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古城位于永定河上游,在刘家峪沟与永定河交汇处。在京西太行山余脉黄草梁与青水尖山(又名抓髻山。因系清水河与清水涧分水岭,山脊尖峭,故又称“清水尖山”)两山夹峙之下的永定河峡谷,三面环山,傍水而筑,地势险要。因扼守几道山口水口,古称“三岔(汊)村”、“沿河口”。<br>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为要塞戍城后,始称"沿河城"。隶属于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所辖,是塞外通往京师的要冲之一。<br>据大明天启四年(1642年)守备沿河口地方都指挥张经纬所立《沿河城守备府碑》载:“沿河口守备设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建于万历六年(1578年)”,“沿河以山为城,以河为池,乃京师咽喉之地”。<br>据记载,历史上沿河古城是北京西部的一处军事重地,具有重要军事地位。 沿河城平面约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东、西、北城墙为直线,南墙随山势起伏,呈弧形。墙体两侧以大块毛石包砌,墙芯内填鹅卵石和土夯筑而成。城东门为“万安门”,西门为“永胜门”,南北设有水门,四角建有角台。城门以花岗岩条石为基座,其上垒以青砖。城的东西大街为主街,石板铺就,贯通城中,连接东西二门。整个古城格局完整,城墙、西城门、古戏台、主街道古民居等保存较好。 沿河口村世世代代土著村民多为明清军镇后裔。仍保留着少数旧时的宅邸,城内总体格局依然如故。走过那些青砖挂瓦、墙体斑驳、屋顶茅草丛生的老院子,以及老宅门儿上方的雕漆彩绘、门口矗立的镌刻石碑,还是令人萌生岁月沧桑、山河变迁的怀旧遐思。 站在沿河古城城门口登高远眺,城北边儿清澈见底的永定河水流淌不息,似乎述说着数百年的涓涓历史。远处黝暗陡峭的山峰环抱着这座古城,好似展现了当年铁马金戈、鼓角呜咽、烽火狼烟的古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