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小分队公开课的故事】地理之眼看世界,2022.10.17《风成地貌》

Lily

<p class="ql-block">这是马山三中地理组的全家福。</p><p class="ql-block">全校83个班,只有14名地理老师,包括两个支教老师。</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篇迟到的美篇。</p><p class="ql-block">10.14日,我来到马山三中第55天,第二次开放课堂。</p><p class="ql-block">起初是为地理组开放课堂,因为这节课反馈效果好,10.17日就对全体高一老师开放。</p><p class="ql-block">这节公开课结束两周多了,一直想记录下来,今天终于不再找借口,动手开始写。虽然没有了公开课刚刚结束时的激情,但是必须强迫自己记录下来,否则什么都没有留下,灵感会悄悄溜走了。</p><p class="ql-block">最好的办法是公开课结束,趁热打铁,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内容是高一必修一湘教版第二单元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节风成地貌,人教版为风沙地貌。</p><p class="ql-block">这节课是一年前专门为广西支教打造的课。去年在福中上过此公开课,把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合而为一的一节课,当时上完没多少感觉。而今日根据马山三中学情,调整了内容,只讲了风蚀地貌,感觉效果也远远超过在福中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因为当初上此课内容,对新课标的理解还没有那么透彻,对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也没有理解那么深刻。只是凭着兴趣,去了西北甘肃和青海旅行,想把旅行内容搬到课堂上而已。而今不同,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重新打磨,二次精心设计而成。</p> <p class="ql-block">10.14的课堂,感谢高一4孩子们的配合,也谢谢琳烁帮我全程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10.17的课堂,琳烁她们居然听了两次,想看看不同班级的反应有什么不同。</p> <p class="ql-block">课前热场:自动循环播放PPT,是一组青甘16天5人自驾旅行的合照。</p><p class="ql-block">课前播放,为了节约时间,激发兴趣。</p> <p class="ql-block">正课导入</p><p class="ql-block">1.承上启下,解读课前导入PPT视频照片。</p><p class="ql-block">刚才大家看看到的那组照片,是2021年暑假地理老师我策划的16天青甘自驾旅行实况。从西宁出发,三次穿越柴达木盆地,两次穿越万山之祖昆仑山,三次穿越祁连山,一次穿过河西走廊,旅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大家想不想知道地理老师的玩儿法?</p> <p class="ql-block">2.介绍旅行方案制订方法</p><p class="ql-block">这是旅行线路图和方案,研学旅行线路图和行程制作过程,很好诠释了地理实践力,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极好素材。</p> <p class="ql-block">以今年暑假新疆环塔里木盆地和纵横穿越天山为例,介绍旅行方案制定办法。</p><p class="ql-block">拍照彩色打印新疆地形图,在地形图下面放一张白纸,用针在要去的城市扎孔,然后在白纸上用笔把孔涂黑,写上地点,在用笔连接起来,就是按地图比例的线路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画好的线路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日期,上面标有距离。</p><p class="ql-block">这是28天环塔里木盆地和纵横穿越天山路线图。可惜只走了20天,因伊犁疫情,放弃伊犁河谷,从天山北坡,独山子—乌鲁木齐—哈密,返回。</p> <p class="ql-block">每一天行程制作,要看沿途旅游景点有多少,确定每天行程从哪里到哪里,在高德地图查看两地的距离和时间 ,就可以写出每日行走距离,花费时间和欣赏景点。</p> <p class="ql-block">3.本课内容介绍和主要目的。</p><p class="ql-block">这节课是风成地貌,是把青甘研学旅行和课程标准及地理核心素养与问题式情境教学想融合的一节新课程实验课。这节课主要目的是落地核心素养,尤其注重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他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都有体现。</p><p class="ql-block">4.地理老师研学旅行初衷。</p><p class="ql-block">用地理之眼看世界,用地理的视角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用地理思维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解释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例如图中天空中出现的鱼鳞云,也 叫卷积云。民间有“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预示着第二天要变天,可能阴天下雨。我们周围的山峰如此秀丽,是因为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我们住在山间盆地,叫坝子,农业叫坝子农业;再如,我们即将学习的雅丹地貌,我们可以用地理思维去解释它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p> <p class="ql-block">5.巧妙过渡到区域地理。</p><p class="ql-block">必须得学好地理,才能自如旅行,所以先给大家补充区域背景知识,弥补区域认知不足。</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设计的内容是第一个亮点。</p><p class="ql-block">一是铺垫基础,弥补区域不足。</p><p class="ql-block">利用了图册资源,画出四大自然分区界线:山脉、降水量线、等高线及环绕柴达木盆地的山脉。</p><p class="ql-block">二是了解大、小尺度概念。