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赵家捷</p> <p class="ql-block"> 院士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可是,院士说的并不全是对的。生活就是这样,许多院士,有很高的学术成就,但是对社会茫然无知,对历史一窍不通,在常识面前显得非常可笑。我高中的同班同学陈达,就是这样一位科学院院士,原子能研究方面的专家,我很尊敬他。但是他认为现实非常好,一切都很合理,你不可以批评它,你不能又吃肉又骂娘。这样的逻辑对吗?马列主义是根本,唯物主义不可动摇,这样行吗?在他看来,这是天经地义。总而言之,三观不合,于是有矛盾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这位同学是很可爱的。他出身于南通的乡村,家里很穷,考取了南京市五中,没有路费,差点来不了。乡长知道了,凑钱帮他买的车票。过年他也不回家,就在宿舍里读书,很快就成了班上数理化的尖子。</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笋子不能两头尖,可是我们那个班级,恰恰是两头尖。文科理科,都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文科以沙叶新为代表,不去说他;理科就以陈达为先锋,光是大学教授就出了四五个。陈达外号大头,脑子确实好使。班上同学忙于课本上的题目时,他和历光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已经在学习函数和微积分。老师信任他们到什么程度?期终考试的卷子,老师不看,由他们两个评分,老师最后过目而已。像我这种差生,每每在及格线上挣扎,少不了要他们高抬贵手。他们两个后来考上清华北大,都是信手拈来。</p> <p class="ql-block">二OO七年的一次聚会,从右至左:陈达、伍贻业、董健、沙叶新、本人</p> <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之后,陈达就失联了,仿佛他根本就不曾存在过。一直到四十年之后,在班主任苏家隆老师的聚会上,他突然出现了。他成了一名少将!沧海桑田,大家唏嘘不已。没过多久,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由西安调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他评上院士,南航专门开了一个庆功大会。根据陈达的建议,在南京的高中同学,都在邀请之列。而且,凡是工农兵同学,都在前排就座,专家学者之流,坐在后排。当时我不在南京,未得躬逢其盛。不过,陈达不止一次地请我们吃饭。嘻笑怒骂,亲密无间。有一次,他笑着对沙叶新和我说,你们两个,吃着GCD的饭,天天批评GCD,有点不像话吧!大家一笑而已。</p><p class="ql-block"> 二〇一六年,陈达因癌症病逝。前两年,我和吴观陵(前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夫妇以及刘华俊,前往南航拜谒了陈达的铜像,参观了他的生平事迹展览,感慨万千。一个人在深山沙漠里呆了几十年,与外界不通音讯,你要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他的思想认知完全和我们一样,可能吗?人非圣贤呀。他永远是我可尊敬的同学,我的大哥,了不起的科学院院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