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昔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县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有拉话,迓鼓。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有吊炉烧饼,九曲黄河阵灯会,弦弦腔,昔阳根雕,面塑,报官,八音会。县级非遗保护项目有足足马,滚叉,跑炮,提灯会,剪纸,压饼,布老虎,头脑扁食,刺绣,泥塑,旱船,高跷,杠灯,跑莲灯,枣糕,酸菜,糊都,撒面粥,农民画,石雕石刻,雕塑,编席,钉缸等。</p> <p class="ql-block"> 拉话是昔阳县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三都乡路家峪村为中心的昔阳县境内及周边地区,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拉话大多有故事情节,气势雄壮,粗犷豪放,间有轻盈,活泼而平稳的一种舞蹈风格。</p><p class="ql-block"> 2008年昔阳拉话,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参加了cctv激情广场昔阳专场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昔阳拉话在丰富广大群众生活,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昔阳传统社火节目迓鼓,源于清朝顺治年间。原名为鞑王搬兵。演出时,演员分别执鼓,铙,锣,镲等乐器,边打击边舞蹈,同时排成各种古代阵势。昔阳迓鼓的特点,抑扬顿挫,阵势千变万化,其表演仿佛将人们带入了昔日激烈厮杀的"古战场",瞬息万变的战阵让人眼花缭乱。</p><p class="ql-block"> 昔阳迓鼓以界都乡安阳沟村为代表。在赵壁乡寨上村,北石龛村,南思贤村等地,也有多种奇特的阵法,还原着昔日的战争场面,展现着士兵的激昂斗志。目前昔阳迓鼓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p> <p class="ql-block"> 九曲黄河阵灯会俗称"绕黄河",是集多种民间艺术于一体的社火活动。取材于《封神演义》中三霄娘娘摆九曲黄河阵助纣抗武王的故事。因灯阵曲折蜿蜓,如黄河之九曲而得名。后来演变为民间祈福求财,驱邪祛病的游乐灯会。</p><p class="ql-block"> 以乐平镇毛家沟村为代表的九曲黄河阵灯会现已祓列入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 <p class="ql-block"> 大寨镇田疃村的"跑炮",实是从古至今罕见了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p><p class="ql-block"> 它始于明末清初,以反清复明的爱国思想而创作。表演中分两队以火器对决,执牌,鸟枪,旗,铜锤,短刀,全身武装列九曲环、八角阵、三跑圈等阵,并有打击乐队伴奏,模拟成反清的战争场面。</p><p class="ql-block"> 目前"跑炮"已列入晋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 <p class="ql-block"> 昔阳根雕与太行山崖柏相依存。昔阴县是太行崖柏资源丰富的产地。昔阳崖柏根艺以妙趣天成,独具匠心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崖柏的工艺品畅销北京,河北,山东,广东,浙江等省市。</p><p class="ql-block"> 我县的根雕传承人秉承"保护、传承,发展,创新"的理念,创造的作品内涵丰富,创意独特,工艺精湛,冲击力强,散发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引领着全国的崖柏艺术鉴赏和收藏风尚。</p><p class="ql-block"> 昔阳根雕现已被列入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 <p class="ql-block"> 弦弦腔,又叫丝弦,是区别与其他剧种的一种民间小戏曲,现已被列入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p class="ql-block"> 弦弦腔唱腔有"二板","关板","三板″,"多口","山坡羊″等十几种,人物的角色装扮,乐器,故事情节与大剧种基本一样。</p><p class="ql-block"> 弦弦腔以孔氏乡方台村为代表,已影响到邻近的河北省赞皇县等周边地区,是昔阳的一种独有的文化民间艺术形式,展现着昔阳人民古老的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提灯会的历史在昔阳源远流长,俗称"迎灯",是一种集工艺,美术,书法,剪纸,音乐之大成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期间几乎每村都要举行,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在提灯会上,各村的灯牌走在前面,无形中造成了一种比赛争胜的气氛,长长的灯火队伍,根据形式和内容排列有序,兼有乐队伴奏,船灯,莲灯,龙灯等逢场表演。