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的槐里堂万氏家族

万福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来林 万福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刊登在《家风》2022第3期上)</p><p class="ql-block"> 明清至近代的宝应湖西有一个耕读传家的望族----槐里堂万氏家族。</p><p class="ql-block"> 槐里堂,堂名源自万氏始祖万修。万修,云台名将,一生南征北战,为光复汉室立下不朽功勋,刘秀称帝后封其为槐里侯。家族以第一位封侯的万修为荣,后代子孙中便有一支以其御封爵位“槐里”为堂号。</p><p class="ql-block"> 万修后裔万迁,原籍苏州,明初“洪武赶散”时来到宝应湖西瓜山庄(今金湖县金北街道万坝村)落户,开创了宝应湖西槐里堂万氏的千年基业。当初离开苏南时,万迁像其他人一样带上生产生活用品,此外还带上了一捆书。途中负重难耐,同行者劝其将书扔掉,他抛弃生活杂物数件,书籍一本没舍得扔。到了瓜山庄,万迁日耕耘,夜读书,课子孙。受其影响,万氏子孙在劳作之余皆爱读书。</p><p class="ql-block"> 至七世祖万邵溪,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子女读书。他在家设私塾馆,节衣缩食聘请教师,使四子均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万氏也逐渐成为宝应湖西的书香门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耕读传家,福泽子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初,瓜山庄万氏十一世万里侯随父迁居宝应河东,保留着耕读传家的传统。炎炎夏夜,他读书时将两腿置于瓮中,以避蚊虫叮咬;寒冬腊月,他读书时靠着火盆或灶膛余温取暖,力学不辍,多才多艺。清顺治八年(1651),万里侯中举,七年后中进士,三年后任浙江江山县令,康熙十年(1671)升任山西大同同知。</p><p class="ql-block"> 十八世万彩廷是万氏刻苦自学的典范。万彩廷从小未受过正规的学堂教育,经常向闲赋在家的万奎元老塾师求教,靠刻苦自学逐渐成为湖西地区颇有名望的教书先生。为了打牢根基,他舍得花钱买书,平时书不离身,一有空就读书学习,特别喜欢涉猎和探究古典文学。教书七八年,不仅“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唐宋八大家文章及其他名篇也理解透彻,在当时宝应湖西九庄可谓满腹经纶,能诗能文。学问高了,名声大了,便有富商大贾聘请,此后他就在仁和、黎城等集镇上的私塾教书。他从教一生,桃李芬芳。最令其骄傲的是,儿子万立誉公考考取南京栖霞师范学校,日后成为抗日民主政府淮宝县县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徽州地委书记、皖南大学党委书记等高级领导职务。</p><p class="ql-block"> “再穷也要办教育。”民国初期,宝应湖西地区没有一所全日制学校。1923年春,万氏家族利用万氏祠堂创办了湖西地区第一所初级小学----万坝学校, 成为宝应湖西地区办学最早、办得最好的一所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p><p class="ql-block"> “育人不惜代价。”万氏对教育上的投入毫不吝啬,直至竭尽所能、倾其所有。万坝学校从最初的初小发展到完小,再发展到初中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万氏家族不仅提供教学场所,还推举族人作为校委会委员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更用祠产收益为学校提供大量资助,直至最后将全部祠堂和万家庵产全部让给学校。不少早期在万坝学校就读过的学生,如万立誉、万嵩、傅庭芳、刘序刚等,不仅后来成为抗日民主政权的骨干力量,建国后都担任地市级以上领导干部,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p><p class="ql-block"> “举族培育后昆。”万氏家族设立助学资金,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寒学子完成学业,家族的助学史至少有上百年。如抗日民主政府淮宝县县长万立誉,当年在南京栖霞师范读书时生活窘迫,万氏家族资助其完成了学业,使其日后成为有用人才。</p><p class="ql-block"> 当代,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万氏子孙如雨后春笋,杰出者如宝应湖西万洪平考进清华大学,万雨、万启明考进南京大学,万洪和、万寅考进复旦大学,万元考进天津大学;宝应湖东万娟考进浙江大学,万里考进复旦大学,万子敏考进华中科技大学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坚持原则,勇于担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瓜山庄万氏要求子孙敬畏法度,勇于担责。万氏家规要求家族成员居家遵纪守法,莫忘忠孝,任职廉洁奉公,维护朝纲。</p><p class="ql-block"> 万里侯中进士后任职十多年,为官清廉,政绩显著,颇有政声。</p><p class="ql-block">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在安徽任职的万立誉自种瓜菜补贴口粮。1961年,万立誉任徽州地委书记兼任军分区第一政委,顶着挨整、丢官的压力,拒绝伐林毁茶种粮,领导农民因地制宜开展生产自救,并千方百计地从外地购进十万吨粮食解决急需,深受群众拥护。