</p><p class="ql-block">中国—西北—柴达木盆地,从大尺度—小尺度。</p><p class="ql-block">第三,推理出西北地区特征是干旱,为雅丹地貌形成条件做铺垫。</p><p class="ql-block">画出四大分区的界限灵感来源是学习了成都一个中学地理老师的创意,他是画出中国轮廓,进一步画四大自然区界线。而我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利用图册中国地图来画。</p> <p class="ql-block">这个风成地貌的解读理解是第二个亮点。</p><p class="ql-block">过渡语言:我们研究地貌首先从概念入手,把课本内容变薄。</p><p class="ql-block">从风成地貌概念入手,分析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地貌形成过程。从风成地貌概念中抠出外力作用和外力形式的含义。</p><p class="ql-block">这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解读概念,理解风沙地貌形成过程,让学生打开思维,展开想象力,培养学生通过思维链分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地理事物形成过程。想象着风携带着沙粒(沙粒是哪里来的?基岩风化),对岩石或土体进行吹蚀、磨石就叫侵蚀作用,形成侵蚀地貌;风携带着沙粒前行时,遇到障碍,受到地形或植被等阻挡,风速降低,所以沙粒就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思考一下,风携带的沙粒在空中垂直分布有什么不同?--大颗粒在下,小颗粒在上。再思考为什么风蚀蘑菇头大身小?巧妙回答黄土高原沉积分选规律和风蚀蘑菇成因。</p> <p class="ql-block">过渡语言:介绍中国最美高速公路G315,这里有最壮观的雅丹地貌群,播放视频G315(自己制作的视频G315柴达木西北部雅丹地貌群)。</p><p class="ql-block">把握时间,视频播放前大约是20分钟,课时一半时间。</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渡语言:我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孩子与国外发达地区孩子不同之处,有一点是中国孩子不会提出问题,那么我们看了视频,试试能不能用地理思维,提出问题。</p><p class="ql-block">(学生看完视频提出问题:</p><p class="ql-block">可能有雅丹地貌怎样形成的?</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有水上雅丹?</p><p class="ql-block">雅丹地貌风向怎样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过渡:那么看看老师提炼出哪些问题。</p> <p class="ql-block">这些情境素材选取与视频衔接,试题的设计也是精心思考。</p><p class="ql-block">(梯级问题链设计:</p><p class="ql-block">从表及里;从现象本质;</p><p class="ql-block">从单个形态—总结共性;</p><p class="ql-block">本质—成因--拓展运用(可能存在雅丹地貌地区)—分布</p><p class="ql-block">教会学生用地理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p><p class="ql-block">第四问是为第五问做铺垫。),</p> <p class="ql-block">过渡语言:我们继续挑战自我,拓展雅丹地貌。</p><p class="ql-block">请看思考题:请你从时间尺度,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排序,并描述雅丹地貌形成过程。(延续上一道题设问)</p> <p class="ql-block">过渡语言:刚才问题回答很棒,老师奖励你们一个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从时间维度,分析视频中乌苏特水上形成过程,预测未来水上雅丹是否存在。(与视频衔接,引导学生,水上雅丹的水从何而来?把水上雅丹放在大尺度区域环境中进行思考,水从何而来。目的</p><p class="ql-block">培养学生时空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为高考综合题奠定基础。高考不是一日而蹴,而是三年持续对学生的培养,这是第三个亮点。)</p> <p class="ql-block">回归基础环节,把图片留白,让学生说出风蚀、风积地貌名称并简单描述特征,快速通过。</p> <p class="ql-block">展示学案内容,回归基础知识。</p> <p class="ql-block">板书设计。</p><p class="ql-block">结束语,通过这节课学习,多年以后可能你们会忘记我教给你们的地理知识,但是怎样用地理之眼看世界,怎样用地理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能大家不会忘记。那么老师这节课的目的就达成了,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这节课完成之后,感觉很顺畅,自己很满意,一场精彩的旅行盛宴。)</p> <p class="ql-block">跟帅哥美分享我的风成地貌教学感悟</p><p class="ql-block">1.不断学习,促进专业成长。</p><p class="ql-block">课程开始莆铺垫基础 弥补区域不足,画山脉,400mm等降水量线和3000米等高线,解读四大自然分区的做法,借助成都一节公开课,那位老师是画了中国地图轮廓和四大分区界线。</p><p class="ql-block">2.资源整合,为己所用。利用学生手头现有的图册及湘教版、人教版整合资源,喜欢的地理老师的思维做点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p><p class="ql-block">3.培养学生时空观,落实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这个时空观引入课堂,是得到了福中地理大咖,导博士的真传,水上雅丹的时间演化是她提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本节课补充区域知识,从中国—西北—柴达木盆地,巧妙融进了大、小尺度概念;深度拓展,从时间维度分析水上雅丹地貌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巧妙融入了空间尺度,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时空观。