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选课走班是新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学生和家长提前了解各选科组合的优势,以及高考报考时可选专业的覆盖率,确保学生依据自身性格类型、职业倾向性、生涯价值观等要素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现将各选科组合的基本情况整理,供高一学生及家长参考。</p> <p class="ql-block"> “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科目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p><p class="ql-block"> “1”指的是:物理和历史,考生必须从物理和历史两个科目中选择一科,由各省自主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p><p class="ql-block"> “2”指的是:考生从化学、生物、地理和政治四门科目中选两门,选考由各省命题,通过等级赋分的方式,将赋分后的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考生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考生选择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满分为750分。即通常所说的“3+1+2”模式。</p> <p class="ql-block"> 新高考选科“3+1+2”各学科的专业覆盖率。如下图所示,物理和化学的覆盖率均超过了90%,生物覆盖了58个专业类(62.4%),政史地三科分别覆盖了32-34个专业类(34.4%-36.6%)。</p> <p class="ql-block"> 特别提醒学生和家长注意的是,教育部官方给出了高校各招生专业的选科要求指引,只是具有参考性和选择性;具体的选科要求,一定要以所在省份的官方机构以及选报的大学公布的选考科目为准。</p> <p class="ql-block">三、新高考选科原则</p><p class="ql-block">1.锚定重要参考指标</p><p class="ql-block">(1)能力:按自己最擅长的科目选择,充分认识自身偏文科还是偏理科;</p><p class="ql-block">(2)兴趣: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最喜欢、最适合自己的学科。</p><p class="ql-block">(3)专业倾向:按目标专业对学科的要求来选;或根据专业覆盖面积,选择路径较宽的学科。</p> <p class="ql-block">2.锚定未来专业</p><p class="ql-block"> 选科前必然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选科其实就是把高三的高考志愿选择提前到高一来考虑了。因为高校录取专业将与选考科目密切相关,现在选科就需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p> <p class="ql-block"> 选科并不是任意选择的,因为高校在录取不同的专业时,是有专业必选的科目要求的。选择科目要注意目标大学的目标专业类对高中所选科目的具体要求,这种要求大概分为下面几种:有3 门科目要求、有2 门科目要求、有1 门科目要求、不限制选考科目。</p> <p class="ql-block">四、目前学校提供的几种选科方案。</p><p class="ql-block">1.物理+化学+生物 这种选择方案是最标准、最传统、最纯净的“理科生”方案。此组合可以覆盖97.4%的专业,不能选择的2.6%专业基本为哲学类、历史类专业。这种组合方案优点是记背内容最少,理解内容最多。学科之间关联极大,互相印证、互相促进。</p> <p class="ql-block">2.物理+政治+生物 </p><p class="ql-block">组合优势/劣势:适合有理科情结但不喜欢化学的学生。分析及建议:这种组合虽然也有一些专业不能报考,但是竞争压力也会小一些,反而会赢得很多优势。比如,学了物理这科,很多名牌大学都可以报考,因为一些好大学都对物理这科有限制,不学物理就会失去很多考名校的机会。而选考政治这科,很多文科性质的专业又都可以去学了,大大放宽了限制,而且生物这科又不怎么难,所以高考还是很占优势的。</p> <p class="ql-block">3.物理+化学+地理 </p><p class="ql-block">组合优势/劣势:</p><p class="ql-block">记忆背诵内容较少,学科之间关联密。</p><p class="ql-block">分析及建议:</p><p class="ql-block">这个组合是一个比较偏理科的组合;它的优势有两个:一是专业选择面广,可报专业均超过了96%;二是学习时记忆背诵的内容较少,理解的内容最多,学科之间关联密。地理虽说是传统文科,但是相对其他两门文科,更偏重于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与擅长文科思维的学生相比,那些能够选择物理和化学科目、擅长理科思维的学生学地理更具有优势。同时,这个组合也存在着挑战:学习难度大,选科人数多且优生多,竞争尤为激烈。</p> <p class="ql-block">4.物理+生物+地理 这种组合一般适合于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的学生:(1)物理成绩优异,逻辑思维能力强;(2)其他科目成绩一般,无明确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规划。</p> <p class="ql-block">5.物理+化学+政治 这种组合可报专业98.9%,实际上一些顶尖大学专业可报率达100%。目前,考研必考科目之一就是政治。如果高中阶段未选择学习政治,会存在2年左右的知识断档期,对今后的考研之路影响颇多。政治学科与物理、化学的学科关联性并不是很大,学习起来难以起到联系、促进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6.物理+地理+政治 此组合物理成绩突出、理科偏科的学生(数学、物理较好,化学、生物薄弱)无奈之举。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理科思维和文科思维中不断切换;另一方面,从已经试点高考改革的省份看,选择这个组合的考生人数较少,不利于了解自身真实水平。</p> <p class="ql-block">7.历史+政治+地理 这种组合适合想选艺术专业、传媒专业的考生;致力于考取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社会学、国际政治等专业的考生选择的大都是这个传统的文科综合。</p> <p class="ql-block">8.历史+政治+生物 </p><p class="ql-block">组合优势/劣势:有文科偏好,对地理不感兴趣。</p><p class="ql-block">分析及建议:选择这个组合的学生有明显特点:有文科偏好但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因为有了一门理科的加入,拓宽了专业选择面。而在学习化学和生物时,都需要强调对多而零碎知识点的记忆和归纳,所以,这两个组合适合文科思维有优势,文字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强,逻辑思维相对不太强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9.历史+化学+生物 这种组合在选择专业上很难有特别的针对性。</p><p class="ql-block">组合优势/劣势:</p><p class="ql-block">适合物理不理想,化学、生物有优势。</p><p class="ql-block">分析及建议:</p><p class="ql-block">该组合更适合对物理不感兴趣或物理成绩不理想,化学、生物成绩相对有优势的学生。如果将来想要学习生物科学、食品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植物生产类、生命科学、医学类相关专业的,也适合选择该组合。</p> <p class="ql-block">10.历史+政治 +地理 这种组合适合想选艺术专业、传媒专业的考生;致力于考取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社会学、国际政治等专业的考生选择的大都是这个传统的文科综合。</p> <p class="ql-block">11.历史+化学+地理 对物理不感兴趣或物理成绩不理想,对文科成绩较优秀的考生来说是最佳选择。</p> <p class="ql-block">12.历史+政治+化学 这种选择优势在于文科思维比较强的同学,以一门化学拓广了专业选择面。同时学科之间没有太强的割裂感。但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学科间差别比较大,需要学生能在各种思维中灵活切换。</p> <p class="ql-block">五、各学科对应哪些专业,我们都应提前做了解,以下再给大家一些参考。</p> <p class="ql-block">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有重要作用,想在未来从事上述相关行业,就必须学好物理。</p> <p class="ql-block"> 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p> <p class="ql-block">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思想政治与教育学、文学经管等方面的专业有很大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 历史必修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以上各个专业对应的选科仅供参考,即使是同一专业(类),不同的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也有可能存在差异。请各位家长和同学利用放假时间,结合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认真完成乾县第一中学2022级高一年级模拟选科填涂卡。</p> <p class="ql-block">审稿:康 鹏</p><p class="ql-block">供稿:屈任务</p><p class="ql-block">编辑:李 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