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老河口①: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医院

代明军(襄阳)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湖北襄阳老河口市(光化县)存在过不少医院,这些医院的医务人员用他们精湛的医术,为周围老百姓生命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经时代的变迁,这些医院有的已经淹没于历史长河中,有的逐步演变成如今的医院。</p> <p class="ql-block">一、宏慈医院:清光绪三十四年,意大利天主教老河口教区主教毕世修主持修建,宣统二年建成,时名天主堂医院,1938年改名老河口天主堂宏慈医院。内、外科兼备。1946年医务人员23人(医师2、药剂师2、护士16、检验士3)。医疗器械有X光机、紫外线、半自动手术台、食管镜、高压消毒器等,病床60张。门诊分内、外、五官、妇产、眼、放射、检验等科及手术室、病房。能做截肢、上腹部手术(如胃切除等),肿瘤切除和血液、大小便等临床检验。医术闻名于豫、陕、鄂三省边区。医院一切权利由监督(外籍)执掌。院规较严,外籍员工与中国员工分居分食,待遇悬殊。外籍员工住楼房,护士不守夜;值夜班、勤杂重活全由中国员工承担。</p> <p class="ql-block">二、福民医院:清宣统元年基督教牧师费兰德(挪威籍)在两仪街开设福音诊所。1914年费被白朗军击毙。为此,北洋军政府给教会赔银5894两7钱3分又银元5000元。费之未婚妻将部分赔款捐基督教路得会于福音诊所旧址建房办福民医院,占地8.2亩,1927年开业。1942年院长高怜民做1例肺脓疡手术,取下3根肋骨,轰动周围各县。1948年外籍人员携带X光机主机件离境,院务由中国教徒组成委办会。1949年6月改成院务会。1950年国外教会津贴断绝。1951年改为老河口市人民医院。</p> <p class="ql-block">三、老保产院:1928年,基督教徒祝景贤与孙婉贞合作,由基督教会协助,将福记女工厂改办保产院,孙婉贞负责医疗接生,人称大教习。院内附设产科学校。先后在城区普宁街、三义街,并在郧县、均县(丹江口)、草店、六里坪、谷城、襄阳共设8个分诊所。1949年停办。</p> <p class="ql-block">四、妇孺保产院:1930年,孙婉贞自老保产院退出,与韩耕三合办妇孺保产院(院址在今中医院)。1937年有病床10张。1942年韩耕三退出另办福康医院。1947年两院又合并。</p> <p class="ql-block">五、惠民医院:1932年10月,由医生范友信开办(院址在中山公园西北角)。内、外科兼治,病床5张,附设戒烟(鸦片)所。1940年停办。</p> <p class="ql-block">六、福康医院:1932年韩耕三经办,病床25张。内科、外科、妇产科兼备。外科可做阑尾、疝气、截肢等手术。1948年迁武汉。</p> <p class="ql-block">七、平民医院:1939年由李宗仁发起,筹集捐款并用部分拆除城墙砖,在中山公园内建房60间,1940年开业。门诊设内、外、五官、妇产、皮肤等科,病房设内、外、妇产科。主治医师多由五战区军医兼任。1942年设分院1处。年底一度开设难民施诊所。1945年1月更名为德邻医院,日平均门诊约千人次。可做血型鉴定,黑热病反应及血、尿、粪、穿刺等临床检验。1947年底停办。</p> <p class="ql-block">八、光华县卫生院:1943年10月,由县巡回医疗防疫队扩充组建。属半行政半业务性质(院址在化城门内),租用民房5间。1945年毁于战火,后又租用民房1间作门诊。1943-1945年下设4个卫生所。1948年停办。</p> <p class="ql-block">九、湖北省立老河口医院:1946年4月湖北省卫生处拨款在德邻医院分院址开办。按省级医院标准和待遇设内、外、妇、五官、皮肤、小儿等科。病房有床位40张。配有X光机、显微镜、发电机及手术台等常用器械。可开展病理血片检查,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其它染色检验。1948年房屋被军队占用,仅留1间门诊,7月停办。</p> <p class="ql-block">十、此外,1939年第五战区司令官部驻市后,设有后方医院(院址在仁义街)、陆军医院、临时医院(均设在花城门),空袭救护指挥所(设洪城门)、空军医院等医疗机构,主要为军事服务。</p> <p class="ql-block">(作者注:本文照片平民医院为实景,其它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