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第一名人

<h1><font color="#167efb"><b>甫里先生陆龟蒙</b></font></h1> 甪直(古称甫里)古今人物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陆龟蒙;影响最长久的,也是陆龟蒙。所以,要说甪直第一名人,非陆龟蒙莫属。 <p class="ql-block">陆龟蒙(841—882) 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唐长洲人,居甫里,别号甫里先生、江湖散人等。</p> 陆氏是吴地名门望族,家世显赫。陆氏出自妫gui姓后,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因以为氏。(上古八大姓姬、姜、姚、嬴、姒si、妘yun、妫gui、姞ji) 陆氏始祖——陆通 他的远祖陆绩三国时期在吴国任郁林太守,以清廉闻名。陆绩卸任离开郁林时,除有简单的行装和几箱书籍外,再无别的东西可带。负责运送的船家说:“舟轻不胜风浪,难以入海航行。”为行船安全,陆绩买了一担笋干、两大瓮咸菜压船舱。但船仍太轻,而陆绩身上的银子所剩无几,难再购物压舱。于是,他让船工搬了一块大石头用来压舱,方得以平安返归故里。这块石头运回陆绩家乡后,陆绩的廉洁美名随之传开,这块巨石也因陆绩被人们称为“廉石”。 现存苏州文庙的廉石 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怀橘遗亲<br>陆绩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龟蒙的六世祖陆元方是武则天时的宰相,五世祖陆象先是唐睿宗、唐玄宗时的宰相。父亲陆宾虞(字舜臣)曾任浙东侍御史、太子宾客,以文章著称于世。 .陆龟蒙受家风熏陶,从小“好读古圣人书,探六籍(即六经),识大义,就中乐《春秋》,抉摘微旨”。 陆龟蒙从小曾受族祖陆希声教授《春秋》,精通《春秋》之意。 抉摘, 抉择;择取。旨,意义。 乐yao,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唐贞元年间(785年 ~ 805 年),韩晋公曾著《春秋通》,刻之于石,“意以是学为己任”。然而陆龟蒙发现文章“颠倒漫漶翳塞,无一通者;殆将百年,人不敢指斥疵颣”。他怕贻误后学,于是“著书扩而辨之”。<br>(漫漶,木石上所刻的文字,長時間受風雨侵蝕,變得模糊不可辨認。引申作東西敝壞不能分辨。翳塞,遮蔽,掩盖。疵颣,缺点毛病) 《唐才子传》卷八云:“龟蒙幼而聪悟,有高致,明春秋,善属文”,以诗文名震吴中。 <br> 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其他读书人一样,他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可是他的运气不好,唐咸通元年(860 年)应试进士未果,后又几次名落孙山。 从此,生性野逸,无所羁绊的陆龟蒙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陆龟蒙所处的时期,唐朝已走向衰落,政治腐败,危机四伏。陆龟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脾气变得古怪。 《甫里先生传》:<br>“性不喜与俗人交,随诣门不得见也。不置车马,不务庆吊。内外姻党,伏腊丧祭,未尝及时往。”<br>“性狷急,遇事发作,辄不含忍。寻复悔之,屡改不能矣。” <br> 他曾经到过饶州,三天不去拜访刺史,只和几个知己饮酒吟唱。饶州刺史蔡京听说他的大名,很是敬仰,于是率领属官去见他。陆龟蒙则认为世俗之人不值得交往,竟拂衣而去。 陆龟蒙曾任湖州刺史张抟幕僚,张调任苏州刺史时,陆龟蒙虽然也随之赴苏任他的幕僚,但是他的孤傲清高甚至有些怪僻的书生意气,和当时腐败的官僚集团实在无法相容,因此他长袖一挥,告别了繁华的城市,到吴淞江畔的甫里,像庄生、陶潜一样曳尾于涂泥、逍遥于天地,过起了半耕半读的隐逸生活。<br>   其实,陆龟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隐士,他颇有志于用世。<br>  他在《自怜赋》中自述平生的志趣:“敢谏鼓不陈,进善旌不理,布衣之说无由自通乎天子。丞相府不开,平津阁(汉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起客馆,开东阁,招请士人。后因以"平津馆"等称高级官僚延纳宾客的处所。 亦作"平津邸"、"平津阁")不立,布衣之说无由自通乎宰执。苟吾君吾相不闻天下之名言,则苍生何由弛械(木枷和镣铐之类的刑具)而去絷(束缚)?……哀吾材之不立,徒抱影以中泣。”陆龟蒙以布衣之士自居,想以“布衣之说”上干君相,以济苍生,他的政治态度是相当积极的。 有诗为证:《别离》<br>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br>蝮蛇一螫(zhe)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大丈夫不是没有眼泪,只是不抛洒在离别时。杖剑面对离别之酒,像游子那样恋恋不舍实在羞耻。毒蛇咬手便斩断手腕,不畏艰险牺牲才是真正的壮士。我是志向所在只有功名,区区离别有什么值得叹息。 <p class="ql-block">  《离骚》: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阍,宫门;守门人)</p><p class="ql-block">  诗歌表达了佞臣可恨、谗言可畏、昏君可恼、忠臣可悲的忠愤之情。也警示了世人要亲贤避谗。</p> <p class="ql-block">陆龟蒙与李蔚、卢携是好朋友,李蔚、卢携当上宰相后,意欲召他赴京任左拾遗,未行。中和二年(882年)朝廷召为左拾遗,诏方下,陆龟蒙卒。光化三年(900年),宰相韦庄上表称陆龟蒙与李贺、孟郊、贾岛、温庭筠等10 人有奇才,朝廷追赐进士及第,赠右补阙。</p> <p class="ql-block">陆龟蒙在甫里“有地(宅地)数亩,有屋三十楹,有田奇(余数,零头)十万步,有牛不减四十蹄,有耕夫百余指”。由于甫里地区是水乡泽国,他的田又大多是低洼田、又濒临江边,因此“暑雨一昼夜则与江通,无别己田他田也”,</p> 于是常“苦饥困,仓无斗升蓄积”,又常“躬负畚锸(běn chā挖運泥土的器具),率耕夫以为具”。修筑堤岸,防止江水倒灌淹田。有人讥笑陆龟蒙与农民一起下田劳作,他回答说:“古代尧舜晒黑了背脊,大禹手胼(pian)足胝(zhi),他们不都是圣人吗?吾一介平民不勤劬(gu勤劳),怎么能养家活口呢?不这样,将与吸血的蚤虱、摆饰的名器、窃仓库粮食的雀鼠有什么两样?” 陆龟蒙还是个藏书家,《唐才子传》说他:“家藏书万卷。”他在《甫里先生传》中自述:“得一书,详熟,然后置于方册,值本即校,不以再三为限,朱黄二毫未尝一日去手。所藏虽少,咸精实正定可传。” 在读借来的书时,发现有“编简断坏者”,则帮助修补;发现有谬误者,则校勘改正。“乐闻人为学,讲评通论不倦。有无赖者毁拆搡(sang)污或藏去不返”,他则“戚然自咎”。他虽贫困却不言利,认为言利是商人,不是文人。 陆龟蒙与颜荛(rao)、皮日休、罗隐、吴融等人是好朋友,与皮日休最相知,结为诗友,互相唱和,文风相近,后人并称“皮陆”。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身为文学家的陆龟蒙,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农学家。<br>说陆龟蒙是农学家,主要是因为他著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农具专著《耒耜经》。“耒耜”其实就是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犁。《易·系辞下》解释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耜,是翻土的犁头,耒,就是手握的柄。起初的耒和耜全是木制的。后来就以耒耜泛称农具。陆龟蒙的《耒耜经》诞生于南方农业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以“耕、耙、耖”为核心的耕作技术体系已经形成的时候。 陆龟蒙总结并详细记载了犁、耙、铲、碌碡( liùzhou)等农具的发明制造和使用方法,对已经基本定型的江南重要的水田耕作工具——铁木结构的曲辕犁的形状、构造、尺寸、功能等做了详细记述和说明。所以,后来研究中国犁的学者,一定会提到陆龟蒙的《耒耜经》。 陆龟蒙对种茶、饮茶也颇有研究。他在浙江长兴顾渚山下开辟了一处茶园种茶、品茶,并写下《茶书》一文。据说中国古代有关茶的著作有三:茶圣陆羽的《茶经》,皎然的《茶诀》和陆龟蒙的《茶书》。可惜《茶诀》和《茶书》都失传了,流传于世的只有陆羽的《茶经》三卷。 此外,陆龟蒙还提出了柑橘病虫害的防治、田鼠的驱赶和生物防治等植物保护方面的意见。 相传,陆龟蒙爱好养鸭,喜欢玩斗鸭的游戏。如今甪直保圣寺清风亭前的斗鸭池,就是当年他养鸭斗鸭的地方。 陆龟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不同寻常的文人。他虽然以隐士自诩,却胸怀大志,从未忘记过天下;他虽然满腹经纶,却躬耕南亩,并致力于为士大夫们所不屑的农具研究;他虽然隐居在交通闭塞的水乡泽国,却并不感到寂寞:有那么多的诗文他要去写作;有那么多的田地他要去耕种;稍有闲暇,他就驾起一叶扁舟,带上一卷书,携上一壶茶,拿起一根钓鱼竿,浪迹于江湖……摆脱了儒家传统的束缚,他才活得如此潇洒,才能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农学史上同时抹上一笔鲜亮的异彩。 作为唐朝的一位文学家,生活在泱泱诗歌大国之中的陆龟蒙,他对唐代文学的贡献,首先见之于诗歌,他的诗歌收录于《全唐诗》的,就有14 卷计636 首。<br>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以至于衰落、消亡的过程。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到了晚唐,也同样难免衰微的命运。当时许多作家的创作都走进了形式主义或唯美主义的死胡同里。可是陆龟蒙依然保持本色。他的无情讽刺与大胆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阶级腐朽的诸多佳作,既不与时人同流,又有别于前人的讽刺诗。 因此,讽刺的内容和程度也就显得特别深刻而尖锐。 陆龟蒙讽刺赋税之重的诗歌《新沙》:<br>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br>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但取材和表现手法都不落窠臼。诗人不去写官府对通都大邑、良田膏沃之地的重赋苛敛,也不去写官府对普通贫苦农民的残酷压榨,而是选取了渤海边上新淤积起来的一片沙荒地作为描写对象。