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建设子弟的回忆(之一)</p><p class="ql-block"> 国营第296厂,全名国营建设机床厂,直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总公司。前身为1889年张之洞创建的被誉为“民族工业摇篮”的湖北枪炮厂,即后来支撑了半个世纪中国军工装备的汉阳兵工厂,1938年改名为兵工署第一工厂,是中国近代24家军工企业之一。1991年成立建设工业(集团)公司,1995年9月19日更名为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厂位于重庆西郊谢家湾,东临长江,西傍两杨公路,距市中区约5公里。当年从袁家岗田家炳中学到杨家坪直港大道,均是它的地盘。在悠久岁月创造的辉煌,传承着百年军工丰厚的历史底蕴。</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并派部队守卫工厂。1951年6月17日,中央兵工总局命令,工厂改名为中央兵工局第296厂。1952年4月,中央兵工局(第20号文)关于生产马枪和工厂扩建的命令,新厂区建在鹅公岩上平坦地面,紧靠两杨公路,东西宽360米,南北长300米,主厂房为一号联合机加工厂,厂房排列整齐,气势雄伟,住宅建在厂区周围,并按地区分块规划。第一次改建完成后,工厂发展拥有职工9600多名,设备3400多台(套),建筑面积231800平方米的大厂。1955年,中央军委决定,工厂转产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定型后命名1956年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同时,由于发展民品生产,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到1956年已发展成为有1.2万职工的规模,成为新中国生产第一批陆军制式兵器的工厂之一。1961年至1968年,军品生产增加了56式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和59—1式14.5毫米二联舰用高射机枪产品,1969年,中苏边境珍宝岛冲突发生后,工厂进入紧急战备生产,转产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p> <p class="ql-block"> 1953年,工厂开始扩建时在缆车道上侧部修建了东区公园,面积1000平方米,并建有花卉台(带)、鸟笼、兽笼等,养有猴、狐狸、豪猪、水獭、白鼠、孔雀等,园林绿化工作由房产科领导。1958年该地区修建医院住院部,将公园拆迁到1宿舍后刘家山上,面积800平方米,扩大花卉和动物品种,仍名为东区公园。在《鲁大东在“建设”》(重庆房天下全网)中,记述了1953年时,任党委书记的鲁大东的史跡:1954年修建4幢单身职工宿舍大楼,当时在重庆地区算是的建筑,《人民画报》曾大幅刊登过。此外,还搭建了一座简易电影院,新建了一个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东区公园。</p> <p class="ql-block"> 劳动三村北区,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区公园迁至这里的刘家山,其山坡上石头砌成的蓄水地,有数百立方大,围墙四周满是乱石,稀拉地长着几棵松树,这就是建设人称呼了几十年的“清水池”。山坡下是厂家属区的劳动三村,毗邻杨家坪兴胜路边的重庆工学院,山坡脚底就是男职工们住的“一宿舍”,当年也称“和尙大楼”。站在山坡上的清水池边,往西俯瞰那时还没有高楼大厦林立的杨家坪,掠过建设电影院,几百公尺的视线范围内,就是杨九路上的重庆空气压缩机厂了。1967年的酷夏之际,刘家山山坡上的清水池,成了“文革武斗”时造反两派爭夺的“战略”制高点,清水池围墙被损坏,东区公园被毁。