步行街的开放,位于步行街一头的吴江路更热火了,网红聚集,人头攒动。</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注:本文历史图片来自图书馆和网络</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你询问“度娘”,她对于吴江路作这样注释:吴江路,是上海唯一一条人车分流、呈双层步行街的立体休闲街。吴江路是平行于南京西路的一条小马路,全长不过200余米。经改造已成为时尚的美食街,沿途有造型独特别致的流动售货车和可移动的花坛、树木等。这里集地铁交通、购物休闲、旅游观光和广场文化为一体,是上海受人瞩目的一条特色休闲街。</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号路图(1939)</h5> <p class="ql-block">在如今大家的心目中,TA是上海著名的休闲街、美食街,而在百年前,这里还有个特别浪漫的名字“LOVE LANE”——直译,就是“爱之径”。</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就必须要提到上海开埠,和紧邻吴江路的南京路的发展了。</p><p class="ql-block">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1845年,设立英租界,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48年,南京路辟筑,初名“花园弄”(又称派克弄)。1908年,南京路开通有轨电车,路面采用铁藜木铺设,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南京路上的商业快速发展,原来的小商摊、小商店转向大型百货商厦,相继建成了叫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等建筑。</p><p class="ql-block">至1930年代,繁华不输今日的南京路,成为了当时上海灯红酒绿、十里洋场的典型象征。</p> <p class="ql-block">南京西路,东起西藏中路,西至延安西路。<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62年,租界以越界筑路的方式,将花园弄向西延伸,穿过泥城浜(当时租界边界,现西藏中路),直通静安寺,与同为越界筑路的徐家汇路(后称梅格路,现华山路)接通。这段新开辟的道路以静安寺前著名的涌泉,取名涌泉路,又名静安寺路</span>(Bubbling Well Road)。静安寺路起初作为上海公共租界的第一批越界筑路而开辟,沿静安寺路的区域逐渐繁华起来,正式划入租界后,成为东西横贯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主干道。<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5年更名为“南京西路”。</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04年的静安寺路(图片来自上海图书馆)</h5> 1922年,静安寺路近麦特赫司脱路(泰兴路)口西望,前方左侧路口为慕尔鸣路(茂名北路)口。 <p class="ql-block">《上海地名志》记载,位于静安寺路南侧仅一步之遥的吴江路,其前身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筑,以斜桥总会命名斜桥路,又称斜桥弄(Love Lane)。原同孚路(今石门一路)以西是石家浜,故又名石家浜路。1943年,以江苏吴江命名。</p><p class="ql-block">查阅上海市地方志网页,有这样的注释——吴江路为填闸港所筑。闸港在涌泉浜以东(得名于静安寺前之涌泉,涌泉以东称东涌泉浜),于陕西北路处与东涌泉浜对接,沿南京西路南边东行,在青海路处截南京西路与寺浜汇合。当年在静安寺路交叉处,建有斜桥,故吴江路的前称为斜桥路。</p><p class="ql-block">《静安区志》历史河道图显示,吴江路所在的位置,曾经为小河浜(图为1910年《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局部)。河浜以南,就是张园(张氏味莼园)。也有人认为,吴江路曾是当年张园里的池塘。</p> <p class="ql-block">《静安区地名志》记载,张园所在地,原为外国人格农所筑,内有几幢洋房,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售给了无锡人张叔和(即张鸿禄,也有写作张叔禾),成为张氏别业,取名味莼园,俗称张家花园,亦称张园。园地初仅20余亩,后渐扩至70亩。入门一片广场,左右满植树木。西南隅有高楼曰碧云深处,境极幽雅。中有高大洋楼日安垲第,尤为宏敞,葱郁密林,三面掩映。楼前一片草坪,平若绿毯,楼后有弹子房。东北隅有西式旅馆。馆南有一曲沼,上架红桥,桥西植垂柳,摇曳多姿。沼中有小屿,杂莳松竹(图中为“安垲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行号路图(1946)</span></p> <p class="ql-block">1918年1月,张园易主。次年,张叔禾离世。1921年开始,张园区域划分为28个地块陆续出售,并由28家业主分别设计建造。建成的石库门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主要居住人口为当时的中产阶级,其中不乏一些金融界的头面人物(作为张园文化志愿者,笔者已分享茂名北路“三弄”、张园里的商会主席,后续其他老房子的故事,也会在新文章中陆续分享)。</p> 1948年,威海卫路茂名北路周边的航拍照片。 <p class="ql-block">随着城市变迁,张园里住客逐渐更替,除了一部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或入住、或顶租(承租)的老人,也住进了天南海北的八方来客。如今,经过近百年的城市更新,张园有幸留存下来,成为上海现存最完整、种类最多的中后期石库门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话题回到吴江路。在漫长的上世纪后半叶,吴江路的变化似乎并不大,Ta默默无闻,却又与周边居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至笔者幼年的1980年代时,吴江路沿路为住宅、工厂和菜场。记忆中,绿色玻璃瓦的顶棚,潮湿的路面,还有人来人往的老虎灶(图为老虎灶),印象最深刻的,是路边的两大缸活鳝鱼和泥鳅。</p> <p class="ql-block">20世纪末,城市进入了飞速发展期,一批又一批老城区退出历史舞台。吴江路西段率先因兴建地铁2号线进行了拆迁,东段则成了著名的美食街。</p> <p class="ql-block">吴江路小吃街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美食,以“鲜奶小方”出名的“红宝石”海派西点也在这里开了门店。</p> <p class="ql-block">如今上海人心目中著名的“小杨生煎”也是在这儿启航的。记忆中,从张园石门一路的出口出来,过马路然后穿过柏德里,一出弄堂,就是“生煎馒头”店。那时的吃生煎也没现在讲究,肉馅,喜欢的话蘸醋即可,可记忆里的味道,如今很难再找到了。穿过小杨生煎旁的弄堂,也就几步路到功夫,就可以到南京路了。</p> <p class="ql-block">动迁中消失的“柏德里”,记忆中这里有家裁缝店,口碑不错。此处可以插播一句,此处南北向的石门一路旧称同孚路,沿街曾有许多与服装业相关的门面,至1990年代,威海路以北的石门一路沿线,还有不少布店、时装店、皮草行。</p> <p class="ql-block">日月如梭,至2010年前后,上海的城市更新速度不断刷新。承载着我儿时许多记忆的南京路以南、石门路以东区域也拆平重建。吴江路小吃街在大中里地块动迁中经历了又一次蜕变,取而代之的兴业太古汇,成为南京路畔的又一地标,是上海市民休闲娱乐的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从小河浜到休闲街,默默无闻的吴江路的变迁,亦是上海开埠以来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吴江路,背靠熙熙攘攘的南京路,面向大“张园”石库门风貌保护区,一手握着云集时尚潮流兴业太古汇,一手牵起老上海风情的茂名北路限时步行街,Ta承上启下,串联起时尚与传统,正是吃喝玩乐、阅读上海的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