诗的开头一句,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图景:渤海岸在经年累月的涨潮落潮声中,逐渐淤垒起一线沙堤,堤内形成了一片沙荒地。这短短七个字,反映的是一个长期、缓慢而不易察觉的大自然的变化过程。这里的慢,与下句的快;这里的难以察觉,与下句的纤毫必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诗的讽刺意味特别强烈。<br>海鸥一直在大海上飞翔盘旋,对海边的情况是最熟悉的;这片新沙的最早发现者照理说必定是海鸥。然而海鸥的眼睛却敌不过贪婪地注视着一切剥削机会的“官家”,他们竟抢在海鸥前面盯住了这片新沙。这当然是极度的夸张,这夸张既匪夷所思,却又那样合乎情理。它的幽默之处还在于:当官府第一个发现新沙,并打算榨取赋税时,这片新沙还是人迹未到的不毛之地呢。连剥削对象都还不存在,就打起榨取赋税的如意算盘,这仿佛很可笑,但对官家本质的揭露,又何等深刻!<div>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蓬莱仙境,传说有紫色的灵芝,服之可以长生。在常人眼里,蓬莱是神仙乐园,不受尘世一切约束,包括赋税的苛扰,那里的紫芝,自然也可任凭仙家享用,无须纳税。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蓬莱仙境之所以还没有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烟涛微茫,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收那里的紫芝税呢。这种假设推想,似乎纯属荒唐无稽之谈,但在这荒唐的外壳中却包含着严峻的历史真实──陶渊明曾经幻想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也没有赋税的世外桃源;陆龟蒙却说,如果有路可以到达这个神仙世界,那么官府同样会年年去那里收税。揭露了统治者剥削百姓达到了无所不至、无孔不入的地步,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而“官家知后海鸥知”,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则收到了极妙的讽刺作用。<br></div> 《吴宫怀古》 <br>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br>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br>通往长洲的香径已经长满了荆棘,当年吴王射猎的地方到处是荒丘蔓草。当年奢云艳雨,纸醉金迷的吴宫如今已不再繁华,只有阵阵悲风在这废墟故址徘徊。吴王夫差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切倒行逆施的举措都足以使国家灭亡,这和西施并无关系,后宫佳丽如云,未必西施就比所有的后宫佳丽更能败政误国。<br>  仅从上面这几首诗,就可以看出陆龟蒙的诗立意深刻、构思新颖。这样的诗,在他的诗集中不在少数,所以皮日休在《松陵集叙》中说,近代称温庭筠、李商隐的诗为第一,若把陆龟蒙诗与之相参较,就分不出高低了。 然而,陆龟蒙的文学成就还远不止于此,他的散文——小品文尤胜于诗歌。到了晚唐由于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激烈,小品文这种以讽刺见长的文体得以发展并发挥作用。<br>  陆龟蒙就是在骈俪盛行、文风衰落的晚唐,成功地运用小品文以抒写他愤世嫉俗之词的杰出代表。他的讽刺散文都收在他唐乾符六年(879 年)编写的《笠泽丛书》中。这些作品或用譬喻、寓言,借物寄讽,或用历史故事,托古刺今。<br>  譬如他的《野庙碑》,哀怜那些无知的百姓穷心竭力供奉无名的土木偶像的现象,这些土木偶象对鼠疫、旱灾、官吏剥削种种天灾人祸不能抵御,只会加重人民负担。百姓现已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要去供奉这些土木偶像,然而这些土木偶像又成为百姓们的精神枷锁,腐蚀着他们的心灵——充分揭露了封建社会神权对百姓的压迫。<div><br>  </div> 文章紧接着笔锋一转,运用映衬类比的手法,直指统治者残害人民生活的种种丑象:“升阶级,坐堂延,耳弦匏(pao葫芦的一种,指耳饰),口粱肉,载马车,拥徒隶者皆是也……此乃缨弁(帽子)言语之土木耳,又何责其真土木耶?”土木做的菩萨老爷不能抵御天灾人祸,只不过骗取百姓的一些供奉,而那些为非作歹的贪官污吏,非但不能抵御天灾,还要窃禄夺民,一旦有事则一筹莫展。通过对照,这些凶狠腐败的统治者是何其恶、何其险,不是一目了然了吗!文章勾勒出晚唐时期大大小小的贪官昏官的狰狞面目,对那些作威作福、腐朽荒淫的统治者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 有如此杰作,难怪鲁迅先生说这位隐士“并没有忘记天下”,并称赞他的小品文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陆龟蒙一生著作甚丰,有《吴兴实录》四十卷、《松陵集》十卷、《笠泽丛书》三卷。宋人又辑有《甫里先生文集》,《全唐文》辑有他的作品二卷。 图片大部分来自网络,特此说明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