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欣赏(27) 西方最名贵的100张名画

娃哈哈

<p class="ql-block">2022.11.18.星期五</p><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 意大利 达芬奇画 </p><p class="ql-block">板上油彩 纵77×横53厘米 </p><p class="ql-block">巴黎卢浮宫藏,现在价值为800亿。</p> <p class="ql-block">202211.15.星期二</p><p class="ql-block">画家朋友养的汪星人</p> <p class="ql-block">2022.11.16星期三</p><p class="ql-block">王延青&nbsp;|&nbsp;WANG YANQING</p><p class="ql-block">蒙古族, 1945年出生,内蒙古哲里木盟人。曾任内蒙古美术馆馆长、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内蒙古草原油画院院长、妥木斯油画工作室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p> <p class="ql-block">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奖。在美国、英国、日本、前苏联、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多次展出作品并被中国美术馆、当地美术馆、画廊和个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2005年,主创绘制完成了长206米、高2.5米的《蒙古历史油画长卷》在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蒙古历史博物馆永久陈列。是“内蒙古草原画派”的创建者、组织者和代表画家之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022.11.14星期一</p><p class="ql-block">作品:撑伞的女人</p><p class="ql-block">年代:1875年风格:印象派题材:风俗画类型:布面油画尺寸:100cm × 81cm收藏:国家美术馆,华盛顿,美国</p><p class="ql-block">《撑伞的女人》是莫奈知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他为数不多的人物画作之一,亦是映射他坚贞爱情与幸福婚姻的美丽图像。画中女子叫卡蜜儿,是莫奈的夫人,左下方那个小小的人儿是他们的长子约翰。莫奈在26岁时初识卡蜜儿,俩人很快坠入爱河,卡蜜儿也成为莫奈画作的专属女主角。在莫奈早期的作品中,若出现女性,大多是卡蜜儿,比如之前我们介绍的《花园中的女人》。但他们的恋情遭到莫奈家人的反对,甚至因此断绝了对莫奈的经济资助。坚守爱情的莫奈过了一段清苦的日子,但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如塞尚、毕沙罗、画商鲁耶等人一直支持他,使他得以在艺术领域继续耕耘,不断绽放光彩。莫奈30岁时,相爱的两人结婚,莫奈家人也谅解了他们,重新给莫奈以经济支持。莫奈夫妇搬到塞纳河畔的阿让堆郊区,安享了一段宁静幸福的时光。这个时期,也是莫奈在绘画事业上丰富多姿、绽放光彩的日子。这幅画正是在那时画的。这是一个晴朗的早上,母子俩在草地上漫步。阳光从右上方照射下来,倾泻在母子俩身上;在仰视的角度下,卡蜜儿半侧着身回眸,姿态格外生动。微风吹动了卡蜜儿的白色长裙,脸上的白纱亦轻轻飘起。璧人儿伫立在蓝天碧草间,构成无比生动优美的图画。构图上,突出在画面中心的卡蜜儿、与左侧的小约翰、以及鲜亮的绿色阳伞,构成一个三角形,形成视觉平衡。整幅画仅用了简单的白、蓝、绿、棕等自然色彩,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亦有着春天的清新与蓬勃生机。作为印象派大师,莫奈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捕捉光影和描绘瞬间印象的能力。画中卡蜜儿的脸部和上半身较暗,表明其处于阳伞的阴影之下。阳伞的顶部与内部、阴影下与阳光下的草地、卡蜜儿的上身和下身,都有着不同光影下的对比效果,令观者有如亲眼所见。整幅画作中,光影照射下,人物与景物都呈现出不同的明暗与色彩;微风吹拂间,飘动的头纱、长裙的褶皱亦充满了动感。在明媚阳光下,莫奈成功捕捉到爱妻的优美神态与青春华彩,给人以真切而优美的感受。看着画面,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阳光的和煦、触摸到那微风的吹拂。它也成为莫奈作品中最迷人的女性画像,为他的伴侣留下永恒的青春与爱。</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022.11.13.星期日</p><p class="ql-block">冬天来了。</p><p class="ql-block">追忆梵高笔下的秋天。</p> <p class="ql-block">2022.11.10.星期四</p><p class="ql-block">乌特·赫尔曼(Ute Herrmann,1969-),德国画家,1969年出生于科隆。1986-1988年就读于莱茵巴赫设计学院。1988-1990就读于莱茵巴赫设计职业学校,主要研究平面艺术。1990-1992在莱茵·锡格艺术学院学习,最后获得了平面设计的文凭。2009年在亨内夫的莱茵·锡格艺术学院担任绘画和插图教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她的绘画天赋在童年时期就已经被发现了。她的父亲从一开始就鼓励她对绘画的热情。