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吕涛</p>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是米脂县龙镇高庄村。这个偏远的村庄虽然人口曾经逾千,是龙镇辖区少有的人口大村,但是一直以来由于贫穷落后闭塞平凡,名不见经传,鲜有人知。高庄村东临杜家畔村,南接石沟镇树山村,西连麻山、胡塌、黑石窑村,北界苏家沟村,距离龙镇政府驻地8公里,辖区总面积为3100亩,耕地面积1877亩。全村现总户籍为210户,户籍人口为891人,常驻人口270人。</p>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曾经是远近有名的穷村,立地条件差,村子大部分悬亘于一条石畔之上,交通不便,人多地远,居住稠密,观念落后,最让人头疼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吃水非常困难。我小时候,特别是干旱的夏天,各个水井前水桶排着长长的队伍,各家各户轮流在井子里剐水担走,有的孩子甚至为了先来后到吵嘴打架,勤快的人家鸡叫半夜就去担水,缺水给村人留下难忘的耻辱印象,也让周边村子的人笑话,叫我村“干高庄”。由于缺水,过去小伙子娶媳妇非常困难,彩礼自然要比邻村多一些;大姑娘多数都远嫁它村,急堪堪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村里的耕地也偏远,不像其他村子,人住在山上,地就在脑畔左右,就近方便耕收。我们的耕地,多数在聚居地之外四五里的大山上,春种秋收费时费力,苦不堪言。我村是传统的农业村,不知道从那一辈起,周边几个地方发现了煤炭,开了煤窑,不少农民兼职掏炭,人挖肩扛,挣几个用生命和健康换来的小钱,补贴家用,看起来一时比较宽裕,但是旧式的煤窑条件极差,落下煤肺以及肢体病变不在少数,丧生井下的惨事时有耳闻。新世纪以来,各方面都得到逐步改善,现在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煤矿早已耗尽关闭,村人也少受了那些牛马罪。</p><p class="ql-block"> 好儿不嫌母丑,好狗不嫌家穷。我生于老家的土窑洞,长于老家的农家院,和老家生死相依,难以割弃。虽然我后来离开她,换了不少工作居住的地方,但是能够反复入梦的只有她,梦中,依然是旧貌故人,有无尽的欢乐和念想。我曾经写过老家:这是一个见不得,而又离不得的地方。它装满了苦难,也激发了希望。它是生命睁眼的第一视界,它是生存挑战的启蒙读物。它是半生的自卑,却是背水而战加破釜沉舟。它是失意时的借口和诅咒,却是得意时的参照和夸耀。它是血脉,根蔓,部族,伦理,它是老家、故事、胎衣、墓地,它是起点也是退路,它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 我们庄七沟八岔,基本按照姓氏家族聚居,形成石窑坪、阳庄,崖窑湾(井子湾)、白渠、陈家沟、庙渠、李大沟、罗家后沟等自然分布的居地,村里小溪潺潺,全石为底,与黑石窑河水交汇,水石相生,石崖对峙,别有情致,上风上水;姓杂人众,有高、胡、杨、李、罗、吕、朱、白、赵、姬、刘、乔,各姓家族和睦相处,互相尊敬,多有结拜,偶有通婚,叔叔大爷,辈份井然不乱;村人依山而居,靠山吃山,长年劳作,日出日落,代代在黄土地里受苦熬煎,民风淳朴,为人厚道,老实本分,吃苦耐劳,朴素可敬;村人多数务农耕种,五谷杂粮都有种植,过去边边角角,少有闲田。人多地疲,水果树头奇缺。村人不精于经商,完全靠做生意发家致富的凤毛麟角。我村与镇川临近,改革开放后,特别90年代后小煤矿日渐式微,村人才割舍几代人以种地掏炭谋生的习惯,一部分人迟迟缓缓地到镇川开店做买卖,错失镇川“小香港”的黄金时期,没获大利。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时代大潮涌流,年轻一代从此散入市场经济广阔天地,靠汗水体力,成家立业,生活逐渐殷实改观。</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大小庙宇四处。阳庄的龙王庙,独神独庙,香烟稀疏,偶尔凛牲献祭,过几年搭台唱戏三天。青云山的祖师爷庙,建筑年代不可考,几经修缮,内供真武祖师,宽额阔面,高髻束发,坐像庄严,周公桃花分伺左右,十大元帅两厢肃立,造像高大威严,神态各异,或金刚怒目,或神武凛然。这是村人和周边几个村庄善男信女的精神领地,敬奉不绝,心到神知,安抚佑护一方平安。每年四月初八为大会正日,说书唱戏三天,也是村人从各个地方风尘归来的集聚场所,不可取代。山底有灵官庙,据说是祖师庙的附属,一同领受虔诚和敬畏。值得考据的是大寺圪垯山北壁上的毗卢寺石窟,据资料:毗卢寺凭借四季冰川之运动,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下,形成天然的石窟,宋代以窟建寺,窟属砂岩质,坐东南面西北,平面略呈半圆形,穹窿顶,高、宽、进深均约23米。洞口置门窗,檐下施斗拱彩绘。窟内共有50余尊塑像,三教古佛居中,毗卢遮那佛为主,环绕四周的为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哼哈二将,大圣药王、帝君诸佛,堪称绝品精品的石像半毁于特殊时期,令人扼腕惋惜,不开复制,后托旧塑新,技艺亦精妙,栩栩如生。窟后堂有自然天成一株石树,高3米,直径0.8米,底部树根突兀,树干纹痕逼真。地中有一石洞,不知其深,诸多传说,神秘莫测。寺中残碑可见“明万历乙未岁绥德”、“万历乙亥岁仲望“及“钦差兵部武举署都指挥同知宫炉”等文字,以及“法之为教永平八年自西域而流/赞严土乐□界故奉之者/碎金镇南两间古刹黑石窑/永实乃灵山之讲城然/之为伽护”字样。永平八年,即汉明帝刘庄年号。其碑石,记载了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以及中国佛教的祖庭与释源。宋、元、清光绪及当代,均有规模不等修葺。2006年7月,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6月10日,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毗卢寺石窟对面是毗卢寺小学,是我们五六个行政村共有的学校,起始于三孔寺庙窑洞,后逐步扩建、迁建、新建,上上下下几个校址,前前后后几排窑洞,深浅不一,高低不平,培养教育了几个村的几代人,功劳不能埋没,现在已经断墙残垣,蒿草丛生了。这里是我们的受教发蒙之地,也是几个村庄人们幼年的成长之地,这里使得各村各姓的同龄人互相熟识,交往不断,一沟一道,团结友好。</p><p class="ql-block"> 时代推移,风云际会。从我小的时候到现在,四十年来,老家概莫能外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烟渐稀,家园荒芜,老弱病残,遥遥惜守。是为小康的生活去喝彩,为幸福的追逐而欣慰,还是独对着凋零破败而喟叹,固守着陈年旧事而感伤?其中境况,五味杂陈,小村长情,谁也不堪。老家真的老了,就像一枚松动的牙齿,舍不得拔掉也不能再用。可是她牵动着敏感的神经,不经意间会钻心地痛。</p><p class="ql-block"> 或许,不远的某一天,她能涅槃重生,但愿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