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京都--关西四镇之盛唐逸风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图/文 周密</p> <p class="ql-block">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区的战事接近尾声。在曼哈顿计划委员会的时任战争部长的刘易斯·史迪生强烈建议下,杜鲁门将“KYOTO”这个单词从一份备选名单中重重的划去!京都,最终被排除在美国人的原子弹打击目标之列……传承千年人文的沉淀,古色古香的建筑、各具特色的寺院、自然山水植物、古都见证的历史沧桑得以留存。抱残守缺之美的安然与宁静……京都的精髓传统在永恒与刹那间得以幸存!</p><p class="ql-block"> 你要是问日本最有气质的城市是哪个?答案毫无疑问是京都,一座凝结着超过1200年历史与文化沉淀的时空之城!“和与唐”文化所有的重要元素在这里水乳交融。时至今日,无论这个纷繁的世界用何种形态和方式在迎接未来。京都始终如同一个传统的守护者一般,用一种沉稳平和的姿态,小心呵护,默默传承保存着日本最精髓的文化与传统。如果说东京是现代发展的心脏,那么京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灵魂……这里的2000余间庙宇、神社和各种唐风建筑,雕塑绘画,极具匠心的文化氛围的打造,足以窥见这座城市曾经的繁荣与厚重。</p><p class="ql-block"> 京都是优美的、风雅的,也是悠玄的。和风的城郭、侘寂枯山水、浮世绘的壁画造像巧妙的与盛唐文化的结合……金阁寺、平安宫、清水寺,无处不在弥漫她的华丽、魅力和风韵。经历史蕴色更加光辉光华。这是千年的美丽,浑然天成的风采,让你用语言无法描述。京都,让无数文人骚客流连忘返,从不吝溢美之词来描述她的精妙绝伦!从紫式部到川端康成、夏目漱石……历代大家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倾述过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偏爱。</p> <p class="ql-block"> 对待民族传统的建筑、绘画、历史遗迹和民俗艺术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崇敬与尊重。这是历史的客观主义精神,也是怀古思幽的文艺情怀,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文明的财富。走在京都街道上,你会陷入一种穿越远古的错觉中:这里有盛唐风格的宫殿庙宇,古香古色的百年老店,还有传统歌舞伎的演艺。让你在现实和历史中神游太虚、无缝穿越。这一刻你就是白居易,你就是杨玉环,你还是大唐洛阳的一个普通市民,穿梭游离在时空交错之间。</p><p class="ql-block"> 诚然京都与“波澜壮丽、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扯不上一毛钱的关系。但她骨子里的那种风月,举手投足间都浸淫着优雅的气质。沉浸于其间,这一切似曾相识,又似是而非……站在这里你尝试深呼吸,不仅是古城“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更有其万载犹存而更甚的风韵。这种气味,这种风韵,是时空的馈赠?还是代谢人事的矜持?</p> 公元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日本天皇把国都从奈良迁到京都,称平安京。当时的平安王朝统治阶层非常崇拜向往大唐天朝盛世繁荣,为了模仿追随偶像的繁盛与文化。于是仿洛阳、长安的规格建制,建造了京都和奈良。自此京都作为日本国都传承千年流传至今……这座城市设计规划伊始,都极力模仿盛唐时期的东都洛阳,因此城市简称为“洛”。市内所有街道布局阡陌纵横,自东至西一一罗列井然有序。皇宫的位置依风水坐北朝南。居中的皇城门称朱雀门,门前大道称朱雀大道。由于城市建筑规划风格存续至今,现在的京都城市整体结构依然酷似中国象棋的棋盘,街道纵横方正,以“条”为名,依次1至10的顺序排列开来。见证了德康家族的兴衰荣辱的“二条城”就矗立于现在的京都2条,现在是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包括现今的城市公共交通系都称为“洛线BUS”。