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末,家人和同事一起到文井镇文华做杀年猪客,那里距南鲸山不远,便慕名前去看南鲸山文笔塔。</p><p class="ql-block"> 景东保存完好有三塔,最北边是漫湾镇保甸文笔山振文塔,中间是文井孔雀山凌云塔,最南边是南鲸山文笔塔。据有人考证,三塔由南向北,在一条线上,并且塔门都偏西北方向。当地民间传说,修塔时,留下偈语:“若要景东发,三塔倒一塔;若要景东好,三塔都要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它两塔都已经去看过,想去看文笔塔心愿一直没有达成,今天终于得偿夙愿。由于是第一次去,走了许多弯路,虽然不像唐僧取经路途遥远凶险,但真的是“好事”多磨吧。本来就担心汽油不够用,误入许多“歧途”,还好,走错路便及时回头,拨乱反正,没有一条道走到黑,只是平白耽误了些许时间。</p><p class="ql-block"> 通往文笔塔的路边,有金黄的橘子,十分诱惑,看看四下没人,可还是不敢私自采撷。松树林间,一株不起眼的滇橄榄,果实很小,寂寞结无主,可以摘下来品尝,没想到味道却出奇地好,大约是以往的路人“以貌取果”,而得以存续到岁末吧。</p> <p class="ql-block"> 几个往返折转,终于看到文笔塔,可是又隔着一片草地,黏粘草已经像蜱虫叮在头发、衣物和鞋袜上,再穿过那片茂密草地,将会缀满全身。小时候,听成年人唱调子“大路边上黏粘草,不粘大哥粘大嫂。”</p><p class="ql-block"> 走近文笔塔,塔上砖块,已被岁月蚕食得斑驳陆离。它历经三朝,伤春悲秋,陪花开叶落,望云舒云卷,多少次目送夕阳落寞下山,远眺月光闲愁无垠。</p><p class="ql-block"> 文笔塔,座落在文井镇的南鲸山上的松林之中,以笔直耸立的身姿与孔雀山凌云塔遥遥隔河守望,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密檐塔,大约建立清朝中期,塔高二十一米(塔刹无存),为四方形九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塔身立在边宽七米,高一点七米的四方形须弥座上,第一级边长六点五六米,北面留门,门首题款因石灰层脱落而字迹已失。塔壁厚一点七七米,塔心每级间设有十字桁架。整个塔身造形如锥子,显得刚健有力,刺破天空,连接天地。</p> <p class="ql-block"> 南鲸山和孔雀山,像两条大坝,横亘在川河边。据说,当初灰窑姊妹山准备拦截川河,三姊妹中小妹返回家穿鞋,来迟到了,川河从二妹和三妹中间川流而过。孔雀山和南鲸山分别从无量山和哀牢山下来拦截,当地人建塔镇住。另外一种传说,川河坝子肥沃,每当猪养大,便成精作祟,孔雀山和南鲸山像两把刀子,镇住猪精作祟。</p><p class="ql-block"> 传说不可尽信,官方正式说法:建塔是为了提振景东文风。但是我认为并非如此,从漫湾镇保甸文笔山振文塔来看,浮雕内容为佛教人物故事,保甸街有菩提树,说明深受南传上座部佛教影响。民间传说“镇风水”是受道教文化影响,如西湖雷峰塔“镇妖”。如果是为提振文风,那么应该有儒家文化内容,比如黉学、比如文庙。</p><p class="ql-block"> 哀牢山余脉南鲸山,浑厚平缓,行走其间,让人心里感到踏实。观南鲸山文笔塔,似乎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塔,或儒或释或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