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地藏的“酬惠米”诗,看九华老田吴村与佛缘关系

吴先培

<p class="ql-block">九华山老田吴村与佛缘</p> <p class="ql-block">从金地藏的“酬惠米”诗,看九华老田吴村与佛缘关系</p><p class="ql-block">——浅议佛文化与吴氏文化的渊缘</p><p class="ql-block">泰伯文化和吴芮文化是中国史学界的吴楚文化一个重要研究。这些年来,从事这个专题研究的学者甚多,取得的成果也很丰富。无论吴楚史料发展整理,还是研究的深入探讨,都不断的有可喜的进展。与其他研究分支比较起来,这个领域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学术圈子之外的朋友,也一直在关心泰伯文化和吴芮文化的研究的进展,并且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心得体会。仔细想来,其实我自己就算是吴氏文化研究、探讨圈外的。然而与国史、志史研究的其他课题不同,由于吴氏文化是中国史中的家族史(谱史),从而形成了中国史(国史、志史、家族史)的三大组成部分。本文试图谈谈吴氏文化与佛文化的渊缘关联中探寻,请专家学者指正。</p><p class="ql-block">在《全唐诗》共九百卷中,收录了唐代两千八百多诗人的作品。在这代表着大唐帝国文化和艺术精萃的四万九千多首诗歌中,金地藏的诗作也赫然在列。</p><p class="ql-block">弃却金銮衲布衣,修行浮海到华西。</p><p class="ql-block">原身自是王太子,慕道相逢吴用之。</p><p class="ql-block">未敢扣门求地主,昨叨送米续晨炊。</p><p class="ql-block">蒙君餐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p><p class="ql-block">从这首《酬惠米》所描绘的情形看,金地藏地深山独自修行期间,与当地的村民始终保持着交往。诗中所说的吴用之,就是其中,他就是九华山老田吴村人。</p><p class="ql-block">何为老田吴村!北宋宜和六年程文绣记述的老田记称:天壤间名区,畸境无往而不有是,故嵩岳以申甫名,眉山以苏子显,隆中以孔明著,蓝田以雍伯闻,地因人胜在。在皆然青阳老田巨姓吴氏之所居也。吴之先汉时有顺元守栋材公,家于九子山麓其中新城里,风气菀结,土田丰沃,稼穑年登。但见有华者庐,有崇者庾,始以老田吴氏称之。宅前华峰峭拔,金沙泉涌,他如化龙冈、捧虎牌、皆先人卜居之处。钟其粹多英杰,朴茂献才迭作迨今。司谏翁蚤掇贤科,山川增色,不啻琪璜炫彩,騄駬嘶风,何莫而非毓,老田之灵发,华岳之秀者欤。</p><p class="ql-block">老田吴村,位于安徽省青阳县九华河西岸,九华山的北侧旁。是江南有名的千年古村。据《吴氏宗谱》记载,老田吴村始祖吴栋材系,西汉元康年间宫封元顺太守,后左迁六安县令。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弃官隐居于陵阳县九子山之西松阳新城里(老田吴村古地名)。经繁衍生息,唐代就成为九华山下一大旺族,素称“老田吴家”。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游九华途经此地时,吟诗赞道:“洪荒既已判,江天今已图。未有九华图,先有老田吴。”可见当时老田吴村之规模。</p> 金地藏圣迹第一处 <p class="ql-block">一、从“浮海修行到华西”,看老田吴村与佛缘关系。</p><p class="ql-block">最早在九华山从事宗教活动的是道教。2000多年前,九华山就有道家驻足,《福地考》称九华山为“三十九福地”,至今留有道教人物活动遗迹和道观遗址20余处。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天竺(古印度)僧人杯渡在九华山创建茅俺,传播佛教。而九华山佛教的真正繁荣是从金乔觉在此传道开始的。公元7世纪时,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国与唐王朝交流密切,每年都派人来华求学,其中与包括僧侣。唐玄宗开元年间,24岁的金乔觉作为青年僧人来到中国。据史籍记载,他是新罗国王族的近亲,原籍新罗国鸡林州(今韩国庆州市),早年出家,法号地藏(宋《高僧传》、明《神僧传》和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对此有记载)。据说他貌恶而心善,“顶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万夫”。他舍弃舒适安逸的王室生活,落发出家。来华后,他云游各地,为学习和宣传佛法而历尽艰险。他曾去过几处佛寺,但总觉得不是自己的长久修行之地。