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相声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它给生活带来了欢乐和笑声。然而,近年来好像出了什么问题,相声“病”了,无精打采的、勉强挣扎着在舞台上露面。显的是那样苍白无力,让人担心该不会休克在舞台上吧!</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相声演员,俗称“说相声的”从小在这个圈子里混迹,时至今日年过半百,谈不上什么辉煌,却有着多多的不惑,反思相声令自己口干舌燥,肝火攻心,于是我也“病”了。“病”了就要寻医,可遗憾的是这类诊所虽有,看“相声病”的名医极少。常言到“久病成医”,何不自己给自己号一把脉。开方抓药恐能力欠缺,但求能知道一些自己的“病”根,那怕别人赠“蒙古”大夫的谑号也认了。</p><p class="ql-block"> 从相声的“脉象”来看,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严重脱离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人们的观念也必然要变,科技进步和内外交流不断引入大量新的信息,这个时候事业的兴旺发达和没落衰败以及人们的飞黄腾达和失意溃退即动力和阻力、进步与落后、现代与传统等等,便自然而然地要成为相声关注的对象。如果相声的内容里没有这五彩缤纷的现代社会生活,如果相声的内容里没有现代人的社会心态,那不久的将来相声就可能成为博物馆里的展览品。</p><p class="ql-block"> 相声艺术的主要功能是讽刺,即讽刺是相声艺术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是由社会历史的原因和艺术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相声艺术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在旧时代,包括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那是极其黑暗的。唯我独尊,专横拔扈的封建暴君、骄奢淫逸的达官贵人;官官相护,鱼肉乡里的贪官污吏,阴险狡诈、为非作歹的势利小人,以及桎梏人民思想,宰割人们灵魂的旧思想、旧道德、旧的意识形态都为相声讽刺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也造就了传统相声的精华。</p><p class="ql-block"> 当然,相声并不排除歌颂,光明与腐朽的搏斗,进步与落后的矛盾总是相伴而存在,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值得歌颂的内容与讽刺的对象便在对比中显现,于是,新时代的英模,普通劳动者的高贵品质,新的生活,新的景象必然会促进相声艺术的歌颂功能的开发。</p><p class="ql-block"> 相声是喜剧性艺术,它的结构特征是必须不断地组织“包袱”,才能产生“笑”的审美效果,不逗笑的相声不是相声,是对口词。</p><p class="ql-block"> 幽默与讽刺的结合最能展现相声艺术的传统,可是近年来相声缺少和失去了讽刺的锋芒,不再关注老百姓关注的事物,远离了社会生活的主脉,迫使幽默的特长降格为滑稽,于是观众对相声的期望大大贬值,有时也笑,笑的极其勉强,笑的不开心,笑的反胃。</p><p class="ql-block"> 幽默与歌颂的结合是相声艺术的难题,务必选准歌颂对象的结构角度和性格色彩,否则在组织“包袱”过程中极易进入两难境地要么歪曲了对象,要么不可乐。现在看到的歌颂型相声其“包袱”笑料,常常没有“肉中噱”多是“外插花”有的便成了说叫,效果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相声是笑的艺术,“包袱”是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包袱”是相声术语,是一种比喻,意思是采取种种艺术手法把可笑的东西包起来,等待时机成熟,突然把它抖开,让那些可笑的东西一下子呈现在观众面前。相声可以可以不要情节,但决不可以没有“包袱”。相声演员靠“包袱”把所要表达的一切传达给观众,观众是通过“包袱”来欣赏相声,“包袱”是沟通演员和观众共同完成艺术创造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包袱”的基础是生活里的矛盾和对立,组织“包袱” 就常利用矛盾的不协调加以夸张,揭露本质,引起喜剧效果。遗憾的是近年来的相声脱离生活,对应该讽刺的对象进行麻目不仁,对应该歌颂的对象不屑一顾,迫使“包袱”的组织无法从生活的矛盾和对立中产生,于是纯娱乐性的“包袱”被人为地制造出来,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娱乐性的段子。其实,所谓“娱乐性的段子”无非是对超人的智慧或卓越的技巧的展现,这些相声更具有演员个性化的特点,要求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巧的结构,演员要有多种绝活,否则相声就什么都不是了。 综上所述,如果相声不去发扬讽刺的传统,如果相声不去歌颂新的生活,那相声就没有了活力,就象营养不良的人弱不禁风,随时都会倒下去。如果演员再没有绝活,连娱乐性的段子“表演出来都让观众感觉乏味无聊,那时候相声离寿终正寝的日子不远了。</p><p class="ql-block"> 相声“病”了,“病”得还不轻,致使相声患“病”的原因很多,我在这里斗胆说出纯属个人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一、相声创作人员极其匮乏。专业的相声创作人员原来就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创作相声无法发家致富,人员流失,余下的和有创作能力的演员加在一起也没有多少了。这样就形成作品极少,全国各地的相声演员常说的段子几乎相仿,更有甚者,一段“反正话”到现在还是演出的看家活,可见相声有些悲哀了。