最喜欢的主题是未受破坏的大自然,她觉得与之有很深的联系。在欢快的画面中描绘了景观细节、草地和田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她轻松、轻盈的表现风格显示了印象派绘画的某种影响。乌特将植被的自然描绘和转瞬即逝的绘画和笔触技术都与印象派联系起来。虽然她的构图背景显得很模糊,没有特点,但她完全集中在前景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她的画作中微妙的幽默内容得到了艺术爱好者的高度赞扬。</p> <p class="ql-block">她的作品因其轻松的色彩与对自然的准确观察相结合而深受艺术爱好者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因此,需求远远超过了她的产量,使她的画作成为私人收藏的追捧和珍品。</p> <p class="ql-block">2022.11.8</p><p class="ql-block">作品:铆工罗茜</p><p class="ql-block">年代:1943年</p><p class="ql-block">风格:现实主义</p><p class="ql-block">题材:风俗画</p><p class="ql-block">类型: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尺寸:132.1cm × 101.6cm</p><p class="ql-block">收藏: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本顿维尔,美国</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是洛克威尔的代表作之一。1941年美国加入二战后,男人奔赴前线,数百万妇女响应号召加入劳动大军,成为后方制造生力军,在非常时期毫不逊色地完成男人的工作。画面中的罗茜就是其中一员,她的原型是19岁的玛丽·多伊尔,是一名来自佛蒙特州的电话接线员。画面中,罗茜坐在飘扬的美国国旗前,正在利用午休时间吃着三明治。她的脸和胳膊都有点脏,胳膊下压着一个金属餐盒,上面有她的名字,腿上放着一把巨大的铆钉枪。她身穿一件超大号的工装裤和蓝色衬衫,额头上戴着一幅工作眼镜。通过罗茜壮实的胳膊,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肌肉发达、身材魁梧的女人。罗茜的脸上流露出一种傲视群雄的表情,这是因为她在刻意展示着工作服上的一系列爱国徽章。最左侧标志性的红十字徽章表示她参加过献血;右边的蓝星徽章表示她支持海外作战的军人;正中间显著位置徽章的“V”字代表胜利,表示佩戴者曾经通过购买战争债券为战争提供了经济支持;右边的两个铜徽章是为了奖励她提供过的忠诚市民服务;下边的总统“E”字徽章代表优秀,表彰她作为一名铆工的出色工作,她所在的工厂是为海外战争提供产品支持的。罗茜穿着红色的长统袜和一双雄鹿皮鞋。画面底部是希特勒《我的奋斗》的破旧副本,罗茜的脚牢牢地踩在上面,象征着美国对纳粹理想的蔑视。这一场景的灵感源自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对先知以赛亚的描绘。在《圣经》中,以赛亚被神召唤,要让恶人改邪归正,把作恶的人踩在脚下。罗茜同样将纳粹的宣言踩在了脚下。罗茜右侧裤兜里手帕和粉饼的白色、工作服的蓝色和袜子的红色,与背景美国国旗的颜色相呼应,洛克威尔以此来提醒人们,铆工罗茜是创造美国自由的女性工人的象征,美国女性在战争中为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3年5月29日,这幅画登上了《星期六晚报》的封面,非常受欢迎,成为爱国主义的标志。这家报社因此将原作借给美国财政部,用于制作海报,以支持“二战贷款运动”,这是一项通过出售债券为战争提供资金的运动。作为美国文化偶像之一、以及现代历史上最知名的战争形象之一,铆工罗茜有很多版本,然而,洛克威尔笔下的这个铆工罗茜形象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版本。</p> <p class="ql-block">2022.11.6星期日</p><p class="ql-block">春上春树:最爱你的人,不是看见你的光芒向你赶来,而是看到你在泥土里艰难挣扎的时候,不顾你的狼狈,温柔地向你伸出双手。</p> <p class="ql-block">2022.11.4,星期五</p><p class="ql-block">查尔斯·马丁·哈迪(Charles Martin Hardie,1858-1916)英国画家。出生于苏格兰东洛锡安的东林顿,父亲是一位木匠大师,哈迪很早便加入到家族企业中,从事木匠工作。后来经由苏格兰画家约翰·佩蒂(John Pettie)的鼓励,哈迪在爱丁堡的托管学院接受绘画学习,学习中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风格以及主题。</p><p class="ql-block">哈迪的绘画以肖像、风景和历史场景的描绘见长,在爱丁堡的皮卡迪广场有自己的工作室。在哈迪的整个绘画生涯中,尤其擅长很强的叙事主题,他对苏格兰诗人罗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和苏格兰历史小说家兼诗人,剧作家的沃尔特·斯科特(Walter Scott)的作品中虚构的场景进行相关的创作,同时,他对苏格兰的乡村生活也进行了大量的描绘。哈迪于1886年当选为苏格兰皇家学院(Royal Scottish Academy )副院长,1895年当选为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成员。</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022.10.31.