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薄一波与《赵城金藏》</b></p><p class="ql-block"> 张崇发</p><p class="ql-block">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同志逝世了。</p><p class="ql-block"> 怀念薄老,不由得想起25年前的一件往事。</p><p class="ql-block"> 1982年4月间,我撰写了一篇长文,题目是《稀世国宝脱险记》,内容是记述抗日战争中,太岳革命根据地军民抢运、保护稀世国宝《赵城金藏》的一段珍贵的史实。这段史实,解放后全国许多报刊杂作过报道,多数文章都说,在那次抢运过程中,我八路军、游击队与侵华日军发生过激烈战斗,我方牺牲了8名战士,战士的鲜血染红了经书。而我用2年多时间走访、调查了薄一波等多名当事人和重要知情人后,情况却不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太岳行署主任、原国务院财贸小组负责人牛佩宗说:“我记得当时并没有打仗,也没有牺牲我们的同志。不过,我怕记错了,就打电话问商业部副部长杨少桥同志,他当过赵城县县长。结果,少桥同志也说,报上的文章写错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太岳二分区政治部主任、原中国工艺品进出总公司总经理张天珩说:“我们基干营一连从出发到归来,从未与日军交火。战土们和民工悄悄就把经卷运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赵城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李溪林同志说:“抢运经卷靠的是智取,而不是武夺,那是一场没有枪声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赵城县县委组织部长张耀和县公安局长刘千同志合写的一份回忆材料说:“当时抢运经卷的布置,一切都是避免碉堡内的敌人发觉,避免发生战斗……,完成了转移抢运任务后,道觉村碉堡内的敌人丝毫不知。我们没放一枪一弹。”</p><p class="ql-block"> 薄一波同志是怎么讲的呢?</p><p class="ql-block"> 1982年4月,收到我送去的有关太岳区军民抢运《赵城金藏》的材料后,薄一波同志认真进行了审阅,然后让工作人员告诉我:“抢运经卷时,死人的事是没有的。但在煤窑中藏经卷时,我的一位秘书刘元璋同志光荣牺牲了。” </p><p class="ql-block"> 在煤窑中藏经卷,并有人牺牲,这是别人从没有谈过的史实,十分珍贵,我欣喜若狂,详细记录了薄一波同志的回忆经过:</p><p class="ql-block"> 1942年阴历三月十三日,太岳二分区基干营一连两个排的80多名战士,在赵城县大队和县公安队的密切配合下,神不知鬼不觉的把藏在广胜寺里的《赵城金藏》抢运出来,转移到太岳二地委和二专署驻地安泽县亢驿镇。后来,又由亢驿镇转移到太岳军区及太岳区党委所在地沁源县。沁源是太岳军区司令部驻地,日寇常来扫荡,炮火不断,战斗频繁。《赵城金藏》又被送到沁源北部的绵上区。那里地处深山,有许多废弃的煤窑,经卷藏在这里十分安全。但煤窑下部有积水,顶部有渗水,通风差,很潮湿。薄一波同志得知后,就让干部群众不时把经卷搬出来晾晒,并经常派人去检查。《赵城金藏》在窑里存放了大约4年,薄一波同志年年派人检查,并亲自听取汇报。一次,他派秘书刘元璋去煤窑,途遇日军扫荡,刘元璋不幸中弹牺牲。这是共产党人为保护《赵城金藏》付出的血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薄一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42年7月《新华日报》发表赵城军民抢运《赵城金藏》</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赵城金藏》产生于800年前的金代,是一部佛经,其内容囊括了汉朝以后、宋朝以前各朝各代佛学翻译家和高僧们的诸多佛典译著,不仅为佛学、历史学和版本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而且为印刷术和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样本。目前,全世界只有这么一部古老的“大藏经”祖本。可以这样说,《赵城金藏》象秦代兵马俑一样罕见,象万里长城一样吸引中外人士。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赵城金藏》由晋察冀边区政府派干部张文教运到北平,至今一直珍藏在国家图书馆善本库里。</p><p class="ql-block"> 薄一波同志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为保护这部稀世珍宝操了不少心,并牺牲了自己的一位秘书,这件事几十年来很少为外人所知。今天,我把薄老的这段经历写出来,也算是一个文化人献给他老人家的一束白花。</p><p class="ql-block"> (说明:此文为悼念薄一波逝世而作,全文发表于《中国文物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撰文:张崇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照片:张崇发、网 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制作:张崇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