在安徽,他先后云游了宣城、池州、南陵、庐江等地,并曾在芜湖赭山广济寺挂单。来到青阳九华后,他被这里的山川灵气和淳朴民风深深吸引,从此定居九华山,艰苦修行数十载。</p><p class="ql-block">九华行祠石壁庙碑,位于老田吴村北头,吴氏宗祠遗址东侧,是记载金地藏圣迹的重要碑刻。相传新罗僧地藏慕道上九华山时曾驻足于山麓老田吴家,受到族主吴用之(即吴孟光,字用之)的热情接待,他们朝夕相处3年之久,临别时作《酬惠米》诗表达感激之情。此后,吴氏族人为纪念金地藏结缘老田的圣迹,特在吴氏新城宅水口建“九华行祠”。</p><p class="ql-block">据传金地藏在九华山修行期间,新罗国曾派谭、曾二臣来九华山请他回国未成,二臣受到感化,也留山护佛。他俩逝后,吴氏尊为福主,特在水口建石壁庙纪念。九华行祠既是人们朝拜地藏圣迹之所,也是九华山佛寺受施主布施之处。昔日老田吴家对九华山寺庙多有供养。九华山佛寺每月都派执事僧到九华行祠向吴氏族人领取月米灯油。祠庙重建于明代,废于清代。今尚存石门额“九华行祠”,传为吴用之所书。门坊两侧壁间嵌有明弘治六年《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记》和《乐翰重建纪名碑》两方。庙记碑文960字,记述了建庙的缘由和经过,是研究金地藏的珍贵</p><p class="ql-block">史料。我们查阅了明万历续修的《吴氏宗谱》,发现吴用之(687-768)与金地藏结缘,所载金乔觉《酬惠米》一诗。同时,在该谱艺文卷中,还发现吴用之的一首《太乙岩》诗。</p><p class="ql-block">太乙真人去不回,仙岩胜境长莓苔。</p><p class="ql-block">料得丰年千载后,金乔菩萨再重来。</p><p class="ql-block">吴诗《太乙岩》首句是说汉代太乙真人窦子明在陵阳山修道乘白龙长仙,一去不回,其遗下的仙岩胜境已经薜萝缠绕,长满了莓苔。“料得百年千载后,金乔菩萨再重来。”不禁令人惊叹:在金地藏证道九华山成为“金地藏菩萨”1200多年后的今天,将在柯村狮形山地段建造99米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p><p class="ql-block">二、从“慕道相逢吴用之”,看老田吴村与佛缘关系。</p><p class="ql-block">唐开元末金乔觉浮海来华,曾暂住水田社庙,得到吴用之的资助,并经吴用之的指点,卓锡九华山。宋淳化年间,吴氏后人为纪念先祖与金乔觉的历史因缘,在协济行祠的旧制上建九华行祠。</p><p class="ql-block">根据《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记》资料分析,可以看出:</p><p class="ql-block">金地藏卓锡九华山之前,曾“依吴氏水口以居”。后来“吴用之父子见其神色之异,指诣城峰闵氏之寺居,以修行之所”。它证实了金地藏进山路线与早期活动的地点,弥补了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中的不足。</p><p class="ql-block">在金地藏卓锡九华山之前,九华山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当地群众难以接受佛教教化,其时山上曾发生过“僧檀号广度男女,触时豪所嫉,莹其居而废之”的悲剧。金地藏如果没有得到本地氏族百姓的豪绅的护持,欲在九华山光族教化是难以立足的。碑文载明,正是由于吴用之父子的护持,才为金地藏兴教度化人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教化行祠的前身是水口社庙,只因金地藏曾在此修炼,与吴用之父子结缘,成为教化佛教的早期发祥地,故而吴氏后人于金地藏坐化二百周年之际,即宋淳化年间创建九华行祠,绝非偶然。淳化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四个年号,共五年(990-994)。据《吴鹏飞传》记载,吴鹏飞是“淳化辛卯穆州否刺史”。中国古代行政长官一般任期3年左右便迁徙,而辛卯为淳化二年(991),因此吴鹏飞至政归至期是993年底或994年初,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九华行祠是专以纪念金地藏并为往来山上山下的僧人提供食宿方便的寺庙,它与氏族宗祠的功用是不同的,九华行祠的创建,不仅是金地藏当年在老田村修炼的见证,也是金地藏所以兴起的九华佛教与当地吴氏族人关系融洽并得到护持的象征,更是吴氏护持与佛结缘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三、从“昨叼送来续晨炊”看老田吴村与佛缘关系。