城中以中国元素命名的地名、建筑名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从大阪关西国际机场赶到京都的住所已经是晚上七点多。暮春的京都已然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简单的洗漱整理一番,房东跻着他的木屐,带我们去吃拉面。街角的小面馆儿只容得下5、6个人同时进餐。“L”型柜台坐上客人以后,剩下的过道只容得下一个人勉强窄身挤过。如果里面的客人要起身离开,其他的人必须起身侧立。来这里吃面的大多是戴着安全帽穿着制服的体力劳动者或者附近的街坊邻里,主客之间大都熟络,彼此愉快的打着招呼……看情形拉面摊是母子俩在经营着。微驼的母亲在柜台前炸鸡,收钱找钱忙着招呼着客人,儿子则背向里面煮面配料添汤……小店只卖拉面、白饭和炸鸡三样吃食。面条在大汤锅里上下翻腾飞舞,鸡块在油中吱吱的欢乐歌唱,雨伞斜靠在墙角幽怨地淌着泪水,昏黄的灯泡在面汤的蒸腾下摇晃着,益发显得风姿绰约……舟车劳顿后的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女儿说这是她这辈子吃过最棒的美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日本人吃拉面的习惯很特别,大家都在西里呼噜的吸溜着面条,发出很大的声响,全然没有那种刻意做作的文雅。吸溜的声音仿佛在向老板夸赞他的手艺。饭量大的人吃完面后,还要再来一碗白米饭泡在面汤里,连汤带饭炫的干干净净。<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房东秀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京都人。一家三代都是传统的手工匠人。据他说从他的爷爷的爷爷就开始为和服制作配套的发簪和簪花,传承到他的手上依然以此为业。秀昌的太太言语很少,和大多数日本女人一样在家里相夫教子料理家务。以至于我们直到离开都不知道她的名字……一家三口就住在这座有100多年历史的全木制结构的“一户建”里。传统的日式房子大抵是为了防潮,入户大都有一个的抬高,踏上两级台阶就是一个门廊。房东给我们收拾了进门左手边的客房。房间里只有简单的储物柜、条案和榻榻米。卧具之类白天收起,倒也显得空间不太局促。两根桑树的原木做的门框和一块圆形的鹅卵石做的踏脚凳尽显建造者的心思。门廊尽头就是一个大的客厅。数米高的中庭挂着几个日式的纸皮灯笼,房角居然有一棵斜斜的树干生在家里,仔细看居然还是生出了几支绿芽。客厅的一角是一部木制楼梯。二楼是主人的卧室和工作室。<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推开客厅的格栅门是一个小小的庭院,虽然庭院只有几个平方,但是布置的颇费心思。庭间檐下两张木凳一高一低,院子角落有一颗不知名的乔木与点缀的苔藓,黑的落脚石错落别致,白色碎石子铺垫着院子,……巴掌大的地方处处透露着枯山水的美学设计理念。虽称不上巧夺天工,却也是心思缜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游客心中,京都的名片应该是金阁寺。金阁寺又名鹿苑寺,它始建成于1397年,位于京都市的北区,金阁寺距离我们住的大德寺只有几站路的距离。他的名称源自于著名的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法名。因寺内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墙全是以金箔装饰,所以被昵称为“金阁寺”。舍利殿以“古京都的历史遗迹”的一部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建筑。历史上鹿苑寺原为镰仓时代西园寺家所拥有的宅邸,应永元年足利义满与西园寺家交换获得这块当时称为“北山第”的山庄,开始大兴土木整理改建鹿苑寺。笃信佛教的他卸下征夷大将军职位出家入道,将此地作为自己修禅的场所。由于舍利殿修筑得金碧辉煌,当时的人就已称其为“金阁殿”。足利义满死后,其子遵照他的遗愿,将他修禅所用的宅邸用途改为禅寺,并以义满的法号命名为鹿苑寺,供世人瞻仰供奉。 金阁寺能承载着相当一部分人童年的回忆,当然是因为那部著名的卡通片《聪明的一休》。小时候每天晚上六点半钟,伴随着悠扬的钟声和清脆的“咯滴咯滴咯滴……”天真的小叶子、智慧的长老、憨厚的西右卫门还有狡诈的桔梗店老板、娇滴滴的弥生小姐次第登场……伴随着我们这代人童年时代的欢乐。