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享共读】做温暖的陪伴者——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思与行

喵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18年11月,上海举办了以“坚守儿童立场 呵护幸福童年”为主题的成果报告会。我有幸代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作题为“守望童年-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改革30年回顾”的大会总结。回顾1988-2018年,上海学前教育“在问题中前行,在实践中思变,在探索中创新,在合力中筑峰”;展望2035,我们进一步倡导并践行“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形成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上海经验,不断扩大“幼有善育”的品牌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提出,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很多人用这句话来说明幸福童年对人一生的重要意义。为此,我常常在想:作为专业工作者,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相遇童年、守望童年,我们是否应该不断优化我们的陪伴行为,促进每一名幼儿全面且富有个性地成长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说到陪伴,我的耳边常常会响起上海市第一位学前教育特级教师赵赫老师在一次采访时说的话:“带班的每一天,我规定自己一定要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班级中的每一名幼儿有单独对话的时间。其实,和幼儿聊天的时间可长可短,内容也可以不着边际、海阔天空。关键,我希望我的陪伴能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她)的重视,我也是每天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更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赵老师的话让我确信: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教师充满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仅仅是投向幼儿的一瞥,也能让幼小的心灵感受到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到陪伴,我由衷喜欢上海市静安区南西幼儿园每年“毕业季”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大班教师不仅认真倾听幼儿的愿望,还把最后十天的课程交给幼儿,让幼儿自己讨论最后十天怎么过。一个班级的幼儿通过投票确定:倒数第十天,去幼儿园的海洋球馆玩个痛快;倒数第九天,玩一个上午的结构游戏;倒数第八天,一起拍毕业照;倒数第七天,去教师家做客;倒数第六天,最后看一场“山羊剧团”演出,再约几个印象深刻的节目,记住教师们的“闪亮时刻”;倒数第五天,和中班弟弟妹妹交接国旗;倒数第四天,约一场自助餐,把记忆中幼儿园的美味吃个遍;倒数第三天,邀请爸爸妈妈来参加盛大的毕业典礼;倒数第二天,将教室里的各种环境布置“拍卖”回家;最后一天,带上“留言册”为好朋友画一幅画,再记下好朋友的联系方式······十天不长,但对幼儿来说意义非凡,幼儿体验着自我计划、自我安排带来的效能感,他们快乐地享受着在幼儿园的最后十天,将童年印刻在心里。十天的时间不短,充分体现了园长和教师“将幼儿视为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积极参与者的教育理念”;尤其,当很多幼儿园执着于一场毕业典礼,将大量时间用于规范动作、反复排演、确保“零失误”时,南西幼儿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与制度赋权,教师在过程中充满信任的协调与保障,就显得尤为珍贵及温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说到陪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一位领导的比喻让我记忆深刻,</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他认为幼儿教育要像农民种庄稼一样。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农民全力以赴的是铺足底肥,浇足水,精耕细作,把土地整得松软舒适。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才能满足庄稼的需要。当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农民来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人。农民都知道,只有关爱是不行的,还要懂庄稼,才会有好的收成。关键在于,一个好农民一定知道种庄稼要讲究时间和规律;违背种植规律,至少一年不会获得大丰收,而且农民不会让最矮的庄稼枯萎······</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细细掂量这个比喻,它从本质上揭示了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努力站在最有利于幼儿生命成长的立场上,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并支持每一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体验自我价值,促进每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span></p> <p class="ql-block">  2012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师“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基本理念,其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等句子,清晰地描绘出幼儿教师尊重规律、尊重幼儿、陪伴幼儿快乐成长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要求依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仍旧发现很多成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逐渐“遗忘”了童年;很多成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按照成人的意愿与标准去学习,再加上成人与儿童在解决问题时本身存在不同思路,所以,我们一边喊着“儿童立场”,一边又不自觉地做出很多不合适的事···</p> <p class="ql-block">  为此,我以《用足没有门槛的资源》一文,表达“要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到户外去”的观念,这是贯彻教育部“确保每日两小时户外活动”的要求,也是充分尊重幼儿年龄特点的成人作为。我借案例“我是15号”,表达“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机会”至关重要。我用《站稳10分钟,看见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一文,说明教师做好定点观察的重要性。我写《观察评估,成就教师的专业成长》,旨在鼓励教师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和真实活动情境中的典型行为表现(情绪状态、语言、动作等),这是获得幼儿发展信息的关键,是更加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也是教师“面向每一个幼儿”的开始。我常常反思教师说的那些值得反思、习以为常的话;我反复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家教指导力,实现科学育儿理念的广泛传播;我想通过《科学做好入学准备》表达对“幼小衔接、有效衔接”的期盼;我还在以往考察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过程中,在疫情期间思考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这样的画面:春夏秋冬的每一个清晨,上海几十万家长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兴冲冲地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当家长目送孩子走进园区时,我相信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在教师的陪伴下度过快乐且有意义的一天。此时,我最喜欢这样一种说法:教师要做幼儿温暖的陪伴者。</p><p class="ql-block"> 温暖,比热更舒适;不仅能达“爱”,更能体现人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温暖,很多时候是指人的心情,是一种快乐的表现,会给人自信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做幼儿温暖的陪伴者,既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儿童,相信儿童,尊重儿童,并运用适宜的方式支持他们成长;又需要我们带着敬畏之心,观察儿童的行为,不断思考、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教育行为,让相伴中的支持与给予更有温度,更具针对性。</p><p class="ql-block">——《做温暖的陪伴者》P2~P4</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 田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朗读| 刘盈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沂南县第三实验幼儿园</p>

幼儿

教师

陪伴

庄稼

幼儿园

倒数

学前教育

童年

儿童

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