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四次反“围剿”</p><p class="ql-block">欧阳文</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三年四月</p><p class="ql-block">白云浓雾锁山峰,崇山峻岭密林中。</p><p class="ql-block">埋伏雄兵十数万,围城打援待敌攻。</p><p class="ql-block">蒋军两师入罗网,四面合击奏奇功。</p><p class="ql-block">师长李明陈时骥,一亡一俘入囚笼。</p><p class="ql-block">损兵折将又败北,四次“围剿”一场空。</p><p class="ql-block">——选自《将帅诗词选》</p> <p class="ql-block">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p><p class="ql-block">肖华</p><p class="ql-block">烽烟乍消散,战云又滚翻。</p><p class="ql-block">敌军五十万,接踵犯赣南。</p><p class="ql-block">军民整旗鼓,再战志更酣。</p><p class="ql-block">黄陂草台岗,布设埋伏圈。</p><p class="ql-block">神兵林间隐,强簇藏山岩。</p><p class="ql-block">杀声空谷起,刀光敌胆寒。</p><p class="ql-block">歼敌两师众,人枪逾二万。</p><p class="ql-block">李明陈时骥,生擒尽失颜。</p><p class="ql-block">敌阵全崩溃,红流卷凶顽。</p><p class="ql-block">风声又鹤唳,抱头忙竄窜。</p><p class="ql-block">雄师追不舍,溃兵直呼“天”。</p><p class="ql-block">无道天难助,弃尸谁如山。</p><p class="ql-block">庐山蒋介石,屡败如哀猿:</p><p class="ql-block">痛哉黄梁梦,一朝全破产。</p><p class="ql-block">朱德周恩来,指挥操胜券。</p><p class="ql-block">攻城又夺地,红区扩闽赣。</p><p class="ql-block">大捷军威振,军民唱凯旋。</p><p class="ql-block">马列旗高举,前程光灿灿。</p><p class="ql-block">——选自肖华诗稿《铁流之歌》</p> <p class="ql-block">红军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王明“左”倾军事错误的形成及对红军的严重危害。</p><p class="ql-block">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认为,“目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中心的中心,是反革命与革命的决死斗争”,“粉碎敌人新的进攻,获得一省数省的胜利”,“已经不是遥远的前途而是今天行动的总方针”。“目前红军行动的总方向应该首先是使中央区(闽西在内)与湘赣边苏区完成一片,巩固赣南根据地,然后与湘鄂赣、赣东北两苏区密切的联系起来,造成包围南浔线以争取江西省首先胜利的形势:另一方面,在大江以北应以鄂豫皖苏区为中心,使皖西北与鄂东苏区与鄂豫皖中心区完全打成一片,并与鄂北鄂西密切联系起来,造成包围京汉路南段与威胁长江的整个局面”。为此,他们无视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反对红军行之有效的“诱敌深人”方针,主张实行先发制人的进攻战略。在这种进攻战略下,他们反对必要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要求阵地战和单纯依靠主力军队的所谓‘正规’战”;反对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要求战略的速决战和战役的持久战”;反对集中兵力,“要求‘全线出击’和‘两个拳头打人’”,等等。这就形成了以“进攻路线”为核心的军事冒险主义。为推行这种军事冒险主义,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改造红军”的措施:</p><p class="ql-block">(一)实行宗派主义干部政策,改组各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机关;</p><p class="ql-block">(二)取消党委集体领导制度,强化政治委员个人决定作用;</p><p class="ql-block">(三)取消红军筹款、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强调红军的任务仅限于打仗;</p><p class="ql-block">(四)反对红军必要的游击性,片面强调正规化。</p><p class="ql-block">王明“左”倾军事错误在推行过程中,受到各苏区党和红军许多领导人不同程度的抵制。因此,红军的作战仍取得一些胜利,某些方面的建设仍在继续发展。然而,随着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由上海迁至中央苏区,“左”倾错误得以全面推行。符合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实际的正确方针原则和战略战术被完全否定,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p><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1—5日,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召开(即赣南会议)。会议贯彻中共中央8月30日给苏区中央局并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的指示信,在苏区建设、军事斗争、土地革命等方面重点批评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将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的呼吁指责为“狭隘经验论”。会议撤销了毛泽东的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职务。同时决定,取消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这实际上是撤销了毛泽东的临时总前委书记职务。