星期一</p><p class="ql-block">艾琳·谢里(Irene Sheri),乌克兰画家。1968年出生于乌克兰的城市别尔哥罗德。她对周围的美景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和自然的眼光。</p> <p class="ql-block">从儿童早期开始,她就开始接受自己的需求,去创造、去捕捉、去表达她所看到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绘画和素描很快成为她写给世界的情书,到了九岁,她一生的热情就确定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艾琳的职业旅程开始于一所为小孩子开设的艺术学校,仅仅六年之后,作为格雷科夫敖德萨艺术学校的年轻学生,艾琳已经作为一个极具天赋的艺术家出现,参加了当地的展览,并赢得了她的第一个奖项,包括"年度青年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在获得谢罗夫的圣彼得堡艺术学校的学位后,艾琳继续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艺术学院磨练她的技艺,该学院的大厅近300年来一直在培养和保护最神圣的美术元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022.10.29.星期六</p> <p class="ql-block">2022.10.28.星期五</p> <p class="ql-block">▲莫奈,草地上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巴齐耶《夏日场景》</p> <p class="ql-block">民国女画家关紫兰《西湖》</p> <p class="ql-block">陈丹青作品《泪水洒满丰收田》局部,该作品上世纪80年代轰动中外艺术界</p> <p class="ql-block">关紫竹《少女像》</p> <p class="ql-block">凡·高《海边的渔夫》</p> <p class="ql-block">2022.10.27.星期四,晴</p><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Mona Lisa)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p><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p><p class="ql-block">达维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绘制的都是拿破仑·波拿巴在发动马伦哥战役前越过圣伯纳隘道时的情景,委托人并不是拿破仑,而是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 。作品陆续完成于1801至1805年间,其中两幅藏于凡尔赛宫、剩下的三幅分别藏于维也纳美景宫、柏林夏洛滕堡宫和吕埃马尔梅松马尔梅松城堡。画中的场景并不与现实完全相符,因为实际上当时拿破仑骑着的是驴而不是马,当时的天气也并不糟糕。</p><p class="ql-block">有专家解释可能是驴耐力比较强,马更适合冲锋陷阵。因此不是拿破仑没实力,应该是当时形势的需要,作者把驴画成马,可能是想表现拿破仑威武、高大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桌球</p><p class="ql-block">路易斯.利奥波德.布瓦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与1807年,在这幅画中,布瓦伊以极熟练的笔法与色彩,描绘了市民阶层的生活与风貌。在一个桌球俱乐部里,数十人集中在一起,打球,聊天,玩耍。其场景被画家处理得井井有条,人物刻画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画风的完整细致。色彩严谨,素描一丝不苟,成为一幅古典风味极浓的风俗画。</p> <p class="ql-block">不相称的婚姻</p><p class="ql-block">普基廖夫</p><p class="ql-block">《不相称的婚姻》是俄国普基廖夫1862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收藏于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画面以近景特写人物构图,集中表现一位风烛残年的将军娶一位少女为妻的情节,而这一罪恶的行为恰恰是在庄严的教堂中举行的。</p> <p class="ql-block">大宫女</p><p class="ql-block">安格尔</p><p class="ql-block">《大宫女》(La Grande Odalisque)是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于1814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该画作尊崇严谨的古典风格,以头包土耳其头巾、手拿孔雀羽扇的奥斯曼帝国的宫女为主题,整幅画面散发着美轮美奂的异国情调。</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在巴黎展出时,曾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抨击。