故事的主旋律当然少不了一休小和尚和足利将军的斗智斗勇。每每看到被斗得灰头土脸的将军始终没有恼羞成怒,没有对小和尚痛下杀手!咱也不能理解,掌握着征战杀伐大权的将军阁下,对待一个屡次冒犯自己的小和尚,何况还是政坛死敌的太子。按照咱们戏文里的惯例,为了以绝后患,早就应该将其“推出午门、夷灭三族”了。至少也要“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现在发现,足利义满能够包容敌人、虚心纳谏。足以窥见他的包容之心和大智慧。所以就对他之后的抛却红尘、皈依佛门释然得解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金阁寺面积不大,顺着山门后的柏油路拾级而上,不远处就是著名的舍利殿,它建在碧绿的镜湖之上,与松石相互掩映,错落别致,情趣不凡。虽然我们去的那天是阴雨绵绵,但是建于水中的大殿依然金碧辉煌。整座建筑以金箔裹身,金光熠熠,煞是耀眼夺目。沿着绕湖的步道拾阶而上,几十分钟即可走完。我们没有导游,全凭自己看那些一半汉字一半日文折页去按图索骥。哦!这里是将军大人种下的松树,这里是将军当年洗脸的石臼……因此寺中其他的古迹和景点确实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这可能也是没有导游讲解的遗憾吧。<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有朝一日,我的肉体将陶醉在这种甘甜的飞沫中。死的天空十分明亮,犹如生的天空一样……”三岛由纪夫在他的小说《金阁寺》中这样写道。他心中的金阁寺就像日本武士道精神,美好神圣。但家族的衰败和武士道精神的落寞却让他痛苦抑郁。小说中主人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金阁寺付之一炬,而让金阁寺的精神在心中万古长存。<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与北边的金阁寺遥相呼应的就是位于京都南部的伏见稻荷神社。巧的是国人对他的认识也是从一部电影开始的。那便是国际章的《艺妓回忆录》了。片中的千代子踩着高跷般的木屐,在火红的千鸟居中翩翩起舞。她为了博取自己心爱的男人的青睐,成为风华绝代的一代名妓。电影描述着男女主人翁两情相悦却求而不得……那种人性对感情的克制隐忍和压抑将日本的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这部电影除了那朱红的鸟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让人心动的可能是马友友和传奇小提琴家帕尔曼共同携手的电影配乐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顺着千鸟本居的红门缓缓而行。柱子上刻着一些人的名字和公司的名字,应该是捐赠者或者供奉者的名字。这一点倒是全世界都一样。可见凡人对神灵的供奉从来都不是无欲无求的。只是觉得但凡是有目的性的供奉,和有索求的虔诚似乎都少了一点单纯和真诚,不知道佛祖会不会怪罪。<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日本,狐狸的确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狐狸可以说与日本文化紧密相关。伏见稻荷神社大殿门口就是一只石狐。民间传说中狐狸是稻荷神的使者,稻荷就是说的稻米。既然他是是稻荷神社的保护神,那就是农民的保护神咯,简称农神吧!旧时日本以种植水稻为生,农民们祈求风调雨顺,稻谷丰产,因此拜祭司职谷物、农业的稻荷神。以至于稻荷神社目前已是日本数量最多的神社。在所有的稻荷神社当中,京都的伏见稻荷大社是最为出名,它是日本稻荷神社的总社,也是稻荷信仰的中心。随着工业产业革命和二战后经济复苏,日本金融、工商业的逐渐发达。主管丰产的稻荷神又开始象征财富,所以,狐狸大仙只好兼职受累,也被工商业界们敬奉。 从神社出来的一条街上,全是贩卖各种纪念品和京都特产的商铺。无非都是一些各种材质狐狸的玩偶、明信片、鲤鱼旗、渍物(一种产自京都的泡菜)。还有很多烧烤小吃摊。这个可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一问价格可着实不便宜,烤牛肉烤扇贝都要500日元,在市区里可以买一个午餐的便当了。