会议决定,由项英、任弼时、毛泽东、朱德、顾作霖、王稼祥、邓发等7人组成新的苏区中央局,项英任代理书记。</p> <p class="ql-block">乐安、宜黄战役后,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前方领导人与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后方的领导人,在红军行动方针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前方红军领导人根据敌情变化,率领红一方面军先后转战于南城、南丰、宜黄之间广大地区,分兵发动群众扩大苏区,寻求战机打击孤立无援之敌,为粉碎国民党军新的“围剿”创造条件。后方领导人则坚持要求方面军继续向北发展,威胁南昌。因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中共苏区中央局于1932年10月上旬在宁都召开全体会议,讨论红军行动方针问题。</p><p class="ql-block">会议根据中共临时中央的进攻路线,错误地将斗争矛头指向毛泽东,指责毛泽东主张的“诱敌深人”方针是专门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批评在前方的同志有“以准备为中心的主张”。会议决定,“以最积极迅速的行动,在敌合围未成之前,选择敌弱点各个击破敌人,已(以)粉碎敌人大举进攻,夺取中心城市,争取江西首先胜利”。同时提出,毛泽东回后方工作。尽管周恩来、朱德、王稼祥主张让毛泽东继续留在前方指挥作战,但与会多数人认为,如果由毛泽东“主持战争,在政治与行动方针上容易发生错误”。10月12日,中革军委发布通令:“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兼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同志,为了苏维埃工作的需要,暂回中央政府主持一切工作,所遗总政治委员一职,由周恩来同志代理。”26日,中共临时中央正式任命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军的主要领导岗位。</p><p class="ql-block">宁都会议后,红一方面军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的决定,采取先发制人方针,在江西抚河以东、信江以南,福建富屯溪以西、金溪以北广大地区发起进攻作战。10月14日—11月3日,红一方面军进行了建(宁)黎(川)泰(宁)战役,占领了建宁、黎川、泰宁、邵武、光泽等广大地区。在国民党军即将开始第四次“围剿”的情况下,红一方面军又于11月16日—1933年1月12日进行了金(溪)资(溪)战役,先后击溃国民党军6个师,歼其1个多旅。长达两个月的持续进攻作战,不仅使部队十分疲惫,而且影响了反“围剿”的作战准备。在金资战役中,红5军团副总指挥赵博生牺牲。</p><p class="ql-block">宁都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第四次反“围剿”</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的三次“围剿”失败后,被迫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守势。</p><p class="ql-block">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其部署是:以陈诚指挥蒋介石嫡系部队12个师16万余人为中路军,分3个纵队,担任主攻任务;以蔡廷锴指挥第19路军和驻闽部队为左路军,以余汉谋指挥的广东部队为右路军,负责就地“清剿”,并策应中路军行动。</p><p class="ql-block">1933年1月底,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这次“围剿”,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围剿军总司令顾祝同</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p> <p class="ql-block">面对十二倍于红军之敌的猖狂进攻,周恩来、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排除中共临时中央“左”倾军事错误的干扰,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战术思想,诱敌深人,首创大兵团伏击战法。指挥中央根据地军民于1933年2月上旬至3月下旬,在宜黄县南部连获黄陂大捷和草台岗大捷。</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朱德</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部队</p> <p class="ql-block">第四次反围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首战黄陂:红一方面军在黄陂首次组织了大兵团山地伏击战,共全歼敌2个师部、9个团,击溃1个团,逃脱1个独立团和2个残营。共俘敌一万余名,缴枪万余枝、迫击炮四、五十门、电台七部,弹药、银元及物资无数。战役经过如下:</p><p class="ql-block">金资战役之后,苏区中央局要求集结于黎川的红军强攻南丰。1933年2月12日,红军进攻南丰,激战一夜,伤亡400多人。当发觉敌军主力驰援南丰时,周恩来、朱德次日即把对南丰的强攻改为佯攻,留一部分兵力迷惑敌军,主力秘密而迅速地转移到宁都东韶隐蔽集结,待机歼敌。</p><p class="ql-block">2月26日,红军抓住李明第52师、陈时骥第59师由乐安东进宜黄黄陂,行动不便、联络协同困难的有利条件,设伏于乐安谷岗、登仙桥以东,宜黄河口、黄陂以西地区。27日13时许,当敌军第52师进至桥头、蛟湖、大龙坪、登仙桥一线时,红一军团突然发起攻击,经3小时激战,全歼52师部、师直属队、后卫309团及154旅一部;师长李明被俘,抬至苦竹坳时伤重而亡。155旅主力也于28日上午被红三军团歼灭。敌军第59师则在霍源、黄陂地区被红五军团、红22军、红12军歼灭,师长陈时骥率残部数百人乘夜向蛟湖方向逃窜,并给李明写信乞援……当陈时骥逃至蛟湖附近时,发现第52师已被歼灭,即向乐安方向逃窜,3月1日陈时骥被活捉。</p><p class="ql-block">黄陂战役胜利后,红军迅速撤离战场,集结于宁都地区隐蔽待机。