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牌坊街状元坊与盛世元凯坊

空心木头

潮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作为潮文化的发祥地,潮州自然成为整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中心地区,以牌坊街为中心的古城区也就成为张扬文化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展示功绩、纪念先贤、显示荣耀、褒扬美德的必然选择。<div>  据记载,潮州古牌坊类型多种,有府治县治、府学县庠、忠孝节义、功德、科举、赐封、记胜等等,或表明街道、集市名称的牌楼。</div> 潮州的古牌坊种类齐全,黄梅岑先生在《潮州牌坊纪略》中将其概括为八大类:一是府治县治,二是府庠县学,三是选举,四是文臣武将(附封),五是忠烈,六是节孝贞寿,七是乐善好施,八是祠庙。从现有的古牌坊看,以纪人载事的角度,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国防军事、官僚吏治、伦理道德、教育科举、社会风尚等。 状元坊——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载:“状元坊,在大街。为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建。”林大钦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状元及第。按贯例被选拔为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这在新科进士中,只有状元才有些殊荣。<div>  林大钦自小家境贫寒,但勤勉好学,聪明过人。至今民间有诸多关于少年林大钦巧联妙对的传说。如他的老师叶臻为激励少年林大钦,有意出对:“竹架满园,岂能成材大茂。”他则对上:“梅花魁首,何曾从叶先生。”</div><div> 林大钦曾冲犯知府大人,知府出对:“白面书生,腹内暗藏春色。”他则对上:“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终获宽恕。</div> 少年时他曾为谋生到潮州银湖乡任教,乡民有意考验他的学识,出对:“银湖院后虎耳草。”他则对上:“金石宫前龙眼花。”这些故事和相关的遗址,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div>  林大钦在十余岁时则对三苏文章爱不释手,日夜研读,深得三苏笔法。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使林大钦真切地接触了社会的底层,深刻地了解到地方的各种社会弊端和社会矛盾。</div><div> 终以三苏文风、笔触犀利、论述精辟、扬扬数千言的《廷试策》,深得嘉靖皇帝赏识,得中状元,是潮州在科举时代考中文科状元的唯一一人,是潮州人的骄傲。</div> 林大钦的名字历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关于林大钦聪颖超人、研习苦练、勤勉孝亲的故事传闻,早成民间佳话,百听不厌,历来成为人们励志、劝学的好榜样。<div>  过去潮州人谈论牌坊时有一句俗谚:“潮州个半亭”,字面的意思是说状元亭算一个亭,同在牌坊街上的榜眼亭(即秋台坊)算半个亭。</div><div> 表达的意思是,按科举功名而论,真正有资格立坊的只有明朝的状元林大钦和南宋的榜眼王大宝,而且只有林大钦才完全够格,而王大宝次之。</div><div> 可见,状元坊历来在潮州人心目中就有着很高的地位。今天我们以之为教材,崇敬先贤,教育世人,既接地气,又得人心。</div> 盛世元凯坊——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载:“盛世元凯坊,在大街。在大街,为崇正戊辰同榜进士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在斯、陈所献建。”<div>  此牌坊成纪念的八位潮州先贤,于明朝崇祯戊辰科(1628年)同榜考中进士。尽管后来各赴前程,命运各有不同,但他们同处历史发展的重大挫折期,忠心耿耿,坚持法度,不畏权奸,同守气节,宁死不屈,写下壮丽的人生诗篇,为世人所称道。</div> 此坊除了纪念八贤的功绩和德行,主要还在于纪念潮州历史上辉煌的科举盛事。崇祯戊辰科是潮州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最引人津津乐道的一科,也是潮州明代科举上的巅峰。所以潮州历史上有“前八贤”和“后八贤”之说。<div>  “前八贤”是指唐宋八贤,而“后八贤”则是专指这八位同榜进士。这是潮州人崇贤尚学优秀传统的体现,是潮州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重要印证,是潮州人重视文化修养,善于见贤思齐,尊师重教,长期重视教育,兴学育才,形成良好人文氛围的结果。</div> 尽管后世潮州人的科举有堪与媲美,甚至超越的成就,但人们仍一直以明戊辰科作为潮州科举辉煌的标志,予以立坊存志。牌坊北面坊字“盛世元凯”和南面坊字“戊辰八贤”,都寄托着潮州人崇贤尚学传统的深刻寓意。<div>  “元凯”即为“元恺”,是“八元八恺”的省称。相传远古的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远古的高阳氏也有才子八,称作“八恺”。</div><div> 因而“八元八恺”即用以泛指贤能人士。可见,将“戊辰八贤”喻以“八元八恺”,表达了人们对求学成才者的最高褒颂,也是对世人的启示和鼓舞,对潮州学子以极大的鞭策。</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