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延安自驾游之一(延安、南泥湾)

卧山虎

2021年4月28日,计划已久的延安自驾游终于成行,沿高速一路前行,路过平遥服务区。 沿途看见在黄土高原上架起大片的光伏发电板,感叹在中央开发大西北的决策下,陕北面貌变化巨大。 我们为体验在服务区过夜休息,来到山西刚刚升级改造完成的星级盂县服务区,它位于京昆高速公路山西平阳段,地处阳泉市盂县境内,毗邻“晋东第一名山”——藏山。建筑面积9860余平方米,餐厅供应品种繁多,徐沟贾记灌肠、味道额吉铁锅焖面、驿乡客赶路小吃、千里香馄饨、老潼关肉夹馍、绝味鸭脖等休闲、特色餐饮和中式快餐及特色售卖。商品超市综合区商品更加丰富,还专门设立土特产专区、工艺品展区、农产品展区特别是开启高速公路“服务区+扶贫”新模式值得称赞! 因刚新买的7座SUV,后2排可以电动放平成为一张2X1.6米的大床,将车窗用遮阳帘挡严,晚上休息很舒适,一觉到天亮,看来一旦自驾游来不及找宾馆也不用怛心。现在服务区最值得称道的是卫生间干净,与三星级宾馆有一拼。洗漱、热水供应充足。这种方式比一般小县城的旅馆条件要好太多。 5月1日一清早,向延安市内开去,高速路边已经是高楼大厦林立,现在延安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准已经不低于内地。 开出高速路口刚接近市区,又看见成片刚开发新建的居民楼。 从高速公路下来后,沿主要大街一直开到延安宝塔山下,由停车库出来就看见早已想往的延安宝塔高高耸立。 延安宝塔已经开辟为公园游览区,接待大厅宽大气派。 进入宝塔公园,先仔细阅读宝塔介绍。 两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字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游客。 在我们专心游览宝塔山时,2位记者盯上我们,突然拦下要进行采访,我们面对记者抒发了我们的真情感受。 在2位美女记者盛情邀请下我们一起合影留念。 在1949年10月26日刚刚举办开国大典后不久,毛泽东就给延安人民发来复电,全电洋溢着领袖不忘老区人民从1936年到1948年期间对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贡献。 站在宝塔山向北望去,弯延的延河水养育了多少中华儿女。 延河水两岸已经建起许多高楼和体育场馆。 当年父辈曾经求学的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现在已经被周围新盖的高楼包围,成为延安城内的一处不起眼的景点。 旁边树立了一座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大型雕塑。 当年的延河两侧是大片河滩,现在都被河堤围起来,正值枯水季节,河道正在除瘀工程。 宝塔山下山崖上,刻着毛泽东实事求事的亲笔题词。 1943年1月,刘少奇由杨家岭迁到枣园。他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参加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在“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毛泽东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他主持中央工作,根据时局变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 1943年10月,毛泽东由杨家岭迁到枣园。在此,继续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主持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写了《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著作。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和民主,避免内战,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为实现又一次历史转折争得了主动权。 我们来到王家岭,1945年12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为国民党经常空袭延安,中央机关由枣园移住靠近山里的王家坪。 枣园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1937年至1947年, 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 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是革命圣地。所以也称“延安的中南海” 我们冒雨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 夜色降临,我们漫步延安街头,来到延河边上。延安宝塔山的夜景十分壮观,整个高耸的山体和宝塔被红、绿、兰等七彩灯光照耀的如同仙境一般。 <p class="ql-block">夜色下的延河大桥和街道显得灯火辉煌,一片緊荣景像。</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由延安出发,前往南泥湾,但路过著名的梁家河村,我们决定去亲身体验当年习总书记下乡插队、从政起步的地方。现此处已经开辟为一个不起名的景区,也是为避免过度宣传个人的举措。</p> 刚进景区就看到路边还保留着当年老百姓居住的破旧窑洞。 再上高速前往南泥湾景区,路过的服务区建设的相当超前,里机的设施超过一般服务区,应该能算上四星级。 看到两位年青人在党旗下宣誓的场景,猜想是兄妹?恋人?小夫妻?还是同事?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在党旗下宣誓留影是一件他们认为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事。 我们来到著名的南泥湾,这是先辈们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p class="ql-block">刚进景区,先参观南泥湾的展览,看到当年奋战在南泥湾的各个部队分布图。</p> 看到当年父辈曾经奋力耕耘过的土地,联想他们当年艰苦奋斗的场景。 <p class="ql-block">就在359旅旅部窑洞两侧,刚刚新建了两座大型展览馆,还未开展。</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开垦的土地,至今还是水稻高产良田。</p> 当年的窑洞还保存完好。 这是359旅的旅部所在窑洞,当年王震旅长就在此处居住并与官兵一起参加劳动。 <p class="ql-block">从窑洞窗外向里张望,看看当年窑洞的生活。</p> 窑洞里摆放的都是当年的劳动工具。 <p class="ql-block">在359旅旅部窑洞前留影。</p> 远远望去,是359旅官兵从荒草滩中开发出的稻田,自力更生种出大量的粮食让延安广大兵民度过艰苦困境。 红色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与当年的”今日的南泥湾,胜过好江南“穿越时光。 当年在南泥湾参加垦荒的还有来自延安的大量机关单位和人员。 <p class="ql-block">这组雕塑,生动体现当年艰苦开垦荒山野岭的场景。</p> 这些旧影反映当时的奋战南泥湾的场景,生动表现父辈们艰苦奋斗的身影。 没有南泥湾自力更生的艰苦奋斗,就没有延安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生存希望,也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