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美篇

一江春水向东流

<p class="ql-block">【鲜为人知的“江洋大盗”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刚上小学二年级,母親在一家公私合营飯店里做服务员。那年月的饭店不象现在的酒楼,基本都是餐宿兼营,设有许多客房,是东南四乡來县城或外地出差到浏阳的最佳餐宿落脚之处。</p><p class="ql-block">记得一次放学后去店里找母親拿回家的锁匙,看到三位身着部队服装,领章上佩着二杠一星,二杠三星衔的军人站在3号客房门前齐刷刷向房内敬军礼,让人好奇心尤然而生,停下脚步靠在近边不愿离去,怀着敬畏的眼光听着大人们议论不止,在母親再三摧督下才恋恋不舎离开,但随后与主人公的近距离接触,才有了下面这个真实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卧床不起的老人年近花甲,浏阳北乡人,自述姓许名成洋,解放前因家境贫寒无奈外出流浪,途中危难之际受一外地人收留,四处为家并授以跌打损伤奇艺,多年后自立门户行走江湖。主人公告诉我,大革命时期,一次被國民党地方剿匪队怀疑是共匪,误抓关押牢狱之中,由此结识了四位闹革命的共产党人,大家自认难逃一死,故一再嘱托许成洋,如能出狱希望转达各自家人他们遇难的死讯,并托血书一件为证。许悄悄告诉他们四人,有办法逃出生天,要四人作好晚上越狱的准备,到时配合他行事即可。四人将信将疑但也暗中下了拼死一博的决心。是晚三更,许某不知将藏在那里的薰香点燃,以所学绝技弄开狱锁,将二个晕晕沉沉的守卫枪栓用手巾包好带在身上,随同四人一起乘夜逃了出来,深秋雨夜又冷又餓,许要他们在此稍等他去寻点食品及挡雨之物再同行,但四人为逃离危险境地,那还顾得上又冷又饿,早已走得无踪无影,许成洋也只好自己择路而行就此别过,事隔多年也就渐渐忘却。而许成洋亦凭借自已一身功夫靠光顾那些有钱的财主土豪家中行窃,混迹江胡维持生计。</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浪迹天崖的“江洋大盗”已无处安身,只得重返故里浏阳北乡,与一寡妇结成夫妻,共同养育8岁的继女,总算有了个安身立命之处。那年农村土改,穷苦人家都分到了一份田地,但解放初期他们一家三口过得仍然十分艰难,谁也没有想到,昔日许成洋救下的四位共产党人有三位已是部队领导干部(其中一位战斗中阵亡),任职省军区司令员的吴某托人打听终于寻找到了许成洋,为感谢他为革命立下的救人之功,将全家接到省军区安置,按说这是他们一家子天大的幸福,可军区乃军事重地,行为举止都需按部队要求,自由惯了的许成洋无法适应,自愿返回浏阳北乡故土,过上了无忧无虑的日子。当地政府也不知许为何又返回了当地,误以为是另有原委,暗中监视许成洋多年。五七年反右斗爭,当地不知情的干部以许成洋隐瞒个人历史为由,武装押解至永安公社逼供审讯,并将许成洋双膝踩压至粉碎性骨折当场晕死,妻女探视许成洋时,许暗中告诉妻女,速电话联系省军区司令员求救,当日军区即派出二台小车到事发地接走许一家人,随后在军区医院治疗月余时间,按许自己要求转至浏阳县人民医院治疗,由于当时医疗技术条件差伤情好转无望,许成洋要求出院,省军区为许成洋以后生活考虑,指示县人武部在浏阳城区选址安置,按许的要求在城区江大仙人庙后新建住房一栋,在建期内只好将许成洋一家租住在当时的浏阳三饭店,县人武部隔三差五都会派军官前来问候,這便是笔者文章开篇,在飯店客房门前見到的军官齐刷刷向一位普通老者行军礼的怪异情景。</p><p class="ql-block"> 后來, 一次我路过房前,他大声喊叫要方便,叫我进去扶他一把,从此我们便成了熟人,久而久之便成了忘年之交。待新建住宅落成后,我一路陪他到了新家,每逢周日也会去他家中玩玩,那时他继女已被保送上了一所军事院校读书,仅有妻子相依为伴。在家中不知他用了什么草药,被打断的双膝快速恢复,二个月即能持双拐出来行走,半年之后即痊愈,見者皆暗暗称奇。</p><p class="ql-block"> 记得五九年搞三面红旗政治运动,母親一位同事,在趴楼张贴大跃进宣传标语时不慎从五米高处摔下跌伤中风,后四处求医久治难愈,打听到许成洋自己治愈双膝的传言,二次上门求治都遭拒绝时,转而请笔者陪同到了许成洋家中,许才同意试试,去时是用竹杆轿抬上岭的,治疗时没見用药,仅仅由许在半小时之间化了一碗水(祝由十三科)默默念咒后令其速速喝下,随后取下客厅大门置于前坪,让患者卧于木门之上,许沉身发力拳打脚踢患者近二十分钟,直至患者开声喊痛(治前流涎不止语音不清)才停手说:可以了,如果还没完全恢复,隔几天可再来一次。最让人吃惊的是,上岭时是坐竹杆轿去的,下岭时是由二个轿夫扶着慢慢走回来的。听母親说這位患者在家休息了十多天后就上班了,当时在飲食行业中有许多見证者,神密的治疗手法确实让人惊讶不已,這些都是笔者耳闻目睹的真实经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虽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至今倘能记忆犹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