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夕相处近两年,友谊延绵四六載

邢老师

<p class="ql-block">  1976年距今已46年,我也从一个十几岁的青年迈入老年。</p><p class="ql-block">60岁以后人的记忆力开始逐渐衰退,但年轻时候在榆次建设兵团的经历却一直记忆犹新,下面三个部分最难以忘却。</p><p class="ql-block">一、宣传队的打拼</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榆次市建设兵团,共分五个连队,一个直属排。直属排由宣传队、篮球队、和几个职能部门——办公室、政工组、施工组、文印室、木工组、缝纫组、后勤组等组成。我有幸成为宣传队的一员,担任直属排排长、宣传队队长。</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宣传队大约有20名队员,主要来自榆次市的几所中学——榆次一中的李海霞、杜美玲、王丽英、王玉生、李长源等;榆次二中的张金贵、郑勇、林淑慧、李惠琴、邢翠玲等;铁路子弟中学的侯蕊萍、赵薇;晋华子弟中学的彭宝英;经纬厂子弟中学的张秀琴、袁桂玲;社会青年田雅琴;还有来自乡村的晋剧爱好者梁改琴、郭明远等。</p><p class="ql-block">兵团宣传队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1976年正月十五在榆次市城区的巡游活动,以打造声势,宣传榆次市建设兵团这一新生事物。活动的总指挥是时任榆次市委常委庞廷清,总策划是时任榆次市文化局局长马克俭,具体编排就是我们这些年轻人了。</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兵团巡游分为几个板块,造型为“海上巨轮” 的大型宣传彩车是第一板块,它在那年的巡游活动中最为醒目:远远望去气势磅礴,四辆大卡车搭建的流动舞台上配有不断变化的造型。每到闹市区,宣传队员就会在流动舞台上唱歌跳舞,热情表演。当时最成功的演唱歌曲是王丽英和侯蕊萍的女生二重唱《歌声飞出心窝窝》,两个小姑娘用稚嫩的声音把民族、通俗和美声完美的揉合在了一起。低音区是通俗唱法,中音区是民族唱法,高音区是美声唱法,要不然唱不上去啊!因为那时我们最好的音响也只能是原调伴奏。</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演奏员在几天之内不可能奏出那么复杂、优美的乐曲。因为根本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音响。彩车后面是竹竿舞队和仪仗队。竹竿舞是另一个亮点,是马老的一个创意。估计他是从某个电影片段中得到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这个节目曲调简单,动作整齐划一,几十根竹竿同时碰击在一起,和着一定的节奏和音乐,发出统一的响声。男女青年身轻如燕穿梭在时起时落的竹竿间。这个节目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令人耳目一新。时至今日那曲调还记忆犹新, (mi so so mi so so mi so so mi ri do mi ri la ri ri la ri ri so ri mi mi ri do do do)后来,我们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旅游时,只要有竹竿舞表演我都会积极参与,可能是触景生情,勾起我对当年兵团生活的美好回忆吧!四十多年前我们已经把黎族、壮族和苗族的地头舞搬到了元宵节的巡游中,很接地气。</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帮年轻人真神奇,在短短的十几天内能排出十几个形式多样、博得阵阵掌声的节目实属不易。第一,大家都不是专业人士,水平有限;第二,在文化生活相当匮乏的年代,仅凭着一群十七八岁娃娃的记忆,用口口相传、最原始的方法集思广益,排练出了1976年榆次市元宵节巡游中数一数二的节目。难道还不应该给我们自己点个赞吗?!</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乐队有扬琴、二胡、笛子、大鼓、小提琴等。乐队的作用一是给歌者定调,让舞者统一动作。二是有了这些乐器,一个有模有样的业余文艺团体就诞生了。虽然这次活动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它在我脑海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一忆”。</p><p class="ql-block"> 在之后的几十年间,每当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每当接受新挑战的时候,我都能从容含笑面对,往往都能获得成功,这都和兵团插队的经历有关。因为有什么能比得上在兵团插队时遇到的困难大?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是一群初出茅庐、无所畏惧的插队知识青年团体,不惧艰辛,不怕流汗,敢打敢拼创造出来的传奇。是在兵团插队期间练就了我们的无私、无畏!这是可贵的精神财富、无价之宝。 </p><p class="ql-block"> 二、“涧河”流域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下面从“衣”“食”“住”“薪”四个方面回忆兵团岁月。前面谈的大部分是宣传队的点点滴滴。作为全团的俊男靓女,我们的服装起着引领潮流的作用,我们也有许多‘粉丝’。既然是“兵团”,那成员就都是“首长”和“战士”,绿色就是我们服装的首选颜色。虽然兵团没有团服,宣传队没有队服;尽管颜色深浅不一,款式各异,有的人穿四个兜,有的人穿两个兜,但乍一看全穿着绿色军服。