</p><p class="ql-block">唐朝期间,九华山有位大隐士叫费冠卿,他著文“九华山化城寺记”,文中对金乔觉的表述是:“在化城寺上藏经楼,找到有关金乔觉来历的记载:有僧地藏,则新罗王子近属,项耸骨奇,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尝曰:‘六籍怀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落发,涉海,舍舟而徒,睹兹山于云端,日千里而劲进。’”同时,在老田吴村的行祠石壁庙记也明确记录着金乔觉进山路线和早期修炼的地点。当年,金乔觉来到老田吴村吴用之家求宿,吴用之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就请金乔觉在吴家小祠堂里住下,吴用之每天给他送去吃喝等用物,天天不忘,准时送去,直到住修三年之久,金乔觉说他要上山去,吴用之陪他一道上山,并指点路线和住点寺庙。</p><p class="ql-block">金乔觉渡海来华,身边带一只白犬,在华城寺找到那只传说中的白犬,它的名字叫善听(又称地听,谛听)。金乔觉转世成为地藏王菩萨以后,其善听就应身成他的坐骑。</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在九华老田吴村,每锄头挖下去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这儿沉积了两千零七十年的吴氏文化,这儿修炼出一代佛教宗师地藏菩萨,这儿也飞出数不尽的文人骚客和官宦商贾,这地底还埋藏着二千零七十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四、从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形成,看老田吴村文化意识与佛缘关系</p><p class="ql-block">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金乔觉年届99岁。农历七月三十日,他召集僧众,与弟子们道别之后,便安然圆寂。弟子们按佛教习俗,将金乔觉遗体跏跌而坐,置于缸中封存。3年之后,僧众建造石塔,欲将金乔觉遗骸安葬塔中。不料开缸一看,金乔觉不仅肉身不烂,而且容颜如生,抬动其关节时,“如撼金锁”,发出如同摇动金锁的声音。佛经中说:“菩萨钩锁,百骸鸣矣,知其为圣人降世也。”骨骸发生金锁般的声音,乃是菩萨降世。弟子们联想到佛经中描绘的地藏菩萨形象与金乔觉面貌相似,金乔觉的法号又恰巧是“地藏”,更加重要的是,在当地信众的心目中,金乔觉是“地藏大愿”最忠实、卓绝的实行者。因此人们便将金乔觉毕生的德生与《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所说的地藏菩萨“广利众生”的“大悲大愿”联系起来,认为金乔觉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他来九华山正是依照地藏菩萨的誓愿弘法传道。因其俗姓金,便称其为“金地藏”。 金乔觉的圆寂日(农历七月三十日)也就被认定为地藏菩萨的涅槃日。九华山由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地藏”是梵文的意译,按照《地藏十轮经》的说法,意思是“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密。”地藏是印度佛教的大乘菩萨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另三大菩萨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佛经中说,地藏乃是在释迦牟尼佛寂灭之后、弥勒佛降生之前的无佛时代,受释迦牟尼嘱托来超度众生的菩萨。</p><p class="ql-block">上述表明,金地藏是真实历史人物金乔觉与印度佛经所记载的地藏菩萨“合二而一”的结果。金乔觉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九华山成地藏菩萨的道场,对于九华山佛教文化及其和谐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谓九华山佛教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以地藏信仰为精神核心、以九华山地区为依托的地域性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同时亦包含吴氏文化的意识等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五、从金地藏的形象看九华老田吴村的人格现实与佛缘关系。</p><p class="ql-block">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还通过金地藏的形象表现出来。这里的“形象”指的是人格形象。金乔觉在九华山应化为地藏菩萨,“新罗金乔觉”成了“中国地藏王”。