</p> <p class="ql-block"> 从1984年4月开始,工厂逐步恢复刘家山公园,园内建有春光亭、长廊、蘑菇亭、喷泉、仿树桩桌櫈等设施,经其扩建后改名建设公园。</p> <p class="ql-block"> 原东区公园搬迁到此,其园内与工厂403、404、405号防空洞相接,这是现遗存的防空洞。</p> <p class="ql-block"> 劳动三村北区的勤耕园,即原建设公园旧址,于2019年建成,利用坡地地形设有休闲广场,儿童活动,健身设施,景观廊亭,阳光草坪等。结合社区文化,用植物的选择形成果林特色,展现果实累累,喜莸丰收的景观,展现人们辛勤劳动的场景,弘扬“一份耕耘,一份收莸”劳动最光荣精神,也展示出军工建设人辛勤奋斗后创造出的百年辉煌。</p> <p class="ql-block"> 缆车道上侧面为原东区公园旧址,记得幼年时常站在公园悬崖边,眺望长江大河,江对岸为长江边浅滩、沙地、泥地和一个小岛组成,沙滩平坦,裸露的岩石凹凸起伏,江面开阔,给人留下了“大江东去”的壮丽画面,直致至今才知道,那里就是南岸的哑巴洞码头。</p><p class="ql-block"> 缆车道上部,连着工厂的生产车间,下面连着工厂码头。1939年底,日机袭击湖南辰溪,第一兵工厂奉命迁重庆,在重庆鹅公岩勘定厂址,沿江开凿岩洞,建筑厂房,从傅家沟到龙凤溪沿长江北岸一带,开凿了107个岩洞,面积为20124平方米,有的洞里还有支洞相通,为防止日机轰炸,将一些重要设备都搬进洞子生产,第一所的步枪(中正式)生产全部在洞内进行。缆车道以南有防空洞五个,以北十三个,北侧防空洞位于缆车道轨道与华润二十四城五期之间的崖壁上密集分布,也就是说整个小区地层都是当年生产军需的防空洞。后来因为成渝铁路穿山而过,工厂改建这座外部缆车轨道直达江边,而缆车道下,就有了那条记载了儿时记忆的铁路。缆车道,记载了重庆的抗战岁月,也是重庆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1953年,工厂在扩建的同时在龙凤溪附近新建了职工疗养院,面积为1300平方米。1957年,为了方便村段家属就医,工厂新建了东区、西区两门诊部。1975年在文化五村新建了总门诊部,即后来的建设医院。</p> <p class="ql-block"> 西区公园,童年的回忆,想笑的感觉,小学春遊时必去的地方,承载着重庆几代人的温暖记忆。1953年8月,重庆市城市建设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由市建设局负责筹建一大型公园。1954年1月7日市城建委同意市建设局编制的规划,在第四区(今九龙坡区)杨家坪大石桥以桃花溪为中心征集10公倾建设“杨家坪公园”。1954年底初具规模,定名为西区公园,位于重庆西郊,地处中梁山脉西段与长江间余脉浅丘地带,属于典型丘陵地形起伏结构,沟壑蜿蜒,地势为马蹄形,南北两山脊高,中间沟槽较开阔,东北面滨溪涧一条,气候独特,冬暖春早,夏热秋雨。</p> <p class="ql-block"> 1955年1月23日,西区公园正式开放,由时任重庆市委书记曹荻秋题写“西区公园”楷书体字,制牌悬挂于公园大门侧。</p> <p class="ql-block"> 1958年3月28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重庆钢铁公司返回途经西区公园大门外时,在桥头下车停留片刻,欣赏桃花溪景色,向陪同视察的省、市负责人称赞道“这个地方很好,要发展起来”,并作出“这个公园要建设好,要为钢铁工人服务,为重庆人民服务”的指示。1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西区公园扩建为全市性动物园,1960年11月1日批准西区公园更名为“重庆动物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漫步公园,林间鸟儿跳跃发出悦耳啼声,憨态可掬的动物栏边,充满儿童的欢笑。