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秋时节,徐徐的秋风带着微凉,送来了桂花的清香,也带来了教研的热情。我校夏桃荣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堂优质观摩课《桥》。这堂课也在全县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课例现场课展示(优质课竞赛)荣获一等奖。</p>  品课堂之精妙——回味无穷  <p class="ql-block">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活中本没有桥,有了沟通,便有了心桥。课前,夏老师与孩子们亲切交谈,我们都是盱小人,要把饱满的精气神展示出来,近距离接近孩子。</p><p class="ql-block">       教学中,夏老师注重朗读指导,通过示范读、小组读、排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情况的紧急,环境的危险。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句,让孩子们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特别是文本中对雨、山洪和桥的描写,把恶劣的天气、咆哮的山洪、窄窄的木桥和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紧紧结合,让学生抓住其中关键词句反复领悟、反复品味,将文字描绘的情景在学生头脑中还原成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抓住老支书在危急时刻,面对乱哄哄的人们,他“沙哑喊话”“冷冷地说”“冲上来”“揪出”等一系列的神态、语言、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同时结合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初步引导学生感知小说的写法之妙。环境描写的一寸短一寸险;人物刻画的一寸险一寸勇;情节展示的一寸巧一寸妙。最后引领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平凡的世界》,感受人性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夏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的扎实基本功,新颖教学设计,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与她平日用心上好每一堂课,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是离不开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勤勉,一分丰盈。</p>  话教育之良方——豁然开朗  <p class="ql-block">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p><p class="ql-block">        石本无光,相击而发灵光。</p><p class="ql-block">       在教科室的组织下,听课的老师们就夏桃荣老师的这堂课交流听课感受。夏老师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意图。</p>  <p class="ql-block">   夏老师结合新课标要求,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确定了本课的核心目标是结合环境和情节描写,通过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感受老支书的光辉形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夏老师安排了三个主要教学板块:</p><p class="ql-block">        板块一:聚焦环境,营造紧张氛围</p><p class="ql-block">        此环节采取批注与汇报结合的方式,聚焦环境描写,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本课环境描写语言短促的特点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情况的紧急、危险,从而理解环境描写对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板块二:聚焦人物,感受光辉形象</p><p class="ql-block">        这环节,夏老师设计让学生紧紧围绕“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这一中心问题,通过“表观点、亮证据、说理由”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学生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初步树立关联环境、结合情节来感受人物形象的意识,并在思辨中使老支书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p><p class="ql-block">        板块三:聚焦情节,体会精妙安排</p><p class="ql-block">        此环节,夏老师设计了以矛盾冲突为突破口,通过改变叙事方式来体会突转结构的作用和妙处,使老汉的光辉形象牢牢地立在学生的心中。最后回扣课题,引导学生体会课题的深刻含义,从而使文章主题再次得到升华。</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夏老师认为读懂小说的内容不难,而真正要让学生通过关注环境、情节来感受人物形象,还需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的碎片经验基础上逐步建构完整的阅读经验,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和素养。</p>  <p class="ql-block">   各年级老师也以一个语文老师的情怀,捕捉到教学中的亮点,以敏锐的眼光对这节课作出了精彩点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听好课是一种享受,那么听老师们的点评也是一份收获,一种享受。看,老师们专注的神情、用心的记录、会心的微笑,这是大家智慧与思维的碰撞。</p>  促教师之成长——高屋建瓴  <p class="ql-block">    我校刘春辉校长对夏老师的这堂课给予高度肯定,这是一堂有十足“语文味”的好课,并高屋建瓴地做了点评:</p><p class="ql-block">        一堂好课,应有“语文味”。</p><p class="ql-block">      一是教师自身要有“语文味”。要有丰富底蕴和高超演技,才能俘获学生芳心,得到学生认可和喜爱。</p><p class="ql-block">      二是教学设计要有“语文味”。教师要按新课标要求体会教材编者意图,从单元整体入手,根据教学重难点,找准关键词句段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听说读写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基础上,体会思想情感,提升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p><p class="ql-block">      三是教学过程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源于文本,扬于课堂。朗读能让学生迅速感知文本,读出“语文味”,引导学生品出“语文味”,引导学生说出“语文味”。</p><p class="ql-block">       另外, 课堂评价要彰显“语文味”。作业设计同样也要体现“语文味”。</p><p class="ql-block">        最后刘校长对全体老师提出厚望:希望大家认真备课,扎实上课,让“语文味”洋溢在课堂上,洋溢在每个学生心中。</p>  <p class="ql-block">  认真聆听,积极思索,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我们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完善自我的有效舞台。同一个课堂,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事业,同一颗爱心。在这个褪去浮华的季节里,希望我们一路播种,一路收获。教学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歌,一路芬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南城县盱江小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2年10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