但是金地藏在吴氏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是威严冷酷的,而是和谐可亲的。他被吴氏族人们亲切地称呼为“九华老爷”,信众不把他看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偶像,而把他看成真切、亲近的忠厚长者。事实上,金地藏也正是这样一位具有人格感召力、富于爱心的高僧大德。他的两位舅舅受新罗国皇室的委派,专程来九华山劝金地藏还俗回国,结果不但没有劝走金地藏,两位舅舅也留在九华山出家了。这固然表明了金地藏献身佛门的坚贞之心,同时由此也可以看出金地藏的人格中具有的亲和力和感召力。金地藏的徒弟耐不住深山修炼的清苦和寂寞,要求还俗下山。金地藏尊重徒弟的选择,还写下了富于浓郁感情色彩的《送童子下山》一诗送行。诗的后两句是“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充分展示了善解人意、宽以待人的忠厚长者胸怀。金地藏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一种仁厚、宽宏、富于和谐精神的形象,可以说他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形象大使”。</p><p class="ql-block">总的说来,九华山佛教文化体现了“地藏大愿”为根本理念的和谐精神,体现了佛家不同宗派之间的和谐,“世间”和“出世间”的和谐,树立了富于和谐精神的金地藏,也体现了他与老田吴村的吴氏人相处中感悟他的成佛与吴氏族人的大度、包容、仁厚是分不开的。这种和谐精神,既是宗教文明的硕果,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硕果,同时还是我们安徽吴氏人文传统中的硕果。因此,它是安徽人民的骄傲。</p><p class="ql-block">更加重要的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既是一种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是一种现实的精神资源。宗教本身就是多层面的文化统一体,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又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宗教以其特有的途经在现实社会发挥着作用,通过理论(宗教教义)和实践(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直接地影响着信徒,间接地影响着广大社会成员。正因为这样,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在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中,仍然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九华山佛教文化和谐精神中最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是文化上的包容精神。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多元共存”给予我们的启示,对于我们创造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常说当代文化是“多元化”的文化。所谓“多元”,就意味着包容,意味着吴氏文化谦让、包容、和谐等,就要求在包容中实现和谐。因此,九华山佛教文化深沉博大的包容精神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应该让这种精神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一代佛教宗师地藏菩萨在老田吴村修炼三年之久,后打座九华寺院修炼达数十年,都能与老田吴村的村民朝夕相处,从浮海到华西,到生活,到修炼,到“酬惠米”诗,都可看出老田吴村与佛缘的渊缘。由此可见,老田吴村的文化传承中,充分体现了包容、和谐、诚实、勤恳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此,佛光始终都普照九华老田吴村,愿九华老田吴村承接新时代的辉煌!</p><p class="ql-block">吴 文 渊 </p><p class="ql-block">省交通学校 原校长兼书记</p><p class="ql-block">安徽至德传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二○一八年七月二十八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