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随着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布,开启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征程。为推进教研常态化转型,进一步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教师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能力,引领教师们将新课标教学理念落实在课堂实践中去,2022年10月21日、28日,康美中心小学与东沈小学教研共同体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齐聚一堂,开展第九周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杨燕秋老师执教,聚焦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的教学工作,数学组成员们展开了深入研讨。</p> <p class="ql-block"> 10月21日,康美中心小学和东沈小学教研共同体数学组成员在东沈小学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作为杨燕秋老师的指导老师,沈龙生老师不吝赐教,在集体备课上针对开课的本单元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 杨燕秋老师针对《吨的认识》本节课进行说课分析,并向集体备课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些教学上的疑问。</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各抒己见,指出了杨燕秋老师的备课的充分,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p> <p class="ql-block"> 10月28日,康美中心小学与东沈小学教研共同体数学组全体成员在东沈小学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课题: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执教教师:杨燕秋。杨燕秋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东沈小学数学组组长林喜山主持本次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杨燕秋老师对《吨的认识》本节课进行了说课。参与教研的教师们一一对此节课进行评课。</p> <p class="ql-block">吴秀丽:</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课时安排合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认真倾听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吨这一质量单位。重点还需要再细化、深入一些。</p> <p class="ql-block">陈镇钦:</p><p class="ql-block"> 课前准备充分,能有效结合学生课前已有知识体系进行教学,课堂环节清楚条理。目标明确,学生掌握效果较好。</p> <p class="ql-block">周敏菁:</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本堂课的教学环节紧凑,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吨的重量。同时,杨老师说课慢条梳理,亲和力十足,教学过程中也善于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建议杨老师在课堂时音量可以稍微提高,推理过程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总结讲述,而不是老师直接得出结果,那就更完美了。吨可用字母T表示,没有强调。</p> <p class="ql-block">曾丽莎:</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教态自然,本节课先从复习克、千克总结,总结进率1000,从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吨的符号t,结合大米的质量引出一吨以及吨和千克间的进率,一吨等于1000千克感受,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一吨等于一千千克的认识,在运用吨来解决问题,感受吨的概念与数学生活中的密切联系。</p> <p class="ql-block">孙纯:</p><p class="ql-block"> 教态自然,语言儿童化,能与学生融合和一起,布局美观,教学活动紧扣教学目标,形式多样,突破难点,能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p> <p class="ql-block">林建加:</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教师课堂教学的环节比较合理,学习知识由易到难进行设计,课堂上教师的教态自然,师生配合度较高学生所对学的知识效果较好,巩固练习也比较到位。</p> <p class="ql-block">陈乃婷:</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教学环节设置合理,衔接有效,教态自然。在讲解的时候可以更加充分,比如说学生感受吨时,可以多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加深印象,单位换算时体验教学和单位不一样的,但实际质量没有改变。</p> <p class="ql-block">李钰萍:</p><p class="ql-block"> 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亲身体验。</p><p class="ql-block"> 2.教学组织严谨,教学方法得当.。</p><p class="ql-block"> 3.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p><p class="ql-block"> 4.课上练习难度适易。</p> <p class="ql-block">胡惠虹:</p><p class="ql-block"> 杨老师设计情境,用大象的体重对比小动物的体重,让学生感受吨的存在的必要。概括出吨的概念,老师通过了抬大米,数大米的袋数一吨。学生的人数和常见的物体的个数亲身体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强化了一吨的感知的认识。杨老师善于用评价学生课堂的表现;建议让学生讨论环节的预留时间长一点。</p> <p class="ql-block">陈丽珠:</p><p class="ql-block"> 1.教师语言抑扬顿挫,善于评价激励学生。</p><p class="ql-block"> 2.亮点是用实物展示,让学生体验一吨很重。</p><p class="ql-block"> 3.在教中善于启发、重算理、引导思考推理。</p><p class="ql-block"> 4.课学组织能力强,课堂上学生既积极回答,课堂纪律又有序。</p> <p class="ql-block">林月珠:</p><p class="ql-block"> 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资源充分,教师对教材的建议理解不错。</p><p class="ql-block"> 2.培养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提供课本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实物、人的体重建立几个几的千克是一吨,比较两个质量相同的不同物品的轻重比较。</p><p class="ql-block"> 3.注重活动体验,加深知识,建立知识迁移。</p><p class="ql-block"> 4.教学例8,时间分配较少,推算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以加强,估一估,读一读,算一算。</p> <p class="ql-block">林喜山老师对此次教研活动做出总结:</p><p class="ql-block"> 教无定法,杨老师能用正确的教学,把学生教会教懂那都是好方法。从学生的参与率与学生通答的表现来看,显然学生已经学到了本课的知识点。整堂课学生极积发言,教学目标也得到很好的实施,是一堂不错的示范课。</p> <p class="ql-block"> 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碰撞出来的智慧火花,点燃着我们的教育热情!我们会不断进步,以待教育之花灿烂绽放!季节更迭,时光荏苒,但教育人的初心不会改变。我们一直心怀愿景,不知疲倦,行进于上下求索之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END——</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编辑:郭美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摄影:刘贵丽、佘炳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审一校:郭美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二审二校:沈文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三审三校:刘群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