</p> <p class="ql-block">黄陂战斗遗址</p> <p class="ql-block">黄陂战斗中俘虏的敌第59师师长陈时骥(左三)</p> <p class="ql-block">黄陂战斗活捉的国民党第52师师长李明</p> <p class="ql-block">再战草台(鞋)岗:3月21日,红军在江西省宜黄县草台岗地区,以红十一军伪装主力,在广昌西北地区迷惑敌人,方面军主力则秘密北移,形成以少数兵力钳制敌之数路、集中兵力歼击敌之一路的态势,从而取得了草台岗歼敌一个师的决定性胜利。敌第十一师师长肖乾、旅长莫与硕被击伤,3个团长被击毙,红军缴获各种枪数千支(挺)。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团伏击歼敌的光辉范例。战役经过如下:</p><p class="ql-block">3月中旬,陈诚重新调整部署,改第2纵队为前纵队、第1纵队余部和第3纵队为后纵队,由黄陂、东陂地区向广昌方向开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p><p class="ql-block">为分散敌军、创造战机,红军以周建屏红11军伪装主力,积极活动,吸引前纵队加速前进,以拉开两个纵队之间的距离。陈诚果然上当,命令前纵队加速前进。到3月20日,敌前纵队已进至广昌甘竹、罗坊、南丰洽村一带,后纵队肖乾11师还在宜黄草鞋岗、徐庄一线,第59师残部在11师后面跟进,李延年第9师进至东陂附近。两个纵队相距近50公里,再次出现对红军极为有利的战机。</p><p class="ql-block">部署红一、三军团和红21军、独立5师为左翼队,由彭德怀、滕代远指挥,迅速消灭草鞋岗之敌,尔后进攻并消灭东陂之敌;红五军团、红12军和宜黄独立团为右翼队,由董振堂、朱瑞指挥,以主力攻草鞋岗、徐庄之敌左侧背,以一部从摇篮寨箝制东陂之敌;红22军为总预备队。3月21日拂晓,红三军团首先发起攻击,红1师向霹雳山之敌、红2师和红7军向黄柏岭之敌进攻;红3师为军团预备队在界上待命行动。9时许,红一军团红10、11师向黄柏岭之敌进攻;红21军向东陂之敌进攻,断绝敌第11师与东陂第9师联系,保障主力围歼第11师;预备队在张山附近待命,并以一部向东陂警戒。红五军团及红12军分别向霹雳山、雷公嵊、摇篮寨之敌发起攻击。至12时30分,红军占领霹雳山,敌军向龙咀寨溃逃。预备队红3师接命令加入战斗,与红1师协力向龙咀寨攻击,并以一个团加强对黄柏岭的进攻。战至17时,突破敌第11师阵地,歼灭大部,击伤敌师长肖乾、旅长莫与硕,击毙敌团长曾孝纯、孙嘉传、李宴芳。敌军各部纷纷后撤,第四次“围剿”被打破。</p><p class="ql-block">草台岗设伏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至此,红军俘敌1万余人,毙伤敌师、旅、团长16人,缴获各种枪1万余支。蒋介石嫡系部队第52、第59、第11师被基本歼灭,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p><p class="ql-block">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进一步巩固与发展。苏区设置了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30余县,总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与此同时,红军和苏区地方武装得到很大发展。1932年10月,红军独立第9、第10师先后成立,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发展到10余万人。</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一)诗词歌赋部分</p><p class="ql-block">(1)《毛泽东诗词全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p><p class="ql-block">(2)《朱德诗选注》</p><p class="ql-block">(3)《董必武诗选》</p><p class="ql-block">(4)《叶剑英诗词选》</p><p class="ql-block">(5)《陈毅诗词选》</p><p class="ql-block">(6)《将帅诗词选》及续集</p><p class="ql-block">(7)《沬若诗词选》</p><p class="ql-block">(8)肖华《铁流之歌》</p><p class="ql-block">(9)《沂蒙革命诗词选》</p><p class="ql-block">(二)党史军史国家史部分</p><p class="ql-block">(1)《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1—3卷</p><p class="ql-block">(2)《中国共产党简史》</p><p class="ql-block">(3)《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p><p class="ql-block">(4)《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p><p class="ql-block">(5)《中国共产党100年100事》</p><p class="ql-block">(6)《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1—6卷</p><p class="ql-block">(7)当代中国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上、下卷</p><p class="ql-block">(8)《八路军史》</p><p class="ql-block">(9)《军兵种史》8卷</p><p class="ql-block">(三)其他</p><p class="ql-block">(1)《战典》丛书1—6卷</p><p class="ql-block">(2)《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丛书</p><p class="ql-block">(3)徐焰薛国安《辉煌军史》</p><p class="ql-block">(4)徐焰《解放军为什么能赢》</p><p class="ql-block">(5)《土地革命战争大参考》</p><p class="ql-block">(6)《对垒•解放战争著名战役》</p> <p class="ql-block">一百首经典诗词,一百个重大事件,一百年光辉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