评论家德·凯拉特里说得较为尖锐,他曾对安格尔的学生说:“他的这位宫女的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然而安格尔的学生阿莫里·杜瓦尔则辩解说:“凯拉特里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秀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地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p> <p class="ql-block">盲女</p><p class="ql-block">约翰.埃.密莱</p><p class="ql-block">《盲女》是英国画家约翰·埃·密莱于1856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现收藏于英国伯明翰市博物馆与美术陈列馆。画上描绘的是两个相依为命的小女孩。盲女只能倾听小伙伴的讲解,她连停歇在她披肩上的蝴蝶也无从感受,但她似乎已嗅到了新鲜的空气,听到了原野里生灵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雅典学院</p><p class="ql-block">拉斐尔</p><p class="ql-block">《雅典学院》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桑西于1510~1511年创作的一幅壁画作品。现收藏于意大利梵蒂冈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该画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之逸事为题材,以极为兼容并蓄、自由开放的思想,打破时空界限,把代表着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名人会聚一堂,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类中追求智慧和真理者的集中赞扬,反映的是古典时期学派林立、相互切磋的景象。</p><p class="ql-block">画作采用了拱形圆屋顶作为背景,以很高的透视法水平,增强了画面的空间立体感和深远感。整幅画气势恢宏、场面宏大。画中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珍珠女郎</p><p class="ql-block">柯罗</p><p class="ql-block">《珍珠女郎》是柯罗1868-1870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肖像标志着柯罗在人物画上的风格的衡定统一性,那就是始终以和谐和完整的艺术形象,使画面产生诗一般清新、浓郁的气氛,也如他的风景画那样。该画在世界十大名画中名列第七。</p> <p class="ql-block">后宫露台</p><p class="ql-block">让-莱昂·热罗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热罗姆画的这幅《后宫露台》,描绘了阿拉伯王宫最隐秘的后宫生活,描绘了生活于后宫的王妃、宫女等女眷的闺阁生活,有的在洗浴,有的在清谈,有的在沉思,几乎都流露出一种惆怅与茫然的神情,华丽的露台,冰冷得象囚室,不见天日,只有露台外面才是晴朗的天空与清新的气息。从构图和色彩处理上,都遗留着古典主义原则的严谨性,注重细节的和谐对比,人物、服饰、建筑尤重质感的表现,充满异国情调。</p> <p class="ql-block">画家与女儿像</p><p class="ql-block">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p><p class="ql-block">《画家和她的女儿》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写照。肖像画的特点在这幅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她32岁时所作,十分潇洒优雅。</p><p class="ql-block">女画家装束朴素典雅,端庄秀丽,目光温柔而深情。她俯身坐着,双臂围抱着女儿的脸。女儿天真可爱,把脸紧贴母亲,搂着妈妈的脖子,显得无限妩媚。作品将母女之爱、亲子之情画得十分动人,也表现了画家自己的温婉多情。构图采用了稳定匀称的三角形,色彩雅致和谐,线条优美洗练,背景不加任何陪衬,更突出了主题。</p> <p class="ql-block">肯特海滩</p><p class="ql-block">泰奥多尔.居丹</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怵目惊心的瞬间:《肯特海滩》描绘的是在狂风暴雨的海浪中即将倾覆的帆船,人们纷纷逃离帆船,乘上救生船逃命,狂涛汹涌,人们在挣扎。在黑白两色的对比中,表达的是生命与意志的不可战胜。</p> <p class="ql-block">穿蓝装的小孩</p><p class="ql-block">庚斯博罗</p><p class="ql-block">《蓝衣少年》原题为《约拿丹·布托》,又名《忧郁的男孩》,是英国肖像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于1770年创作的一幅帆布油画,现收藏在美国亨廷顿美术陈列馆。</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了一位衣饰华丽的贵族少年,身穿宝石蓝色的缎子面料的服装,画家运用奔放流畅的笔触,把少年的风流潇洒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希什金肖像</p><p class="ql-block">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p><p class="ql-block">《希什金肖像》是克拉姆斯柯依高产时期的作品之一。这时画家才45岁。作者真实的再现了希什金这位俄罗斯大自然“歌手”的外貌特征,一幅连腮美髯,性格开朗。