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横塘塔一侧,原先有座被誉为“十三楼子”的福济寺。那里有一方很大的报本塘,“十三楼子”绕塘而建,由于四周遍植桫椤,故又称桫椤园。据当地老人口口相传,寺内香火旺盛时,和尚多达300余人。整个寺院有几百间房子,寺内庭柱上有“净瓶水滴滴滴出清平世界;白鹦鹉叫叫叫来国泰民安”等楹联,墙上有宋徽宗与老僧对弈的壁画,以及宋理宗御书的“无量寿佛阁”匾额。寺内的厢房分大进厢、小进厢。寺庙从祠堂港,一直延伸到一里开外的石灰桥。方圆百里内包括塘栖、长安、崇福等地香客云集,祠堂港里船只一直要排到石灰桥。香火如此旺盛,和尚日子自然好过。于是有些乡民就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地叹道:“横塘九车(油车,榨油用)十三当(当铺),不及庙内老和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济寺毁于元末。明洪武初,一个“锡游两京,大被宠遇”的高僧,借朱元璋召他入京讲经这股人气,发动善男信女,在废墟上重建福济寺,这高僧就是余杭径山寺第五十九代住持,被尊称“祥公”的释德祥(《艮山杂志》载:“祥之居,在横塘”)。郎瑛《二僧诗累》谈到,他和另一高僧“皆被诏至京,后官僧司”。不久释德祥发现朱元璋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动辄羞辱打杀,很难待下去,于是就和侄子早早踏上归乡之路。释德祥能文善诗,他的书法因“有铁画银钩之妙而盛名一时”。</p><p class="ql-block">福济寺再毁于元末。寺内最后的那件旧物,一口万把斤重的铜钟也在大炼钢铁时被砸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济寺当年盛况,于今只能在古诗文中回味了。虽然辉煌不比从前,但是属于寺庙的庄严肃穆依旧。</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觅桥老街,这房子是解放以前的,房子还在,没人住了。</p> <p class="ql-block">历史老师在讲桥繭的繭为什么这么写?说明以前这里全是养蚕的了和种草药,这桥是南宋建造的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历史老师她要带我们去看一个寺庙,建造这个寺庙的时候杭州是一个海塘没有杭州,没有钱塘江,要比灵隐寺早1000多年,这个寺庙就在笕桥地区。‘</p> <p class="ql-block"> 这个男的是我们领队,这位老师给我们全程讲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