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唐庚华副书记的带领下,</span>我们踏着金黄色的麦浪,来到了贵港市平南县的寺面镇,目的是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木芒藤编织工艺的。</p><p class="ql-block"> 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中学生更应坚定“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我们也希望能将竹木芒藤编织这项历史悠久的工艺技术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平南县竹木芒藤编织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编织工艺,目前已经编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到达的平南县寺面镇就是竹木芒藤编织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用藤条木片制作而成的精美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将全部出口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体现重要作用。</p> 活动过程 <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29日,在学校唐庚华副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一行23人经过重重山路,来到玉梅师傅家,跟随玉梅师傅学习竹木芒滕编织技术。</p> <p class="ql-block"> 首先文化馆工作人员和玉梅师傅为同学们介绍目前竹木芒滕编织的原材料和市场前景。玉梅师傅告诉我们,本次编织教学使用的原材料为水杉木,通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制成浸水则韧的木片。</p> <p class="ql-block"> 玉梅师傅向大家展示编织木篮子的过程,从模具固定——编织轮廓——收边整理,一步步完成简易的木篮,最后再进行打磨,即可得到一个精美的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唐副书记观摩学习中。</p> <p class="ql-block"> 这样原生态的制作过程深受大家喜爱,老师和同学们都认真学习,并做好笔记。</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两两一组,开始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木编篮子。首先,选择好自己喜好的模具,然后从底座开始编织。以压一挑一的方式来编织,底座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木条数量,确保能够刚好包住篮子底部。其次,选择小一点的木条来作为四面的编织材料,要紧且密,不要留有空隙。</p> <p class="ql-block"> 唐副书记和江建玉主任指导学生制作木编篮子的底座。</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有条不紊地在制作,神情认真,一双双巧手不停编织着。</p> <p class="ql-block"> 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合作,共同制作木编篮子。</p> <p class="ql-block"> 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木片一面容易折一面比较柔韧。师傅告诉同学们:木片是分为正反面的,正面是柔韧面,放在外层。</p> <p class="ql-block"> 最后同学们在师傅的指导下收边和加手拎,终于完成了亲手制作的木编工艺品。同学们看着自己的木篮,充满成就感,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p> 同学们和师傅们合照 <p class="ql-block"> 唐庚华副书记给玉梅师傅颁发聘书,聘任她为我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指导老师,并感谢她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做出的奉献。</p> <p class="ql-block">玉梅师傅和老师同学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学生感想:</p><p class="ql-block">2104班黄顺嵘:通过本次活动,一是丰富了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二是有利于我们学习和传承优秀的编织技艺;三是展现了同学们对于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p><p class="ql-block">2118班黄诗韵:今天我们满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了平南县寺面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木芒藤编织技艺。从观察老师到自己实践,真正领悟了该技艺的精髓,体会到了竹木芒藤编织的魅力,同时也希望很好地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拍摄:覃喆</p><p class="ql-block">编辑:宋伊伶</p><p class="ql-block">审核:江建玉、梁立强</p><p class="ql-block">策划:韦相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