</p><p class="ql-block"> 二、相声创作人员素质不高。现在的相声段子大部分是由演员本人创作的,相声演员又几乎全是从小投师学艺的,有的也就是小学文化程度,后来说相声多了,跟师傅学了一些“包袱”的组织方法,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常常套用传统相声的格局,很少有独创性,更谈不上品味了。</p><p class="ql-block"> 三、相声无法去适应电视媒体的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电视栏目和电视晚会深受观众欢迎,这本来对相声是一种机遇,可实践起来却有了问题,那就是相声的现状无法适应电视媒体对它的要求。电视媒体出于自身的原因,常常要求相声短小精焊,要求相声内容为其栏目或晚会服务,要求尽量多歌颂少讽刺,要求相声火爆热烈,如此等等,相声只好在无能为力的状况下被迫逐渐退出电视,这样一来又给相声带来了负面影响,观众被引导着认为相声不行了,反过来对相声要求更高了,于是吓退了很多相声创作者和演员。</p><p class="ql-block"> 四、相声作者和演员整体浮燥,缺少事业心。一段好的相声对一代人都有影响,它的创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既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要有大局观,又要有深厚的生活底蕴,要反反复复的修改,要潜心的做学问,要有精品意识。然而现状却相反愿意这样做的演员和作者太少,急功近利的相声没了规矩,“包袱”走向庸俗内容缺少内涵,好象只要有经济收入管它相声是什么模样。有能力的人改行了,不写相声写电视剧,演员路子更宽,可以当主持人,可以去演戏,当然也有从政的,也有下海的。所有这些并没有什么错,只是可惜了,这是相声衰败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五、相声理论和评论的质和量软弱无力,没有权威。把相声当学问来研究的学者本来就少,而且偏老,这无疑是对相声事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很少见到相声理论专著,十几年前还有一些,现在几乎没有,报刊杂志也罕见针对相声的评论文章,可见专家们们对相声也快不屑一顾了。他们放弃了责任,好像说,相声啊,唉,没救了。</p><p class="ql-block"> 六、相声演员功力不足,这样说未免委屈了他们,因为大部分相声演员都是从小拜师学艺的加上多年的舞台实践磨炼,还能功力不足?然面,徒弟能超过师傅的太少太少。他们没有创造性,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的的特长,没有绝活,没有特殊的韵味。有的只是师傅口传心授的东西,而且没有学到家。没有学到真缔。千万别小看了相声前辈总结出来的“说”“学”“逗”“唱”。候宝林先生、刘宝瑞先生、马三立先生的声腔各具千秋,一张嘴说话就让人爱听,那种味道,那种腔调,那种节奏,内含着一种力量,一种幽默磁力。他们的表演非常准确到位,不温不爆,没有一点卖弄做作,硬是把个地摊艺术提升到了高雅的位置。现在的相声演员该是反省自己的时候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前辈的境界呢!</p><p class="ql-block"> 相声“病”了,相声“病”因也说了这么多,那相声还能好嘛?还能充满活力嘛?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必须吃药,既然“病”的不轻,开处方下药怕要狠点,不然会把“病”耽误了。</p><p class="ql-block"> 一、相声要从小抓起。相声是语言艺术,相声是杂文,相声里充满了智慧和哲理。相声的根深植在老百姓的心中,这就要求相声作者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要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厚实的积淀,要对现代文化有敏感的渴求等等,这一切不是短期所能具备的,必须从小萌动,更何况相声的幽默与性格的豁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从小培养才能养成一种习惯性的幽默思维,为相声创作打下必要的基础。相声演员除了幽默性格的要求以外,除了一定的文化修养以外,还有许多基本功,还有许多技巧,要学什么像什么,模仿力要强这种悟性除了先天的基因影响,只有从小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否则只能是个半吊子。</p><p class="ql-block"> 二、相声要突破。相声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规律,但决不能束缚自己,对其它艺术的借鉴是必不可少的,要把路走宽,要百花齐放。深受观众喜爱的小品,电视中的聊天和竞猜,现代气息的歌舞,精彩的杂技校杂耍都可以成为相声的养料。如果相声既有语言艺术的基本特质,又有五花八门的变幻,那相声肯定会好看多了。</p><p class="ql-block"> 三、相声艺术的讽刺传统不能丢,尽管歌颂性相声和娱乐性相声决不可少,但是纵观历史,相声艺术因讽刺而“活”着,这里有一个文艺立法的问题。讽刺有所指向,一种丑恶的现象,一种卑劣的人格都可能成为相声讽刺的对象,为了避免对号入座,为了不使讽刺遭到扼杀,文艺有法便好解决。四、相声队伍要团结,要坚守阵地。很多地方解散了曲艺团,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如果缩小的队伍再不团结,不去研究相声艺术的发展而彼此之间相互拆台,那就十分可悲了。相声的不景气,或者说在其人气不旺的时候,需要一批有志之士坚持下去,多读书,多思考一些,勇敢的面对相声现状,大胆地去实践,千万不要放弃,不要在功利的诱惑下当逃兵。相声“病”了,我这个“说相声的”也“病”了。号脉之后虽然还没有治“病”,自己却痛快了一场。我祝福相声艺术在新世纪里青春焕发,我相信相声艺术一定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