</p> <p class="ql-block">自由引导人民</p><p class="ql-block">欧仁·德拉克罗瓦</p><p class="ql-block">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p><p class="ql-block">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戴安娜的休息</p><p class="ql-block">弗朗索瓦·布歇</p><p class="ql-block">画家竭力描绘的是裸女的形体美,纤小的手足,柔嫩白皙的肌肤,躯体坚实丰腴,裸体姿色性感而诱人。由颈项下延至肩臂胸部的曲线,圆润如珠,光彩夺目。有位评论家认为这幅画是布歇“最艺术性的裸体画”。</p> <p class="ql-block">英诺森十世肖像</p><p class="ql-block">迭哥·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p><p class="ql-block">该画或许是作者最为杰出的一幅肖像,画中人物是1644年登基的罗马教皇。在当时人的笔记中,这位教皇似乎并没有给人们留下好印象,他甚至被认为是全罗马最丑陋的人。</p><p class="ql-block">据说,他脸长得左右不太对称,额头也秃秃的,看上去有点畸形,而且他的脾气也是暴躁易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难看而阴郁的人在委拉斯开兹笔下却成为一绝佳作品。当这幅肖像送给教皇时,教皇惊讶而不安地说了句“过分像了”。</p> <p class="ql-block">吹肥皂泡的少年</p><p class="ql-block">夏尔丹</p><p class="ql-block">一个衣着破旧但不失整洁的少年正从室内向室外吹着肥皂泡,他聚精会神小心翼翼地将肥皂泡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还有一个孩子,看上去仅有3、4岁,正踮着脚扒着窗台使劲从室内向室外观看……</p><p class="ql-block">题材非常普通,情境极为单纯,这是一种清闲、安逸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下层平民的孩子们自然、俭朴的快乐生活。</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浴室</p><p class="ql-block">安格尔</p><p class="ql-block">该画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和异国风味。安格尔把抽象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匠心独具地表现出女性的柔美和纯洁。</p><p class="ql-block">从作者一生的绘画经历来看,他最高的成就就是女人体画。他对女色的嗜好是一贯而深刻的,当安格尔的天才同青春美丽妖娆的女性结合在一起时,创造力是空前的。肌肉、曲线、酒窝、柔韧的皮肤,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从他的油画上看到。</p> <p class="ql-block">拾穗者</p><p class="ql-block">米勒</p><p class="ql-block">《拾穗者》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p><p class="ql-block">该画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该画人物形象造得真实生动,笔法简洁,色调明快柔和,凝聚着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p><p class="ql-block">鲁本斯.佛兰德斯</p><p class="ql-block">作为巴洛克画风的首创者,鲁本斯一生共为我们留下了二千多幅题材各异的作品。鲁本斯不但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而且知识渊博,精通7国语言。《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是鲁本斯为法国皇后创作的21幅历史画之一,鲁本斯以半神话半浪漫主义的虚构手法将这真实人物与事件融进虚幻的颂扬环景中。鲁本斯绘画的色彩功力深厚,画面具有吸引力,注重画面的装饰性,每一幅画都能显出其光辉、绮丽和醉人的赞美色彩。</p> <p class="ql-block">红磨坊的舞会</p><p class="ql-block">雷诺阿</p><p class="ql-block">《红磨坊的舞会》描绘出众多的人物,长凳上的小姑娘,和男士跳舞的年轻女子,小伙子注视着年轻美貌的女子,叼着烟斗吸烟的男士,黄帽子的男士向一位背靠在树上的女士搭讪。他们的背后是正在热烈跳舞的人群。</p><p class="ql-block">《红磨坊的舞会》中,人、色彩、光线的相互烘托,让画面产生了高度的美感和感染力。该画作光与影、明与暗和谐组合构成摇曳多姿画面,是一幅洋溢着欢乐、愉快时代精神的印象派画作。</p> <p class="ql-block">拍卖奴隶</p><p class="ql-block">让.莱昂.热罗姆</p><p class="ql-block">近东地区司空见惯的奴隶拍卖,引起了画家的注意。