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屋楼山寺</p><p class="ql-block">屋楼山寺在莒县城东二十里,坐落于屋楼崮山的最高峰,是初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古老寺院,时代更迭,名称不一,有屋楼山寺、丛林寺、青林寺或青云寺等各种叫法,民间也有叫老母庙的,现仅残砖残块尚能见其遗存。 《重修莒志》载:“屋楼山寺,明天启元年僧方宠募修”,说的可能是毁后重建。至明中期屋楼山寺发展成为观日、眺海、祭山等香火旺盛的大寺院。清乾隆中期寺院始见修复,因乡民畏于灾劫与祈福之心,自发地添了些道教民俗之神,如送子观音、老母奶奶之类。1928年,全县神庙大部毁除,此时,屋楼山寺也在其列。1945年莒境建立人民政权,在破除迷信的高潮中,屋楼山毁神拆庙,住持及弟子还俗,但仍旧保留了四月八神集庙会的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一五年四月八神集,摄影:辛崇志</p> <p class="ql-block">莒县四月八神集是全国间隔时间最长的集之一,每年逢集一次。</p> <p class="ql-block">赶庙会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上山的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山顶</p> <p class="ql-block">后山康熙年间大地震之后的悬崖绝壁</p> <p class="ql-block">东边爬山</p> <p class="ql-block">屋楼崮,或名五庐固、石牟山、石楼山、屋楼山,位于莒城东11公里,海拔473米,面积3平方公里,《战国策·齐策》记载的"城阳山"即此。其北麓陡险,峭壁如削,或谓康熙七年大地震时所形成。山由三峰组成:南大崮、中二崮、北三崮。西南麓有壁峰挺立,高10余米,峰壁底端岩隙中涌水若泉,清而甘冽,终年溢而不涸,下潴为潭,俗称"神泉"。山阴多有"沃壤土",褐色,轻如灰,是多年积叶枯草沤腐而成,为盆植花木的优质土壤。山中青云寺中有一道人,善作字画。尤其会画龙。道人有多种动物标本。道人性格孤僻,常穿黑白道袍,院中有幅砖块砌成的太极图。</p> <p class="ql-block">山间梯田</p> <p class="ql-block">春天</p> <p class="ql-block">采茶</p> <p class="ql-block">水库</p> <p class="ql-block">屋楼崮是莒东平原第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山,静静地独踞莒县城区东处一隅。晴天,太阳缓缓地从山后升起,辉映出灿烂霞光,剪影出山的伟岸身姿。碰上阴雨天,隐隐地又似一幅淡淡的山水泼墨大写意</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辛崇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