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楊叔子校長

張碧晖

<h3>2022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中国机械工程专家、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h3> <h3>楊叔子先生出生江西九江市湖口县,是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首届毕业生并留校任教,是学校第一位院士、院士校长,他和夫人徐辉碧先生是我交往40多年的师长、朋友。</h3> <h3>1985年,应九江市领导的邀请,我们组成顾问团到九江调研咨询,楊叔子和万发贯等江西籍教授都是顾问团成员。后排左起楊叔子、张碧晖等,前排左二为万发贯教授。</h3> <h3>右起:楊叔子、诸兴华(教务长)、张碧晖在九江市政府前。</h3> <h3>约1988年,社会学系主任刘中荣(前左二)邀请楊校长(右二)到海南支持办研究生班,右一是原管理学院蔡希贤院长,左一张碧晖。</h3> <h3>右起:九思院长、陶醒世(后任湖北教委副主任)、张碧晖、楊叔子等聚会。</h3> <h3>1993年,湖北工业大学宋尔涛校长(前右一、)邀请我们访问该校,前右二起:朱九思、陶醒世、楊叔子,后右一张碧晖,后右三该校科研处长周国柱(华工校友)。</h3> <h3>左起:宋尔涛、楊叔子、张碧晖。</h3> <h3>我太太尹静华(右)和楊校长原同在机械制造专业大教研室。</h3> <h3>这是九思院长若干年前寄给我他写給教育部领导信的复印件,坚决反对将华工与武大合并建新武汉大学的打算。并赞赏楊校长大义凛然、坚持真理和科学家精神的严正立场。收到信后,我向九思院长表示,好在你和杨校长的努力,才保住了华工的牌子。</h3> <h3>我在由武汉科委调广州番禺前,楊校长曾向党委提出要我回华工工作,并请九思院长做我的工作,九思院长以80高龄驱车到汉口我的住处,先找他的小老乡我太太打通思想。诸多原因未成,我每年春节给楊校长拜年时,他总要说一句,“很遗憾我们未能合作,成同事”。这是我去楊校长家合照,他和我的老师崔崑、朱慧楠先生是门对门的邻居,每去华工,我都会到他们两家。</h3> <p class="ql-block">2007年,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成立5周年,楊校长应邀去作学术报告,我是该院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楊校长还欣然接受题字。右起:赵鹏飞院长(华工校友)、楊院士、张碧晖、清远电大副校长(华工校友)。</p> <p class="ql-block">名誉理事长。</p> <h3>2012年,应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邀请讲学。</h3> <h3>科学与人文交融为题的演讲受到师生欢迎。</h3> <h3>大师风采。</h3> <h3>两家人合影。</h3> <h3>在学院霍英东学术中心之前,后面是我的题字。楊校长和九思院长是华工最早支持我创办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认为我有远见,办了一件好事。</h3> <h3>我们共同的朋友、华工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郑在瀛教授为我院竹猗园小景撰并书的碑文,楊校长仔细观尝并要我们好好保护。</h3> <h3>竹猗园赋并序。</h3> <h3>讲学后,楊校长伉俪参观位于学校旁的5A级景点宝墨园。</h3> <h3>我们夫妇陪楊校长参观。</h3> <h3>楊校长兴致很好。</h3> <h3>返老还童。</h3> <h3>楊校长赠书。</h3> <h3>校长诗人。</h3> <h3>去年,徐辉碧先生将记述他们心路历程的“桑榆记事”寄给我。</h3> <h3>著述中有一頁多写我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