被剥去衣衫的女奴,裸体站在台上被拍卖,台下是争相竞价的商人,他们伸出手指,暗喻买奴隶的价格,女奴们茫然地望着这一切,听凭命运的摆布……</p> <p class="ql-block">蒙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p><p class="ql-block">毕沙罗</p><p class="ql-block">《蒙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画于1897年,整幅画视角宽广、构图宏伟、透视准确。画中车马人流很小,粗笔带来,却仿佛在画中移动、生动形象。它描绘了现代都市的繁忙热闹场面。它预示了20世纪未来派画家所热衷描绘的景象--现代都市快速运动节奏。</p> <p class="ql-block">日出·印象</p><p class="ql-block">莫奈</p><p class="ql-block">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p><p class="ql-block">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三王来拜</p><p class="ql-block">列奥纳多·达·芬奇</p><p class="ql-block">耶稣降生后,东方三个国家的国王看到天空有巨星高照,就特地来耶路撒冷行礼朝拜。历史上以三王来拜为名的画不计其数,但表达的意思都是这个,宗教意味较浓。</p> <p class="ql-block">垛草</p><p class="ql-block">巴斯蒂昂·勒帕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垛草》传承了学院派严谨的写实技巧和现实主义重客观、重典型的主题表现,同时汲取了巴比松画派重自然、重写生的绘画理念,显露出勒帕热平实、质朴的审美情趣。和学院派不同的是,勒帕热没有固守学院派的桎梏,在乡土绘画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他摒弃了传统风景画中空气透视的绘画原则,把人物置于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来描绘,使人物形象的轮廓更加清晰,画中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精神,绘画语言朴素,表现手法严谨而写真。</p> <p class="ql-block">包厢</p><p class="ql-block">雷诺阿</p><p class="ql-block">《包厢》是法国印象主义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74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现收藏于伦敦科陶德学院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并未实现印象派“无黑色”的主张,以黑色条纹带出鲜明的对比变化,是在印象派的画展中,唯一让艺评人口下留情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晚钟</p><p class="ql-block">米勒</p><p class="ql-block">《晚钟》描述的是一对农民夫妇在夕阳暮色中随着远处教堂的钟声虔诚祈祷的情境。整个画面安静而庄重,人物形象朴实、容忍、宽厚、善良。作品中所蕴涵的庄严和崇高深深地打动了世人的心。</p><p class="ql-block">《晚钟》标志着米勒的艺术生涯达到了巅峰。米勒的《晚钟》与他的《拾穗者》、《播种者》被世人称为不朽的三大作品。</p> <p class="ql-block">吃葡萄与甜瓜的少年</p><p class="ql-block">巴罗洛梅·埃斯特巴·穆立罗</p><p class="ql-block">《吃葡萄与甜瓜的少年》是由穆立罗画的一幅油画,现藏慕尼黑古画陈列馆内。光线从正斜面射来,穆立罗没有程式化地用更多华丽的色彩,一切以写实为主,破衣烂衫以及地上的瓜皮等物,展现得生动可信。这种朴实无华的笔触,使得人物脸部的心理语言揭示得明白易解,从而加强了画面的感伤气氛。</p> <p class="ql-block">意外归来</p><p class="ql-block">列宾</p><p class="ql-block">这是画家创作鼎盛时期的一幅作品。列宾抓住流放者跨进门坎的一瞬间,他及每个家庭成员的表情、行为向人们展示惊喜、意外和各种复杂的感情。如果我不把故事背景讲给大家的话,一定有人会把这幅作品的含义想偏……</p> <p class="ql-block">沉睡的维纳斯</p><p class="ql-block">乔尔乔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乔尔乔内最成功的油画作品,最后由提香完成。作品中的维纳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没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在自然风景前入睡的维纳斯,躯体优美而温柔,形体匀称地舒展,起伏有致,与大自然互为呼应。这种艺术处理不是为了给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为了表现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体和纯洁心灵之间的美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阿尔卑斯山的雪崩</p><p class="ql-block">菲利普·卢泰尔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以严谨的手法描绘阿尔卑斯山雪崩景象的风景画。画家十分注意造型与色彩的关系,近景的暖色与中、远景的冷灰形成对比,产生了纵深的空间感,块状的山岩造型及不同斜线的构图,造成了雪崩的动感与恐怖气氛。