在举行提灯会的同时,大街上悬挂有彩灯,彩旗,花纸,大街两侧还有灯景模型,盘着棒槌火。动的灯,静的灯,相映成趣,汇成了灯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60年代以后,彩车饰以彩灯也加入了提灯会,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现代文明巧妙的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 以界都乡南界都村为代表的提灯会现已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p> <p class="ql-block"> 报官是我县元宵节的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村人选"灯火官″报于天、地、水三界之神。灯火官着戏中官员装扮,交接官印。在元宵节间代神三神执掌法力,祭祀诸神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号令村民安排村里节月一切活动。早年,村长也会临时授予"灯火官"管理权,明断平时村民纠纷,会对村中好坏事褒扬批评,让大家在喜庆的节日里受到教育,匡正民风。现今此活动更具娱乐性,"灯火官"仪仗吹打舞唱出行,人喊马嘶,走街串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晚上断四五个预先设计好的"案子",过程诙谐幽默而不乏智慧,村民嘻笑哄闹直至熄灯,一日活动才算结束。</p><p class="ql-block"> 目前以界都乡长岭村为代表的报官已列入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 <p class="ql-block"> 八音会以吹打使用的八件乐器而得名,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我县八音会吹奏乐器有管、笙、笛子,小唢呐四件,打击乐器有鼓、镲、木鱼、七音锣四件,故称"八音"。</p><p class="ql-block"> 我县的八音会以管子为主奏乐器。吹奏形式有齐奏,轮奏、对奏等形式,常用的曲牌有《莲花灯》、《赶散板》,《大摆队》等。</p><p class="ql-block"> 八音会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在界都乡南界村为代表的昔阳县境内广泛流传,是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滚叉是一种民间传统杂技艺术,也是一种武术。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滚叉人上身不穿衣服。也有穿红背心的,光着身子带汗水滚"三股叉",叫做"无汗不滚叉",动作威猛起伏,套路多样。伴奏乐器主要有大鼓一面,小锣两副,大镲两副,小镖两副。70年代中后期,是滚叉最辉煌的时候。当时昔阳县城过庙会,乐平镇崇家岭村的滚叉必定来,有很深的群众基础。</p><p class="ql-block"> 现在,滚叉已成为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 <p class="ql-block"> 足足马是一种昔阳县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解放前就在当地流行。它没有故事和人物,只讲究阵法,主要有"六郎归位阵"、"五马破曹阵"、"出南门阵"、"十字梅花阵"、"老龙盘窝阵"等。</p><p class="ql-block"> 在元霄节游行活动中,人人都争看乐平镇北掌城村的足足马。目前,足足马已列入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 <p class="ql-block"> 跑旱船是一种民间舞,我县境内多有流传,大多在元宵节表演。大寨镇武家坪村的旱船表演,深受城乡群众的欢迎。跑早船时一般使用伴奏乐器是锣、鼓、䥽等打击乐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只至两支唢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p><p class="ql-block"> 表演时一戏装女子置身糊制的彩色龙船之内,另一花脸艄公,执蒿掌船。跑旱船妙在一个"跑"字,形象的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各支表演队都有自己不同的跑法。在我县跑旱船已经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 昔阳的非遗项目还有: <p class="ql-block">吊炉烧饼(市级非遗)</p> <p class="ql-block">面塑(市级非遗)</p> 压饼 头脑扁食 枣糕 撒撒(撒面粥) 酸菜 糊都 农民画 泥塑 <p class="ql-block">刺绣鞋垫</p> 编席 <p class="ql-block">布老虎</p> <p class="ql-block"> 把这些凝聚着前人心血的非遗项目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后人的责任,如果再让它绝迹了,那实实是罪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