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石库门建筑代表——慎余里

云龙·现场

<h1>建于1932年的<b>慎余里<i>,</i></b>是上海苏州河北岸保存最完整的海派石库门建筑群之一。最近,经过复建修缮后重新亮相的慎余里,成为上海市民的网红打卡地。</h1> <h1>房屋格局多为两开间一厢房,立面端正、规划工整,富有浓郁的海派风情。由于地处苏州河畔,当年许多银行、钱庄的老板选择在此处盖建仓库,同时也在此处居住,慎余里一度成为上海富豪与名流的聚居地。</h1> <h1>建筑外观完全和历史原状一致,从英式砌法的清水青砖墙,到水刷时的石库门门头,都严格的按当时的测绘图纸完全的复原了出来。墙面水刷石的配比、石子种类和粒径,都通过显微镜放大分析,得到忠实的还原。在慎余里的复建过程中,完全的利用了留存下来的三万一千块原状老砖。为了补齐不足,多方寻找相同尺寸和质地的老砖,也找到了当年为慎余里制砖的吴江陈和茂窑厂。</h1> <h1><b>慎余里</b>是苏州河北岸最精致的里弄代表。</h1> <h1>石库门门窗极具上海近代风格的代表、她完全不亚于法租界的风格在建筑上的地位。硬要分个高低的话那就是石库门比较低调、法租界比较张扬。</h1> <h1>历史建筑从过去的生活日常,转变为城市的纪念物。市民在这里可以触摸和阅读城市历史的实物见证,享受自己城市历史的厚度,成为大家爱这座城市的自信理由。</h1> <h1>石库门里弄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是江南民居和西方联排式住宅结合成的特征产物。</h1> <h1>主弄当中的现代艺术装置和历史建筑形成的时空对话,也是不可或缺的打卡重点。</h1> <h1>在不同代际的慎余里当中,还居住了诸多名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失利后,邓世昌的母亲带着家人搬到了上海的慎余里。在之后的百年之中,这里有走出了著名的经济学家薛暮桥,表演艺术家王盘声,画家颜文梁等重要人物。慎余里丰富的人文底色是上海海纳百川的典型片段。</h1> <h1><b style="">慎余里</b><i></i>内有7条弄堂,伫立着约50幢砖木结构的二层石库门建筑,规划严整,全部为双开间一厢房。每一幢房子清一色青砖到顶,楼顶有晒台,二楼都有钢筋水泥结构的阳台,整个建筑群保存修缮得非常完好。</h1> <h1>闸北原有众多石库门建筑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炮火炸毁,唐家弄因为当时处在租界,才得以保存下来,是如今闸北区为数不多被完好保存的石库门房 子,慎余里是其中的精华。</h1> <h1><b>慎余里</b>是位于上海市闸北区天潼路的一处石库门建筑群,建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上海保存最为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之一。部分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在本世纪初被保护性拆除,上海市政府重建。</h1> <h1>1930年代时,<b>慎余里</b>及周边地块也已经成为了当时公共租界中的成熟的人口高密度区域。1931年9月,新一代慎余里由通和洋行设计完成,并于1932年建成,它严格遵守了当时的《新中式建筑规则》,并采用了当时国际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形态。</h1> <h1>离<b>慎余里</b>一条马路之隔的“万象天地”也是市民新的打卡点。</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