满园蒼绿间的条条林荫道,曲径通幽,清凉中传来游人的蜜言笑语。在我童年的建设厂家属区,逢星期天常见大哥哥大姐姐们,成双走出劳动村时,身后的阿姨孃孃窃笑着说:他们到“夫妻公园”去了。在那时的岁月里,西区公园,西西公园,夫妻公园的概念中,也是建设厂年青人耍朋友第一次约会的必然地方。</p><p class="ql-block"> 公园里的桃花溪,源于九龙坡区的白马凼唐家堡,流经沙坪坝、大渡口,至鱼鳅浩注入长江,全长13.79公里,是主城最大的次级河流。南面第三条支流源于花生坪,经龙头石、毛线沟,慈竹湾、岩湾,在袁家桥口入桃花溪。在公园里,三面青岭环抱,四方修篁掩映间,碧波荡漾的桃花湖水,在我入学建设子弟一校的第一次春游中,就成了“让我们荡起双桨”魂牵梦萦的地方,那时节常想到等我带上了红领巾,也去荡舟桃花溪,“……小船儿轻轻推开波浪,湖面上倒映着白塔,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但这个梦,一直做到了六十多年后。</p> <p class="ql-block"> 重庆动物园(西区公园)东二门,亦称新大门,位于西郊路,紧靠公交车站和城市轻轨动物园站,1999年建成。新大门主体建筑为现代风格,砖混结构,采用通透而没有屏障的柱廊式圆形门楼,门楼两侧采用青石材料浮雕装饰,门楼中央为半圆形大水幕象征自然界的瀑布。原老大门亦称东一门,1954年建成,位于园东西郊支路(旧杨渡路大桥南桥头),为木质方柱结构,是重庆市动物园历史最悠久的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 谢家湾,据传清同治年间(1644年),谢姓入川,来此建一民房称谢家湾。清未民初,谢家后代将此房卖给大豪绅吕兰生,民国27年,吕又让给巩县兵工厂。1952年,中央296厂扩建时拆除,建成职工宿舍。谢家湾正街:建于民国29年7月,属浮(图关)九(龙坡)路一段,当时已为蔬菜副食及文化娛乐活动的小集市,有居民90余户,400多人。民国30年8月设立汽车站,1952年拓宽路基为泥石路。1956年定为长江路(段),1957年改铺成柏油公路,东起袁家岗,西止杨家坪供电局,长约2200米,宽40米,1972年定现名。</p> <p class="ql-block"> 在童年的印象中,每去谢家湾,站在两杨公路边,望远处江对岸一片白花花的巨形石壁,总想知道那是一个什么神秘的地方,听大人们说,那是南岸的铜元局。公路对面有一条碎石马路可以走到20(育才)中学,那条马路的右侧,是一条山沟,沟底有一小溪,一直流向黄家码头汇入长江,这条小溪的源头应在重医那一带。1956年那一带先后建了重医、卫校、机校,因此从重医开始,这条小溪便被改建成了涵洞,往谢家湾方向走几步,就到了一块落差约10来米的断崖,涵洞到此的溪水在此形成一瀑布。在20中那条碎石马路口对面不远处便是3路电车谢家湾站,电车站旁边有一栋三层楼房,那便是谢家湾地区的商业中心—谢家湾百货公司(后来又叫“工矿贸易公司”),经过百货公司往前,便是谢家湾付食店,旁边还有蔬菜公司。再往袁家岗方向走,就是建设厂著名的“弯弯大楼”,大楼后侧面有一个工厂的电影院,叫做“前进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 从谢家湾往杨家坪方向走,这一段路的南侧,全是高大的红砖围墙,墙里面便是厂区,厂大门当时是解放军站岗,显得十分庄肃和神秘。当年厂里的职工和家属从来称自己的厂只称编码“296”,厂工会的春节慰问品和运动会的纪会品,都印有“西字”形的符号,是由2、9、6三数字组合,据说叫“厂标”。走完红砖围墙后右侧便是工厂的2号门,大门对着的那幢宿舍叫“三八宿舍”,住的全是工厂的女职工,在“三八宿舍”的公路斜对面,有四幢楼房叫“一宿舍”,也叫“和尚大楼”,住的全是男职工了。侧边就是“二餐厅”和一个小百货公司,还有副食店,其主要为周边劳动村居民的生活服务。有“二餐厅”就应有“一餐厅”,但在袁家岗的弯弯大楼那边去了,从那边的谢家湾百货公司旁边进去,沿着还是工厂的红砖围墙走,就可以一直走到鹅公岩河边。