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云山游记

陆零零

<p class="ql-block">披云山座落于新河镇城南村,在温岭有一定的知名度,因山上有一座烽火台,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率兵在此亲自指挥抗击倭寇而名传温岭大地。</p> <p class="ql-block">只知此名,不知此山。10月26日那天,我们一行4人游览了温岭重点文保崇国寺、全国重点文保的金清大桥(即寺前桥),在赴披云山的路途发现了寺前桥老北街桥头向左几十米的一间非常惊奇的两层楼老屋,一扇木门有4个门栓、2根直杠、一根横杠“把守”,一个门栓里还隐藏着“机关”,作了一番议论后,直奔披云山。不料只直走了数十间屋面,见一路口向右转弯便进入往披云山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沿石砌台阶拾级而上,两旁树木参天,落叶满地。走完上百级台阶到达小山顶,建有一凉亭,叫“望江亭”,亭联正面如是曰:“崇岭北环千树拥,大江东去一桥横”,反面曰:“江声入耳何须望,云影当山恰如披”,这就是对披云山美丽而真实的写照。亭内有石凳、石桌,小憩了片刻。</p> <p class="ql-block">站在望江亭,北面高山满目树林,苍翠葱茏,林间一条笔直的道路直插云霄,各种颜色的树丛中隐约露出山顶“烽火台”的顶端。东南面一条金清大港穿境而过,汇入东海;披云大桥横跨两岸,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西面那弯弯曲曲的河道,与井然有致的绿色植物和金黄色稻田组合在一起,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顺台阶下山,一座设计奇特的石拱桥出现在眼前,这座桥叫“清风桥”,连接山间南北台阶步道,2002年建造。三拱,中间拱大,落地,中间、桥头东西均可通行。左右两拱小,落在两边石砌梯形平台上,两边东西、桥头依台阶也可通行。站在清风桥上瞩目,凉风习习;停在地面观栏板雕刻,栩栩如生;立在拱洞里说话,回音洪亮;这座造型别致、做工精细的清风桥,令人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欣赏清风桥后,继续向北沿台阶缓缓而上,爬了近300级,到达山巅大平台,石块铺筑,周围树木环绕,这就是目的地—披云山上戚继光率兵抗击倭寇古遗址的“烽火台”。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又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也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放烟,夜间点火,传递军情。它还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p> <p class="ql-block">经观察,这个烽火台是在2002年重新建造的,由块石砌筑而成,呈梯形方台,上下两层,左右对称。底层为平台,中间台门为拱门,南北畅通,门额为“烽火台”,门联为“月近烽烟冷,台高天宇香”;平台围墙南边设有数个枪垛,中间又建一层,同为拱门,南北畅通,须从拱门内沿着梯子上烽火台顶,面积约20来平方,台顶四周围墙布有若干枪垛。</p> <p class="ql-block">站在顶上,轻风拂面而来。眺望四周,一片平原,一览无余,新河镇更是尽收眼底。怪不得几百年前戚继光在此筑烽火台,为的是高瞻远瞩,为民除害,全歼来犯之敌,为此,取得抗倭之辉煌战绩。为纪念戚继光在新河抗倭之功绩,当地百姓在披云山脚下建了一座“戚公祠”,以表戚公之功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