虽然贵,但摊贩生意都不错,看来是接受了狐仙神灵护佑的缘故。狐仙的“吸财”法力确实强大!自从女儿买了一个狐仙的零钱包后,我和太太手头的硬币就源源不断的流向了她的荷包里。 赶巧不巧,好像我们去的每一个地方都会邂逅一场当地人的婚礼。在巴黎、在伊尔库茨克、在海德堡……,在稻荷神社里。我们又偶遇到了一对新人在这里举办仪式。一对新人穿着日本传统的结婚礼服,新娘笑黡如花,新郎彬彬有礼。他们在亲人的陪伴和注视下,缓缓而行,走的很慢很谨慎很庄严……我们忙让开路微笑向他们表示祝贺,他们也恭敬的点头向我致谢。廊外的阳光似乎也格外的明媚与爽朗……突然觉得这里满眼的朱红色,与婚礼的喜庆真是相得益彰。 京都清水寺位于音羽山的山腰,全名为音羽山清水寺。始建于778年,主要供奉的是千手观音。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与金阁寺、二条城并列为京都三大名胜,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水寺是著名的赏樱景点,可惜我们去的不是时候,樱花正是要开不开的时候。除了赏樱,这里最大的看点是悬空的清水舞台,站在这可以眺望京都的全貌。大殿内供奉的十一面千手观音像。顺石阶而下便是音羽瀑布。堂前瀑布有三道泉水飞流而下,流水清洌终年不绝,音羽瀑布被列为日本十大名泉之首,清水寺之名也由此而来。据说三道泉水分别代表长寿、智慧和健康。每个人只能选择饮其中的一股饮之,贪心多取则不会灵验。 清水寺的大殿不得不提,它像一个悬空的"舞台",背靠悬崖依山而起,外观飞檐斗拱,结构巧妙气势雄伟。极具中华建筑文化之精髓。整个大殿的前面腾空伸出,地基悬空由139根高数十米的大圆木支撑,未用一根钉子。舞台巍峨地耸立于陡峭的悬崖上,登高一望,京都美景尽收眼底,自是美妙。往下望去也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以至于日本有句成语形容一个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绝态度,就是"从清水寺的舞台跳下去"。 当你漫步在京都街头,时间仿佛都过得要慢很多,空气似乎格外的凝滞与丝滑。有时候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的去体会这个城市的脉搏和心跳。这里没有紧张的工作节奏和生活环境。也没有灯红酒绿、高楼大厦的妆点。有的只是时间和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有的只是你信马由缰般的撷取点点滴滴的乐趣……<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结束了一天的舟车劳顿,携妻契子夹上包袱卷儿,踩着木屐,踱去巷尾那间和式的小澡堂。看门儿的大爷正在打着盹儿,收音机里还在咿咿呀呀的唱着和歌……跳进小池子,泡去积攒的疲惫,洗净身心的尘埃……踏着夜色,寻到那间拉面小店,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喝一杯冰凉的啤酒,跟陌生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人生惬意不过如此……<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离开京都的前一个黄昏,残阳如血。青白色的天幕上缀点染着一些斑驳的红云,如同一大块鸡血石里的斑斑血迹。天的青白、霞的火红,大地已是一片墨色沉沉。在远处天地相交的地方,呈现为一道绵延起伏的曲线,那也许是山,也许是树。大地的黑暗中,有一道隐隐约约的蓝色城市线,那也许是远处的村庄和村庄黄昏时的灯光。<div> 寂寞得如一队幽灵,趁着黑暗开始跳舞。这一夜只能用宁静来形容,当古城彻底沉睡的时候一切都无了声息,只留下千年古槐在沙沙低吟……清晨醒来还没有什么太阳,黛色的庙墙留下的一个凝重而深沉的背影,那背影仿佛是一声沉重的叹息,将这方土地怀抱。走上前去倾听。一座座角楼仿佛想诉说什么,可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是感慨世事,还是抒臆情怀?还是只有沉默?可见此间那些青色的,连接他们的砖瓦和檐廊是听得懂的罢!不然为何他们会如此一脸凝重的站着,站的那么威武,亦如他们来时的模样……<div> <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