“文革”中,他尽力保护干部和知识分子,设法减少混乱带来的损失,自己也受到了冲击。粉碎“四人帮”后,万立誉复出任职,他仍严格自律,从不以权谋私,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铮铮铁骨。</p><p class="ql-block"> 高宝湖西是淮泛区的重灾区,洪涝灾害频发一直是当地群众的心腹大患。十八世孙万浩庭担任过乡指导员、副区长、公社党委书记、县水利局长等职,他深知境内民众饱受水灾之苦,一直致力于根除水患,促成“洪金干渠”的修筑,使三河北岸实现了粮食生产“旱改水”的重大转变,造福了三个公社五万多人,被誉为“水利专家”。1968年他任县水利局局长后,更是将全部身心放在治水工作上。特别是1969年国家投入巨大的人财物力开挖淮河入江水道工程,万浩庭兼任县治淮工程团团长,具体负责这特大工程项目的统筹协调工作,他夙兴夜寐,枵腹从公,昼夜扑在工程上,使工程如期圆满完成,使里下河地区200万公顷农田、2000万人民的安全有了保障,该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1975年,万浩庭任官塘公社党委书记,继续发动群众兴修丰收河等水利工程,使丘陵片几万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实现了旱涝保收。</p><p class="ql-block"> 十八世孙万笃德献身我国航天事业四十年,长期担任航天工业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劳资处处长等职,掌管全院三万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发放、人事安置和调整等实权,他勤政务实,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为国防科技事业和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荣立二等功,获得金质奖章,被航天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勤以立业,自强不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始迁祖万迁初到宝应湖西时一穷二白,凭借勤劳的双手垦荒种地,艰苦劳作,很快学会和适应了农耕生产,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p><p class="ql-block"> 宝应湖西紧靠高家堰,是淮河的洪水走廊。淮水时常泛滥,成熟的庄稼常遭水淹,以致颗粒无收。为了生活,万迁不得不跟着别人学习捞鱼摸虾,既能自制簖、缳、笊、罾等渔具,也逐渐积累出摸、钓、叉、网等技能,每出必有收获,并常以鱼虾接济饥民,深受周边百姓的尊敬与爱戴,这种勤劳、俭朴、友善的品德也一直为万氏后人所秉承。</p><p class="ql-block"> 七世祖万邵溪生活在万历年间,靠着勤劳俭朴和过人的智慧在祖居地万坝置田五顷三十亩,成为当地少有的富户,然而万邵溪并不满足。他将田地财产分给子女,自己撑着小船、带着几只鸬鹚和部分钱财,来到东南三十里外的宝应湖畔(后称万家大塘),在这里开鱼塘,置田地,养群鸭,放鱼鹰,又辟出一番新天地,为儿孙树立了艰苦创业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十世祖万近臣,明朝末年因避战乱,率子从湖西到运东的望直港放鱼鹰,见东北三里荡土肥水美,百草丰茂,便渔耕定居于此,凭着勤劳的双手,用数十年时间成为富裕户,人称“万半荡”。</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工商界,通过艰苦奋斗、辛勤劳动获得成功的万氏不乏其人。</p><p class="ql-block"> 十八世孙万士银敢闯敢干,在宝应獐狮荡乡创办藕粉加工企业,逐渐成为以荷藕生产、销售、研发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怡味莲”商标成为“江苏省知名商标”,生产的藕粉、藕粉羹、藕汁等深受消费者青睐。公司交给儿子经营后,他又创办扬州永佳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仅为国家贡献了税收,带动了农民就业,还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孙万立美从金湖县农机局长岗位退居二线后,毅然投身农机大市场建设。2014年他在江苏机电市场网基础上,投资1.5亿元创办嘉美电子商务生态园,以江苏机电市场网、淘宝.特色中国淮安馆、淘宝大学淮安人才培训基地为基础建立体验展示中心,以运营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形成电商产业链,推动了全县乃至全市电商业的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 还有江苏麦阁吸附剂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怀新、丹东信友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立军、北京运通恒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延国、金湖利祥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福来等,也是当代槐里堂万氏勤以立业、艰苦奋斗的成功典范。</p><p class="ql-block">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槐里堂万氏家族的兴盛,只是中华民族无数家族的一个缩影。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