画家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雪崩的奇异与壮观景象,形象地表现了山崩地裂、气势逼人的自然威力。</p> <p class="ql-block">抱银鼬的女子</p><p class="ql-block">达·芬奇</p><p class="ql-block">这幅是达·芬奇四幅有关女性的作品中的一幅(其余三幅分别为《蒙娜丽莎》、《吉内芙拉·德本奇》和《拉贝勒·费罗尼埃》),画中的女主角是米兰公爵卢多维哥·史弗萨的情妇,备受宠幸。</p> <p class="ql-block">无名女郎</p><p class="ql-block">克拉姆斯柯</p><p class="ql-block">《无名女郎》是俄国画家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于1883年创作的一幅现实主义肖像画,是画布油画,现收藏于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幅画中,克拉姆斯柯依以现实主义思想,古典的造型手法,借助人物的姿态、动作、装束和神情,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整个画面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与和谐高雅的色调,柔和的色调和氛围,形象的真实和个性化,使该作品带有了现实主义的成分。</p> <p class="ql-block">被囚禁的马里尤斯</p><p class="ql-block">让·热尔曼·德鲁埃</p><p class="ql-block">画家把这一冲突性的场面,处理成像舞台剧一样,呈平面性展开:马里尤斯身披红袍,斜坐在椅子上,凛然地面对欲行刺的刺客,刺客掩面提剑欲刺之。</p> <p class="ql-block">梦</p><p class="ql-block">毕加索</p><p class="ql-block">《梦》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932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以毕加索的情人缪斯玛丽特雷斯·沃尔特( Marie-Thérèse Walter)为原型创作。毕加索用最简单的绘画表现出了一个在梦境和现实中的少女,他独特的表现手法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自由性。</p> <p class="ql-block">塔希堤妇女</p><p class="ql-block">高更</p><p class="ql-block">1891年作者只身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堤岛去领略岛上那种远离城市喧嚣的独特风情。1895年作者返回巴黎后创作了此画。</p> <p class="ql-block">第一步</p><p class="ql-block">梵高</p><p class="ql-block">这作品是梵高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画面是一个农村的耕地,背面是农民的房屋。画的右方一位农妇扶着小女儿帮助她学步。左方女婴的农民父亲蹲在地上张开双手鼓励她向前走。</p> <p class="ql-block">布吉瓦的舞会</p><p class="ql-block">雷诺阿</p><p class="ql-block">这是雷诺阿舞会系列的三幅画挂画中的一幅。另两幅是《城市之舞》和《乡村之舞》。三幅画中三对舞伴,三个场合,三场舞会,三段爱情的发生。户外的舞会因为有了阳光,空气,鸟语,花象的融入,多了几分轻松幽闲。那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爱情的味道。女孩的一张年轻的让人嫉妒的光滑的脸蛋,在男子深情的注视下,泛起点点红晕。色彩搭配简单明亮。黑白永远是最经典的流行,但又和后面的《城市之城市之舞》不同,这儿的黑白中都透出欢畅轻松,就像女孩身上纱制的衣裙一样,给人松松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筛麦妇</p><p class="ql-block">居斯塔夫·库尔贝</p><p class="ql-block">又名《筛麦子的妇女》、《筛麦》。南特美术馆藏西洋画。法国人居斯塔夫·库尔贝创作于一八五四年。在画布的中心位置,画家着重描绘了跪着筛麦的农村妇女的劳动形象。她鲜艳的衣裙、圆润的手臂、丰满的背影、优美的姿态,给人以一种朴实、健美的感觉。她没有向受众展示的脸庞,留给人们遐想的空间,更显得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p><p class="ql-block">梵高</p><p class="ql-block">《向日葵》是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间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所绘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油画作品,作品分别绘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并分别收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英国伦敦国家画廊、日本东京兴亜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美国费城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创造亚当</p><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p><p class="ql-block">《创造亚当》 是米开朗基罗于1511年至1512年创作的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是《创世纪》的一部分。