</p><p class="ql-block">兵团成立的第一天,上至庞廷清团长,马克俭主任,下至城市或乡村来的战士,基本上都穿绿色“军装”。如果谁家有当兵的亲戚,能搞到一件真军装,那是无比自豪的事,怎么都得在团部好好显摆一番。</p><p class="ql-block">我们宣传队的演出服也以绿、蓝色为主。这些衣服基本上都是裁缝们加工而成的。女生的歌舞表演服多是借用原市文化馆的演出服。红绸子上衣配蓝绸裤子,加一件黄色小围兜,一群可爱的村姑娘和赵本山《红高粱模特》队员有的一比。</p><p class="ql-block">每次演出的压轴节目都是大型歌舞《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从歌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表达各族人民热爱祖国领袖的一首歌曲:幸福的伽倻琴在海兰江边激荡;杜美玲,林淑慧,李海霞,王丽英四个朝鲜族姑娘翩翩起舞:热烈的达甫鼓在天山南北敲响;张金贵、郑勇、李长源、王玉生四个库尔班大叔上场了。这个节目场面宏大,涵盖面宽,类似于后来非常流行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p><p class="ql-block">在没有演出经费的前提下,要满足多个少数民族服饰的基本要求是很难的。然而马老每次都能倾其所能七拼八凑,把每个民族的特点彰显出来。皱纹纸,五颜六色彩旗常被我们用来改成各种服饰。 </p><p class="ql-block">70年代后期的中国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山西属于丘陵,半丘陵地带,主食是玉米高粱和谷子,白面是按人头分配,油、肉、豆腐等都是凭票购买。我们的一日三餐基本不变,不是大厨不想变而是没能力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早晨小米稀饭,窝窝头加咸菜,中午水煮白菜,面条或馍馍;晚上玉米面糊糊玉米面锅贴,炒酸菜。小米粥,窝窝头加咸菜是我们不变的主食,但是从没听到一个人说没吃饱、咽不下。</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伙食不但没有质而且还限量,是份儿饭。女生还好,男生多数不够吃,如篮球队的王永平,张荣德等属于长期缺粮户。因此,吃饭时女生总要先从自己的碗、盆里分一些给男生,然后自己再吃,窝窝分,馍馍也分,虽然我们穷,但真不自私。所以团部这群年轻人相处得很好,感情也很深,最后有几对结成了夫妻。毕竟我们朝夕相处,是同事也是战友,亲如一家。</p><p class="ql-block"> 刚到沛霖公社西左付村时,我们住在老乡的库房或年久失修的杂物房里。所谓的炕是由几块土坯垒起来的,上面盖了些麦秆,把自己的行李往上一铺就是我们的“床”了。四、五个女孩挤在不足五米宽的炕上,翻身都很困难。早晨每天派一个代表到老乡家里打满满一盆洗脸水,回来之后每个人分一小份。我们洗脸既快又省,只是拿湿毛巾擦擦脸而已。大冬天,零下十几度,没有热水,怎么洗?!反正出门都戴口罩,围围巾。春节一过我们基本上都从河边打水洗脸洗衣服,还真有点《小二黑结婚》里小芹洗衣裳的范儿…...</p><p class="ql-block">在兵团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们除了排练节目,每天还要抽出半天时间参加劳动。365天除了春节放10天假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假期。快到演出时更是不分昼夜。集体节目,特别是群舞,没有几十甚至上百次不可能整齐、漂亮,而达不到马老理想的效果是绝不能收工的。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优秀节目看多了,对我们的节目总是要求甚严,常常练得腰酸腿疼。到各公社演出坐的是大卡车,从装卸道具,整理演出服,拉启大幕,演出结束后的系列善后工作全部由这些队员完成。任务到人,环环相扣,不能有丝毫懈怠。大幕开启不留一分钟的“空白”。</p><p class="ql-block">每当回想起这些,我的自豪感、骄傲之心油然而生。那工作效率是当今正式文艺团体也很难超越的。这样辛苦一年我是全团满勤,薪酬只有120元。这比不上今天一个清洁工的日工资。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算不算“无私奉献”?!每天唱跳十几个小时,渴了,喝杯白开水,饿了,缓口气接着练,没有抱怨,没有责备!</p><p class="ql-block">从1976年2月到1977年5月宣传队共上演了几十场大型的文艺晚会,我们的足迹走遍了榆次的各大乡镇,演出中总能赢得热烈掌声,同时我们的节目也极大地鼓舞了兵团战士的劳动热情。那时的节目很接地气,绝对原创,因为那不是信息泛滥、知识爆棚的时代,节目内容多源自各连队的通讯员,我们说的、唱的、演的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我们纯属下里巴人,我们的节目战士们喜闻乐见,正能量满满的!节目形式丰富多彩——有合唱、独唱、舞蹈、表演唱、鼓书、诗朗诵等。所谓鼓书,采用的是山西上党潞安鼓书的曲调,用连队战士的事迹填词,把当时仅有的四个大鼓架起来就显得蛮像那么回事了。</p><p class="ql-block">知青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的理想、抱负更多的依赖精神支柱,榆次市建设兵团恰恰是我们那些青年的精神家园。仔细回味我们不难发现:这就是兵团精神!只有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只有当一群有理想有报负的青年汇聚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迸发无穷的干劲和无限的想象力!</p><p class="ql-block">今天作为40多年前的一名青年评价“上山下乡”政策的褒贬价值不大。