</p> <p class="ql-block"> “弯弯大楼”,当年谢家湾地区的标志性弧形建筑,不仅大弯且又高大,在那个年可誉为“摩天大楼”了。1959年建成后,工厂将其底楼200平方米的房间作图书馆。1967年,图书馆因武斗被毁。1972年弯弯大楼修复,1985年,弯弯大楼底楼图书馆移交重庆建锋摩托车配件总厂。</p> <p class="ql-block"> 两杨公路,建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公路建设前,听年纪比我们大一点回忆,建设厂门前是一条仅一车道宽的车道,两旁的人行道也是泥巴路,袁家岗道路两边,就象一个乡场。建好后从袁家岗到杨家坪这段路是两杨公路中最漂亮、最直、最平的一段,它在建设时吸取了前苏联公路的经验,主道路两侧设有慢车道,中间还有绿化隔离带,至今仍很美。1956年定为长江路(段),1957年改铺成柏油公路。1958年7月,我在建设子弟校读一年级时,在谢家湾的这段公路上,遇见了几十年后还没忘掉的一幕,重庆警备司令部,就是54军,1953年2月入朝作战,1958年回国驻大西北后移防重庆,辎重部队从九龙坡方向往鹅岭方向举行了“入城式”,十轮卡大军车拖着榴弹炮,高射炮,载着坦克,战士们挎着冲锋枪,笔直地站在车厢板上。我们的校友们纷纷从劳动村、文化村方向跑到谢家湾的公路上,他们捧着鲜花献给了解放军,有红领巾的还给战士们系上,有些同学们还被战士们抱着把红领巾系在了炮筒上。不知什么时候红砖高墙里的高音喇叭响起了“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乐曲声,厂里的工人们也围在了公路两边,听他们纷纷在说:从朝鲜打仗回来的部队。在我的脑际里也出现了黄继光堵机枪的故事。多少年后我在初中课堂上学到“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时,还回想起两杨公路上的这些情景。从那时起,每逢我路过鹅岭公园对面那道庄肃的大门,看见背着枪执勤的解放军战士时,总会出现电影《上甘岭》的那些镜头。</p> <p class="ql-block"> 老重庆的电车,是当时山城最靓丽的风景线。1956年12月,重庆人大作出由市民集资兴建第二条(两路口至杨家坪)电车线的决议,1958年7月1日建成通车,定为重庆3路(403)无轨电车,线路从两路口、鹅岭,经大坪、袁家岗到谢家湾(建设厂),直至杨家坪,有电车通过的地方都是这些繁华的地段。无轨电车,被人们称为“辫子电车”,因为车头上斜斜地顶着两根大辫子,电线架在空中,辫子扣住电线一路“滑行”。还记得那时候,每当司机师傅停下车去整理掉落下来的电车辨子时,我总爱追着下车去看,那感觉真是既害怕又兴奋。</p> <p class="ql-block"> 当年,谢家湾的马路边是建设厂的厂房、宿舍和百货商场。</p> <p class="ql-block"> 1957年4月,国务院保密委员会和二机械部批准296厂第二厂名为“国营建设机床厂”。1957年至1960年,工厂贯彻执行“军民结合”的方针,生产了580型鹅牌缝纫机,长江牌26型汽车,MM万能工具磨床,C620~650元车,36T行车,发电机和轴承等多种民品,为此工厂新建了运动枪车间,机床制造车间等。1961年到1966年是工厂第二个发展时期,职工人数增至1.3万多名,直在1990年,职工人数增至1.8万多名。</p> <p class="ql-block"> 当年,工厂休息星期天,是定在每周星期二(杨家坪空压厂是星期二),有序调节谢家湾和杨家坪地区的市民集聚。上班时面每到早上7:30,工厂的汽笛声(当时称为“拉位时“)响起,职工和职员们从民主一、二、三,文化一、二、三村,劳动一、二、三村,一宿舍、二宿舍,三八宿舍等,向1、2、3、4、5、6个厂门口走去,从袁家岗到谢家湾街上,人头攒动,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军工大军。</p> <p class="ql-block"> 九龙坡谢家湾正街47号(原建设厂厂址)。