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课标 探索大单元—迎泽区教研室专家团队来我校督导

2022年10月26日上午,由迎泽区教研室程主任带队的各科专家团队来到三立中学进行教学专项督导。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本次教研员下校督导工作,教研室和教务处对本次工作做了周密的准备工作,安排了各学科的观课及教研活动。几位专家深入课堂,认真调研,细致有深度的分析了每节课,老师们都收获满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晓琴老师《山川美景》大单元整合复习</h3> <div> 张晓琴老师这节课主要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大单元的角度整合了单元的阅读课和写作课,是一节从阅读课习得方法,完成本单元写作任务的大单元教学课。本节课,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梯度由低到高,完成了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积累并进行时间写作。<br></div> 语文教研员王晓霞老师指出大单元的整合重在落实核心素养。在整合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纵向、横向的勾连,在纵横勾连中,分析语文要素,发现每个单元自己的独特点所在,抓住这个独特点来进行单元整合,落实核心素养。大单元整合必须要有核心驱动任务。这个驱动任务应该是真实的,最主要的是它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学生在核心驱动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学习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参与活动,才可能习得知识、技能,才会提升语文素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洁老师《图形与坐标》</h3> 宋洁老师这节课立足平面直角坐标系,利用一次函数解决三点共线的问题。首先,通过尝试,及课堂效果的反馈,自己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要敢于让学生呈现错误,对于脉络梳理,知识间的联系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进行深度思考。<div> 数学教研员武玉芳对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再打单元的教学理念下给出了更好的方向指引。对新课标的要求也给出了指导性的解读,让我更明白新课标的要求及对教师的教学建议和方向。同时,武老师还提出了“大概念”的想法,促进理解大单元的意义和必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学会做题。大单元教学是对老师教学能力的更高要求,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更高要求。</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青青老师《Unit5 SectionB Beauty in Common Things 》</h3> 何青青老师这节课内容选自九年级Unit5 SectionB Beauty in Common Things,主题属于“人与社会”范畴,涉及“艺术、社会与文化”。本节课的流程分为:导入、读前、读中、读后、小组活动及作业布置。在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实物,简单明了地引入本文的话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整体感知;在读前环节,通过观察文章插图和段落布局,获取文章文本结构,并知悉阅读策略——从总到分;在读中环节,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表格、思维导图、排序)让学生获取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细节内容,为后续的总结和输出环节奠定基础;在读后环节,通过深挖教材及让学生结合自身,回答三个半开放性的问题,并由最后一问“为了中国传统艺术,你将如何做”自然地升华到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引以为傲、欣赏、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后,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师生共同总结“如何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最后小组集体展示,达到学有所用。在作业设计方面,既有基础性作业,也有实践性作业,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创结合。<div> 英语教研员薛新丰老师评价本节课的设计有想法,有创新,能看出授课教师有很多的理论知识,将新课标理念与课本实际相结合,同时很好的结合学情,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将所学有效地输出。 但,在学生“思维导图”部分,课件、板书和学案的内容应保持一致,并按内容有序分布。另外,在最后的输出环节,教学目标应更具体,结合学情,来判断学生是否需要介绍除课本外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虽然《课标》提出了新的理念,但是仍然不能脱离课本,既要研读课标,也要研读课本,同时也要结合学情,不能为了过度突出核心素养而脱离课本。此外,教师也要合理地将新旧课标结合,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也要保留之前课标中值得学习的地方。既要有延续,也要有创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超老师《建设美丽中国》</h3> 张超老师本节课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大单元主题备课,分解课标,细化教学目标,引入二十大报告内容作为探究材料,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完成自身的体验过程。课堂追问学生的过程,推进学生思维发展。今后我需加强课堂由浅入深的引导,突破重难点,向深度学习迈进。<div> 政治教研员吴建平评价《建设美丽中国》这节课尝试项目化教学。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堂讨论交流,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搭建平台。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引入最新理论,逐步推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首尾呼应,为下一步开展深度学习做好铺垫。</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莹老师《近代化的探索 复习课》</h3> 陈莹老师的《近代化的探索 复习课》,设计完整,内容详实,师生互动好。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再进一步改进以下问题:1.按照大单元大概念统领近代化探索的内容,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中国人掀起的救亡图存运动内在联系构架起时空观念。2.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救亡图存的主题紧扣。3.注意材料的选用,文字,图片要写明出处;有关国家领导人的图片慎用;卡通图片易引起争议,选用贴合课本的资源。4.留给学生的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有限,时间安排较紧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齐恺老师《第三章复习课》</h3> 齐恺老师本节课以冰雹的形成为线串联六种物态变化,总结出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div> 物理教研员陈红梅老师评价本节课情境创设好,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导,能有效带动学生的问题驱动。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比较好。建议增加小组合作和检测的反馈的环节。<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杨老师《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h3> 高杨老师本节课的内容为化学式与化合价的第一课时,主要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式的概念、特点、意义以及写法和读法。课堂实施之后返回头看,课堂内容的整体活动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实施中发现学生小组活动落实不到位,许多需要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花费时间过长。导致这个问题的因素一方面可能由于问题设计指向不明确,学生无法正确理解问题的指向,导致小组讨论没有实质性的效果,使得整节课看起来比较拖延,导致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时间变少。另一方面的因素可能是平时课堂小组合作探究使用频率较少,学生没有养成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只会等待教师讲解之后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下一步的改进措施要在课堂中需要增加小组合作探究的机会和活动,通过小组内阅读、交流、分享加上教师的引导和纠错,训练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div> 化学教研员陈秀果建议可以通过练习书写已经学过的化学式,让学生自习总结化学式的组成,内容顺理成章的就过渡下来了。在写法和读法任务时间分配的比例需要再进行调整。化学式的意义方面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寻找身边的实际的物质,比如药品的说明书上的化学式,每天消毒用到的酒精的化学式去练习化学式的意义。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div> 各科研讨结束后,专家团队向学校做了集体反馈。每位专家在肯定我校教学教研工作的同时,都给予了中肯的建议。通过各位专家的督导教研我校老师对于大概念统领下的大单元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新课标指导下的新理念会不断督促我们对课堂进行积极的正向的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我校一定认真落实专家给予的指导建议,以本次教研活动为契机,扎实做好教学教研工作,不断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相信在区教研科研中心专家们的关心引领下,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学生

老师

教学

单元

课堂

教研员

化学式

素养

新课标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