</p><p class="ql-block">4.公开课时间把控,找准一节40分钟,把控中间点。最后预留问题,给自己留有余地。</p><p class="ql-block">5.知识点之间自然流畅过渡,打造精致课堂。</p><p class="ql-block">整节课非常顺畅,一气呵成。功夫在课下,要仔细研究情境之间知识点的衔接,设计好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言,写在纸上,加以润色成型,这是课堂成败杀手锏。</p><p class="ql-block">6.培养学生思维链,打造思维课堂。</p><p class="ql-block">一是解读风成地貌概念,充分挖掘隐含思维链,理解风成地貌形成过程,这是独家秘诀。</p><p class="ql-block">二是创设情境中的梯级问题链,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其中问题(4)承上启下,这一个小问,是从学习了成都一中学教师那里学来的。问题设计是我的短板,得得到了福中地理组长琼的真传。</p><p class="ql-block">(她指导我梯级问题链设计:从表及里;从现象本质;从单个形态—总结共性;思路是:本质—成因--拓展运用(可能存在雅丹地貌地区)—分布</p><p class="ql-block">7.照片解读,用地理之眼看世界。</p><p class="ql-block">倡议高一地理学科周,举行照片解读大赛。</p><p class="ql-block">天空卷积云的照片解读,目的是为地理课堂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地理之眼看世界,地理思维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琳烁立刻提议我们马山三中搞一个地理照片解读大赛,升述想到学完地貌单元,范围缩小到地貌这一内容,非常好的想法,希望能实现这一美好夙愿。</p><p class="ql-block">9.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分析问题。</p><p class="ql-block">马山孩子比较羞涩,从小被家长、老师打压,不敢且害怕回答问题。一直用鼓励语言激励他们,期中一个同学在我的鼓励下回答四次,终于获得地理小王子称号。在他的带动下,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还是没有人敢上讲台,像福中学生那样,侃侃而谈,这是接下来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10.问题情境式教学引领,打造思维课堂,达到深度学习。</p><p class="ql-block">课堂因问题而活跃,兴趣因问题而激发,思维因问题而点燃,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思维课堂。</p><p class="ql-block">其中“思维”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思维能力,学生有进行观察、推理、概括的能力;二是思维品质,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善于观察,敢于质疑。</p><p class="ql-block">整节课脉络清晰,通过旅行盛宴(激情生趣)——旅行方案的设计(培养地理实践力)——雅丹地貌旅行视频(创设情境,区域认知)——提出问题(知识情境化,情境问题化)——分析问题(综合思维培养)——解决问题(打造思维课堂)——深度拓展(达到深度学习目的。)</p><p class="ql-block">深度学习是想以知识为载体,通过优化学习认知的过程,达到思维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照深度学习的2.0实践模型,反思这节课,深度学习有四个要素:情景化学习主题、挑战性学习任务、素养导向的目标、持续性学习评价。其中持续性学习评价欠缺,尤其是过程性评价目前因为班级多,人数过多无法做到。</p><p class="ql-block">这一模型还有两个支持要素: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反思性教学改进。这两点都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感恩感谢。</p><p class="ql-block">福中的沃土滋养我,在马山绽放。</p><p class="ql-block">感谢福中地理组两位大咖的精心指导,感谢我福中学生帮我精心制作视频,感谢马山高一孩子们的配合,感谢马山三中地理组帅哥美女的激励,感谢三中高一年级领导们的支持,感谢琳烁后勤保障……感谢自己的努力,孜孜以求。最终诠释了一节自己满意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大厨,被我内卷的秦弟,听了我的课,挥笔写的评课记录。</p><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2年10月13日,南宁市马山县第三高级中学北校区,一堂别开生面的以情景式教学模式为载体的地理公开课正在进行。执教老师刘丽丽是来自深圳市福田中学的支教老师。刘老师有着30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骨干教师,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地理老师。</p><p class="ql-block">这节课的主题是“风成地貌”,课标要求学生能识别常见的风沙地貌,能描述出其景观特征,并拓展其成因。刘老师大胆取材,立足教材知识又摆脱其束缚,以自己亲身的西北游历为切入点,将大量真实素材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将学生身临其境地带入风沙地貌的真实情景中。刘老师结合课件中所构筑的一个个地理情景,抛出一个又一个极具思维含量的启发性问题,将学生水到渠成地引导到课本知识中来。学生们来到了柴达木盆地,行走在雅丹地貌中,听到了风,看到了沙,触摸到了风蚀柱,感受到了雅丹地貌之壮观,欣赏到了巧夺天工的神奇地理景观,领略到了大自然的无穷力量,学习到了课本中有关风成地貌的知识,更激发起了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迸发出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上,时时响起阵阵鼓励的掌声,频频发出片片会心的笑声,学生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未完待续</p>

地理

地貌

雅丹

思维

课堂

这节

旅行

问题

学生

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