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甘熙宅第

然远翁

<p class="ql-block">2022.10.8.下午,女儿带我们老俩前往南京熙南里观赏甘熙宅第。甘熙宅第位于秦淮区中山南路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号,又称甘熙故居、甘家大院。史料介绍,甘熙为晚清著名文人,曾中过进士,著作甚丰。甘熙宅第由甘熙之父甘 福(江宁人)于清嘉庆末年(1820年)开建,直至道光年间(1821年后)造成。甘氏家庭自古以来或文或武都有功于社稷,今世甘贡三及他的三亇儿子也都是南京文艺界的名人,以弘扬京昆艺术为已一生事业。南京市文物部门在1982年一次文物普查中发现,1986年动员居民搬迁后修复部分建筑,1992年被定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並对外开放,1995年11月被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熙南里处新街口南与夫子庙西南线交汇点,这是游览引导图。</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往里走。</p> <p class="ql-block">熙南里的单体建筑均围绕甘熙宅第制式建造,形成协调一体、相得益彰的区块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甘熙宅第竖牌。</p> <p class="ql-block">国务院命名碑刻文。</p> <p class="ql-block">甘熙宅第建筑特点是南北风格交融,旣有“青砖小瓦马头墙,迴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娟秀雅致,又有“跑马楼”式的北方宅院浑厚大气。</p> <p class="ql-block">甘熙宅第大门。</p> <p class="ql-block">进门后院内迴廊。</p> <p class="ql-block">十七号院。</p> <p class="ql-block">多进穿堂屋。</p> <p class="ql-block">深院幽巷,一派江南风韵!</p> <p class="ql-block">甘家学堂。</p> <p class="ql-block">著名黄梅戏杰出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与甘家有过婚姻,在这里居住过,这是她曾经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严凤英,原名严鸿六(19384.13.—19684.8.),中共党员,安微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人,是中国黄梅戏缔造者之一,她演出的脍炙人口的《天仙配》名扬世界,当时在国内家喻户晓,我以前曾多次看过此剧电影,印象十分深刻,她那“七仙女”形象至今都留在脑海。</p> <p class="ql-block">庭堂屋。</p> <p class="ql-block">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多渾厚大气的“跑马楼”!</p> <p class="ql-block">不大的花园小巧玲珑,在参天大树遮荫下特显宁静。</p> <p class="ql-block">据称甘熙宅第是中国城市中现有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私人往宅、古民居建筑。它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大建筑群构成,俗称“九十九间半”(实际上房屋多达三百多间)。“九五至尊”属性可与故宫“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帝王宫殿、曲阜“九百九十九间半”的孔府官邸相並论。二百多年来,它历尽苍桑,饱经战火和动乱蹂躏,奇跡般地被保存复生,现与南京明孝陵、明城墙並列明清三大历史景观。下午4点多钟我们从甘熙宅第出来,又在熙南里老街转了转,已是华灯初上了。这次观赏甘熙宅第虽然时间很短,且只游览了部分建筑景貌,但细细品味,颇有感慨。甘熙宅第作为熙南里街区的内核,其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及作用是巨大的。正如南京文宣所述,甘熙宅第对历史、经济、科学及文旅都有极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边门(未开)。</p> <p class="ql-block">出甘熙宅第后又走进熙南里街道。</p> <p class="ql-block">无人管理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天气时阴时雨。</p> <p class="ql-block">天色已晚,两位老者还在抓拍呐!</p> <p class="ql-block">还有游客在拍。</p> <p class="ql-block">天下雨了,路上湿沥沥的。</p> <p class="ql-block">秋雨绵绵,游兴未尽。</p> <p class="ql-block">中山南路夜景。</p> <p class="ql-block">模板自创,背景音乐《我心以许 . 段银莹》(为追忆严凤英而选此曲),文字自撰,图片手机行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