从1953年起工厂开始扩建,园林绿化工作由房产科领导,当年修建东区公园的同时,工厂采取自采种,自繁殖,自栽种的办法,逐步在各村段栽种了白杨树5000株及大量桉树,夾竹桃。此后分别在厂一号大门,工具大楼等处建有绿化小区,并在厂区域间建有各种造型别致的小型花园,喷泉、休息亭、长廊等。从傅家沟至龙凤溪2.5公里长的沿江建立了规模壮观的绿化带,同时还和区府配合,恢复了“九龙滩”古迹。</p> <p class="ql-block"> 在去袁家岗的路边,重庆建川博物馆的门坊和谢家湾金荗小学之间,耸立着一尊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人们经过这里,或许能听见在那隆隆的炮声里,讲述着八十多年前,前身为汉阳兵工厂的国民政府兵工署,在那民族奋起抵御日寇侵略的年代里,迁徒于鹅公岩一带的陡峭岩壁下,凿出的107个防空洞里,每天响着隆隆的机器声,为前线将士拼杀铸剑造枪。</p><p class="ql-block"> 2013年,国务院公布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目前保存的防空洞有56个,较集中排列有序,且洞体均有编号,重庆建川博物馆利用了其中的24个防空洞,于2018年打造了“抗战兵工”博物馆,它包含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兵器发展史,抗战文物博物馆等8个分馆。</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龙凤溪沿长江北岸一带至傅家沟片区高楼林立,饱经岁月沧桑的时光回溯,只有崖壁间那些防空洞,还讲述着曾经的辉煌,“中华第一枪”在中国武器装备中最骄傲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杨家坪,东南接九龙镇,西邻右坪桥,北连谢家湾,地域面积2.5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间,因杨姓聚居甚多,地势平坦得名。清光绪元年(1875)鹤皋岩石路(从黄沙溪经鹤皋岩至九龙坡)修成,从和尚山经四角坟到马王场沿路行人渐多,在四角坟一带形成零星的“幺店子”。民国27年(1938)国民政府将巩县兵工厂(21兵工厂)辗转迁鹅公岩,把当地住户迁移在杨家坪,形成鹤皋路(今杨家坪橫街)、鹤兴路。民国29年(1940)两(路口)九(渡口)路修通,形鹤浮(图关)、鹤九路,到民国三十三年,杨家坪已有5条街巷。</p><p class="ql-block"> 重庆解放后,1953年8月空气压缩机厂迁来杨家坪,逐渐形成新华四、五村居民住宅区。1954年冠生园大楼落成,1955年1月建设电影院开始放映,特别是1957年7月杨家坪转盘街心花园建成后,以此为中心,辐射出杨渡路,杨九路,团结路,长江路,杨石路5条道路,基本形成现在的交通路网络局面。</p> <p class="ql-block"> 杨家坪正街,商业主街,北接谢家湾正街,南至滩子口。自民国29年7月始在两九路侧逐年建有作坊,门面和住宅成街。民国33年为鹤浮路,鹤九路。1952年在加宽公路时,填平水田形成泥堆转盘。1954年,冠生园大楼,建设电影院,电讯大楼等建筑峻工。1957年泥堆转盘被改建成街心花园,辐射出的五条公路为柏油公路,街心花园至谢家湾一段路宽28米。1972年定现名,1987年街心花园改成人行地下通道,紫铜雕塑像—“探索”䇄立在街心。</p> <p class="ql-block"> 杨家坪横街,民国27年迁鹤皋岩居民于此建鹤皋路,多系穿斗青瓦房,中间为石板大道。民国33年改为泥夾石路,是万寿场逢集主街区之一。解放后原建筑物除河南食店几栋旧房外,绝大多数拆除重建。街区在80年代曾作水果批发市场和小食品摊区。到1996年建成白云楼,后设有立丹百货等商业场所,住宅区,靠西南车辆厂一侧,1997年拆除饮食门面,建成一楼一底砖混楼房,形成饮食娛乐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 团结路—直港大道,商业综合街。