该壁画描绘的是《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人类始祖亚当的情形,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是创世纪天顶画中的第四幅。作为世界名画之一,后世出现了许多《创造亚当》的仿作。</p> <p class="ql-block">吹笛子的少年</p><p class="ql-block">马奈</p><p class="ql-block">该画描绘了卫军乐队年轻的士兵正在吹短笛的场景,画中的少年以右脚为重心站立,左腿向外伸展,上身自然向左倾斜,手指在乐器的孔洞上按压,悠扬的音符流泻而出,他神情专注,谨慎地吹奏着一支木制小笛。</p><p class="ql-block">整个画面达到了形与色的统一,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p> <p class="ql-block">打伞的女人</p><p class="ql-block">莫奈</p><p class="ql-block">该画描绘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母亲和孩子散步场景。既是一幅活泼生动的人物画,亦是一幅幸福温馨的生活场景画。画家通过该画作,表现了人物当时的惬意心情以及其中的微风、蓝天的那种恬静美好。</p> <p class="ql-block">岩间圣母</p><p class="ql-block">达芬奇</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虽然被一团潮湿的空气所包围,但是人体的轮廓在昏暗山岩的衬托下还是能明显地辨析出来。奇怪形状的悬石从湿漉漉的岩体上垂下,具有植物学准确性的花草竟能辨别出鸢尾花,银莲花,紫罗兰和一些蕨类植物。</p> <p class="ql-block">梅杜萨之筏</p><p class="ql-block">泰奥多尔·籍里柯</p><p class="ql-block">《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在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床单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颠簸。筏上的难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还在眺望远方。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不断地向远方呼救。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该画是浪漫主义画作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p><p class="ql-block">列宾</p><p class="ql-block">伊凡雷帝在一次与他儿子争执时,用笏杖猛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头部。这一偶然的暴烈冲动致使儿子送命,伊凡顿悟这绝后的可怕举动,立刻上前搂抱垂死的儿子,睁大恐怖、悔恨交加的双眼。</p><p class="ql-block">他想求儿子饶恕,兽性和人性同时显在他身上。为了增强画面的恐怖感,画家有意采用了深重的红色调。该画集中刻画伊凡的瘦脸,瞪着两只大眼珠,那种不可逆转的杀子之痛预示着伊凡统治将临灭亡。</p> <p class="ql-block">近卫军临刑的早晨</p><p class="ql-block">苏里柯夫</p><p class="ql-block">《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俄国画家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于1881年创作完成的布面油彩画,现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该画以1698年近卫军反对彼得世俗改革的史实为题材,描绘的是兵变失败的近卫军临刑前的场景,刻画俄罗斯民族的悲剧。画面上苏里柯夫以近卫军和亲人们的诀别场面为中心,对彼得及他身旁的外国公使作了符合史实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俄罗斯民族顽强的意志和勇敢斗争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马拉之死</p><p class="ql-block">雅克路易斯达维特</p><p class="ql-block">马拉(Jean-PaulMarat,1743–1793),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p><p class="ql-block">在画面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着便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画面上没有繁多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缩短法,力求单纯,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