在人生一个大轮回的60年中,两年只占其中的三十分之一,就我个人而言,在兵团近两年的时间里,我获得了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概括起来收获有三:第一是乐观向上的态度;第二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三是坚忍不拔的毅力。</p><p class="ql-block">1977年底,国家的高考改革政策给了我们每个青年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凭着不甘落后的决心,通过几十天的苦读,我终于考上了晋中学院。在今天看来,我们学校和重点大学相比确实很普通、太一般了,但对于一个丢开课本三年,做梦也不敢想还能踏入大学校门的人来说可谓来之不易!所以我把上大学当作新的契机。上学时全神贯注听好每一节课,不放过任何一点一滴学习机会。结婚第六天就去天津大学参加了出国高校教师培训;生女儿前一个月还在西安外院研究生班学习……</p><p class="ql-block">工作之后我40年如一日,都能兢兢业业,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扎实的专业基础,创造非凡的业绩。时至今日,我教过的学生总数已无法用数字统计。我儿子曾开玩笑地说:“我妈可以获诺贝尔英语教学‘质’‘量’奖”。这是孩子对我工作态度和效果的褒奖,也说明他母亲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从这个层面讲是在兵团插队的岁月历练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我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大学教师;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鼓舞下我大胆南下广东,在粤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p><p class="ql-block">今天儿、女都大了,打拼得相当不错。当他们在工作、学习中遇到坎坷时,我总会给他们讲我们兵团的故事。孩子们总能从这些故事中摄取苦涩的精神食粮。看来当年的兵团精神不仅激励了我们,同时也影响了下一代……从这个层面上讲,当年我们的苦至少没有白吃,有一定的价值。</p><p class="ql-block">三、与老公的结识</p><p class="ql-block">如果用倒叙的手法看我写的回忆录,写在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在兵团插队期间我认识了我的先生刘保明。我们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浪漫的恋爱史,也没有豪华的婚礼。40多年了,工作中我们相互支持,学习上相互帮助,生活中相互体贴。一路走来心心相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濡以沫。我们是互补型夫妻,遇到困难就齐心协力,处理问题先替配偶着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爱情、友情、亲情在不断加深、加浓!从下面的轶事中可窥一斑。</p><p class="ql-block">前几年我先生的右手指患上了腱鞘炎,经过N次治疗效果都不理想。搞文字工作的人手指长期肿胀是最无奈的事情。从用热水浸泡中我们悟出了热敷有助治疗的道理。因此几年来不管是走步还是逛街,他的腱鞘炎手指总是被我握在手心,发现有效果之后,我们每天坚持步行两个小时,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暖手的机会。奇迹终于发生了,今年腱鞘炎消失了。不知道是我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上帝,还是我的手心温度赶走了病魔,神了!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邢翠玲,广东东莞某中学教师。 40多年前曾在榆次建设兵团插队。应原建设兵团之邀撰写了《朝夕相处近两年,友谊延绵四六載》一文,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中国20世纪70年代知青的生活现状。这对我们来说是苦涩的回忆,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至少可以了解一下前辈们的青年生活,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p><p class="ql-block">(起草邢翠玲 修改刘保明)</p><p class="ql-block">tel: 15817669538</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配图延伸阅读</span></p> <p class="ql-block">歌舞《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演员合照</p> <p class="ql-block">1976年正月十五巡演时的竹竿舞</p> <p class="ql-block">迎面走来的是榆次农田建设兵团</p> <p class="ql-block">1976年正月十五巡演时的花鼓队</p> <p class="ql-block">巡游前 整装待发</p> <p class="ql-block">原稿重现 庞团长讲话稿 执笔 王学锋 《战报》主编 刘保明 排版 插图 刻字 郭晋芳 油印 孙笑艳</p><p class="ql-block">下面是马主任手迹,是宣传队员花名。至少每个队员都是斟酌、考虑之后从各连队选拔出来的。