1953年中央296厂扩建迁来移民所建,定名团结路。另一条全民路,1968年更名为东升路,1972年团结、东升合并为现名。路两侧为商店和民宅,1992年始成现在从杨家坪中心区团结路至长江边的直港大道,为杨家坪新城拓展区,建有九龙文化广场和珠江花园等商住楼。</p> <p class="ql-block"> 团结路口,连接建设厂家属区至杨家坪的通道,从这里走下去,可以进入劳动一村、二村,民主一、二、三村,踏入下水旧道,经过打靶场,到达龙凤溪河边。</p> <p class="ql-block"> 兴胜路,原为田地,1954年始建部份民宅,扩建后取名鹤浮后路,1972年更今名。沿杨石路方向,1950年建成新华印刷厂,兴办重庆工业管理学院。沿长江剧场方向设九龙镇政府,重庆艺术学校等。兴胜路最具山城(麻花型)路典型。</p> <p class="ql-block"> 旱桥,连接杨家坪正街和兴胜路,两侧设有保险公司,商业局宿舍,街长145米,桥长84米,幅度14米,共7跨,跨长12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下多为车库,该桥1988年8月竣工。</p> <p class="ql-block"> 九龙坡区实验二小,原杨家坪体育场旧址。1957年6月杨家坪体育场建成,沿杨家坪正街一线为低矮平房。以原杨家坪体育场的篮球场(后来的西城天街)开始,沿两坡夾峙的沟底途经建设厂西区门诊部,奶牛场,砖厂到达龙凤溪。童年时节的我,常从劳动一村走出,踏入平坦蜿蜒宽1米多的下水步道,听石板在脚下“咵、咵、跨”有节奏的声音,走到体育场,到杨家坪去看小人书。</p> <p class="ql-block"> 珠江路,1953年建设厂扩建时迁来移民所建,1955年定现名。建体育场后,路呈“∪”字型。1993年后,世纪公寓,体育场沿珠江路改造后,形成饮食、娛乐区。南起团结路,北止杨家坪正街。前进路,东起前进支路,西止西郊路,原名石堡梁子,建于1952年,改建街心花园时,鹤浮路居民于此建路,名基进路,通向第80中学的支路名平原路,1954年更名为新建路,1961年两路合并定现名。前进路坡度大,两侧多砖木建筑 ,以副食,饮食业为主。前进支路,原为荒山坡,建于1961年,1966年并入前进路,1992年建成杨家坪市场,是全市较大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其辐射影响可以达到石坪桥,黄桷坪地区。西郊支路,原属西郊路,建于1951年,1972年划出定现名。起于前进路口,部份柏油路面,沿桃花溪蜿蜒曲折,亦通重庆动物园,驻有重庆钢专校,园外园饭店,省工人疗养院等。</p> <p class="ql-block"> 1953年8月,重庆空气压缩机厂迁来杨家坪,逐渐形成了新华四、五村等居民住宅区。空压厂1941年始建时前身为豫丰纺织机械厂,1953年改为国营重庆空压厂,1955年转入军工行业。1959年10月1日国庆十周年阅兵式,工厂试制的首批军用装备威武地通过天安门广场。1986年5月改名重庆西南车辆厂,1987年10月,铁马重型越野车成功穿越人称“死亡之海”的新疆古尔无班通古特沙漠,199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视察工厂后,挥毫写下:“金戈显神通,铁马跃五洲”,2001年改制为重庆铁马工业集团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全国瞩目的歌唱明星谢莉斯,就出生在重庆空压厂老一代军工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就读空压厂新华小学,中学入读杨家坪中学。17岁那年,由于嗓音天赋极高,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电影学院管弦乐团,成为歌唱演员。70年代末,谢莉斯创新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用校园歌曲的形式向中国歌坛介绍并展示了“通俗唱法”。