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从“我是15号”谈起</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常常去幼儿园,常常和孩子们对话。从孩子的话里,我可以获得很多信息。</p><p class="ql-block"> 那天一大早,我在一个教室的角落里看见一个女孩正在记录天气预报。<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班级教师提供了一支蓝色水笔和一张记录纸,记录纸上画满格子,上面已经留下了代表九月的红色曲线和代表十月的紫色曲线,我想这应该是过去两个月孩子们记录的结果吧。显然,两个月的气温变化都呈现在记录纸上,对孩子感知秋季以及未来感知冬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span>但此刻,我更关心眼前的这个女孩,她将如何记录当日的最高温度?</p><p class="ql-block"> 只见女孩右手握着笔,用左手的中指从下往上点数格子,点数到20时,她立马换上她的右手小指,妥妥地停在那里。很显然,她认为她找到了代表当日最高气温的那个位置。然后,女孩再用左手中指从左往右数15格,每一格代表一天,那天是15日。当左手中指和右手小指碰在一起时,她用水笔在那个“碰头位置”画了一个点。之后,她尝试将自己画的点和14日那个点进行连接···</p><p class="ql-block"> 我用手机记录了女孩整个的记录过程,在夸奖她条理清晰的同时,我情不自禁地对这个班级幼儿的整体水平有了好奇,想知道班级里到底有多少孩子有这样的机会与能力。于是,我问女孩:“今天为什么是你记录天气预报?”</p><p class="ql-block"> 通常,我的这个问题一定会引来孩子自信的表述,最得意的回答不外乎是:“老师请我记的!”“因为我记得好呀!”其次可能会是:“今天是我们小组做值日生,我是专门负责记录天气预报的。”</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一天,我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答案。女孩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说:“我是班级里的15号,今天是15日,所以是我做天气预报员!”她怕我不明白,继续补充道:“菲菲是13号,她是我的好朋友,前天就是她画天气预报,我们班级女生的号码都在前面,等女生都记录过了,就轮到男生记录了。”</p><p class="ql-block"> 女孩的话有条有理,但依然引发我的好奇,我问:“如果15日正好是双休日,怎么办呢?”想到每周只有五个工作日,将一个月中的所有工作日加起来应该不够分配经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我继续追问。</p><p class="ql-block"> “那就星期一补记呀!每个星期一都是三个小朋友一起来记录的,一个人记录星期一的天气情况,有两个人要把星期六、星期日的天气预报补上去。”</p><p class="ql-block"> 女孩一五一十地讲述着班级记录天气预报的规则,而我则在豁然开朗之余,由衷地为这个班级的教师点赞,他们的教育意图以及制度设计确保了这个班级里的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有意义的活动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细细品味女孩描述的操作流程的同时,也让我重新反思平日里孩子们那些脱口而出且极其自然的言语,进而对其背后隐含的师生关系进行掂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老师请我记的”呈现出的是教师的主导意识和控制状态。显然,孩子活动的机会尽在教师的掌控中。教师如何使用手中的权力取决于其儿童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因为我记得好呀”的确是孩子自信的告白,甚至也是我们期望能听到的回答。但在这样的回答的背后,也许能力弱的孩子一不留神又“被代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今天是我们小组做值日生,我是专门负责记录天气预报的”则多少反映了教师在值日生小团队中实施“扬长避短”“定向培养”的教育策略。</span></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会质疑我的掂量,好像类似“老师请我记的”“因为我记得好呀”“今天是我们小组做值日生,我是专门负责记录天气预报的”这般的情形从此以后就不能再出现了?我认为未必!因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契机,教师是可以运用不同的教育策略来支持幼儿获得经验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但是,无论怎样的教育策略,“立足每一个孩子,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一定是重要前提。</span></p><p class="ql-block"> 那天,女孩的话还让我想起很久以前自己带班、做班主任时的一个情景。在布置教室和设计材料时,当我热情洋溢地把新环境、新材料等介绍给班级孩子后,与我搭班的两位老教师支老师和陈老师常常会在活动结束后去问班级里的小朋友:“墙上贴的是啥呀?”“为什么要贴这个呢?”“你知道这东西怎么玩吗?”后来我发现,她俩会隔三岔五地去追问那些能力弱的孩子。在两位教师看来,对于班级里的任何活动,只有能力弱的孩子也拥有机会,能做到对要求清晰明白并能完成任务,教育才算有成效。</p><p class="ql-block"> 可见,教师的教育策略和行为首先要确保每个幼儿都有所体验、有所获益。如果教师还能进一步实施有目的的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教师从诸多观察中还能找到更有针对性的回应和支持策略······</p><p class="ql-block"> 其实,所谓教育公平,不只是写在书本中、文件里的,更不是领导和专家的“专用词”。<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育公平,应该发生在每一天的教室里!</span></p><p class="ql-block">(本文发表于《上海托幼》2019年第3期)</p> <p class="ql-block">——《做温暖的陪伴者》P25-P27</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 田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朗读| 刘盈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沂南县第三实验幼儿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