80年代与传奇歌唱家王洁实组合成黄金搭挡男女声二重唱,其演唱配合默契,台风端庄大方,风格亲切自然,演唱作品有《校园的早晨》、《外婆的澎湖湾》等,堪称中国歌坛里程碑式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几十载后,时光变迁,岁月无痕,杨家坪环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西城天待霓虹闪烁,人声鼎沸,万象中心现代时尚,高耸而立。经过杨家坪步行街,每次轻轨列车从“九龙门”城市雕塑上方呼啸而过,成为独特的风景线。九龙门,四根拔地而起的柱子却是“门”字造型,寓意九龙坡区向四方宾客敞开创新之门,开放之门,希望之门和未来之门。夜晚时霓虹闪烁,流光溢彩,在杨家坪站下轻轨时,远远就能见到充满“中国红”气息的九龙门。</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杨家坪在时光中慢慢蜕变,再想不会在重新聚在”电影院坡坡”看电影的场景,香气袭人的梅花在伴随梅堡公园的消逝,从此留在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杨家坪,有山城最亮丽的风景线,拖着两条大辮子的电车摇曳行驶,满大街的红色奥拓出租,一道别致的城市风景,走在路上,随时都可以听到别人腰间发出“嘀嘀”的BP机响声。在转盘的地下通道互通四方五路时,中心矗立起月亮女神(“探索”紫铜雕像)的城雕,是青年男女相聚许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杨家坪,有全区的购物中心和时尚的九九商场,有重庆最先开发的地下商圈,那时候在这个藏在地下的世界,买一件喜欢的玩具,喂一次海龟,就是最幸福的事。</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杨家坪,有重庆最早的一批天街,滿大街的建设(雅玛哈)摩托飞驰而过。九龙塔,那条被轨道线穿过的重庆首座玻璃屋,形成“轻轨穿塔”的独特景观,塔下正好是地下商城入口,轻轨,塔,商城,维持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默契配合。</p><p class="ql-block"> 熙来攘往的人群,像潮水,霓虹刺眼,灯光恍惚,亦幻亦真。然而,时代在向前迈进,生活在不断升华,但最美的记忆依旧延续……</p> <p class="ql-block"> 直港大道,最老最老的美食街,西起团结路口,连接起杨家坪的大循环,南端就到了长江边。临江倚岩而建的“王爷庙”,地处龙凤溪,故名龙凤寺,前临湍急的江水,后靠蜿蜒的成渝铁路,在古朴的庙宇里看现代都市的繁华灯火,别有意境。溯龙凤溪而上,也是建设厂的家属区民主新村。沭着江风,顺九滨路沿九龙滩步道逶迤而行,沿途的裸泳滩,九龙滩石刻,缆车道,军舰,建设码头,还有聚集的防空洞群,总是在述说着建设人曾经的燃情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资料摘自:</p><p class="ql-block"> (一).《国营第二九六厂史》(1889—1990),中国兵器工业史丛书,1990年9月。</p><p class="ql-block"> (二).《重庆市九龙坡区志-城乡建设志》,重庆九龙坡区城乡建委编篡。</p><p class="ql-block"> (三).《重庆动物园志》(1954~2013),主编:肖金川</p><p class="ql-block"> (四).《九龙文史》第九辑 九龙坡区政协文史工作委员会主编,1990年9月</p><p class="ql-block"> 编后语:编写《建设子弟的回忆》美篇,凭童年时代的记忆,采用的资料较多,难免有误,请大家阅后勘正,谢谢! </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