备注是“第一批”,事实证明这二十余人确实都有文艺特长。按照当时的上山下乡政策,大家也会由于这些特长,顺利地进入工厂、企业或其它部门工作。</p> <p class="ql-block">76年秋,参加榆次市乡镇合唱比赛,指挥张金贵。</p> <p class="ql-block">演出后在舞台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拍摄的“涧河”工地一角。战友们早出晚归 披星戴月。为了鼓舞他们的劳动干劲,宣传队不定期的到各连队演出。</p> <p class="ql-block">下连队演出镜头一 英姿飒爽女民兵</p> <p class="ql-block">下连队演出镜头二 诗朗诵</p> <p class="ql-block">下连队演出镜头三,田雅琴在独唱。</p> <p class="ql-block">王丽英和赵薇表演《对口词》</p> <p class="ql-block">连队之间的竞赛也是当时经常使用的促生产的好方法,为了夺得一面锦旗,干得灰头土脸,汗流浃背。</p> <p class="ql-block">庞团长 原副政委等领导和一连部分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庞团长和部分一连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农建兵团三连合影</p> <p class="ql-block">团部和四连部分战友到某地参观学习合影</p> <p class="ql-block">四连部分战友参观合影</p> <p class="ql-block">兵团部分积极分子参观大寨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全体兵团宣传队员和时任副政委原宝香、团委书记赵建华合影。这也是两位领导留给我们最后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共青团榆次农建兵团委员会全体合影</p><p class="ql-block">(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p><p class="ql-block">第一排苏变蝉 毋小俐</p><p class="ql-block">第二排 李海霞 杜美玲 邢翠玲</p><p class="ql-block">第三排 郝维英 郝玉华 赵建华 王学锋</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7年初春,原3202宣传队的乐队成员和兵团宣传队员合并之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兵团领导、部分工作人员和演员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团部领导和宣传队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团部青年合影</p> <p class="ql-block">外出活动 和团委书记赵建华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海霞 马主任 杜美玲 张荣德 王学锋合影</p> <p class="ql-block">马主任在河边“指点江山”</p> <p class="ql-block">看看兵团的小青年 颜值担当 风华正茂</p> <p class="ql-block">当时摄影条件不好,像素很低,但生活乐趣很高,王丽莎 杜美玲 李海霞走着站着合不拢嘴</p> <p class="ql-block">瞧这四兄弟!王学锋 甘德英 张荣德 刘保明 他们有的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有的当了大厨,有的参军 有的上大学。</p> <p class="ql-block">庞廷清 时任榆次市委常委 建设兵团团长。 当时他年轻有为 敢想敢干 雷厉风行 身材魁梧 浓眉大眼 讲话几乎不看稿件,思维敏捷 简明扼要 声音洪亮,气宇轩昂 具有领袖风范。</p> <p class="ql-block">马克俭 原榆次文化局长 时任建设兵团副政委兼办公室主任,自称“老马大爷”。</p> <p class="ql-block">马副政委的儿子是某空军学院的教授,偶尔看到此美篇之后非常感慨,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马副政委在兵团期间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从庞团长、马主任(副政委)身上我们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的进步离不开他们的引领和指导。</p><p class="ql-block">下面附上团长对我们充满爱意的信件。</p><p class="ql-block">亲爱的朋友们、战友们大家好!兵团的峥嵘岁月使人终生难忘,当年青春年少的兵团战士、生龙活虎的精神面貌、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操,至今历历在目,每当想起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使人往往回味无穷,身感无尚的快乐与荣光。由于不同的人生,虽然见面少,但每个人的音容笑貌永远记在心中,待到疫情过后,我们再欢聚一堂,畅谈过去的友情人生的辉煌、今后的远景。</p><p class="ql-block">祝各位战友幸福安康。 </p><p class="ql-block"> 战友庞廷清 </p><p class="ql-block">2022.10.26</p> <p class="ql-block">团长多年来一直牵挂着他的两个团,这不,大到铁路建设、修桥建坝,小到战友养老、看病,战友团聚,他未雨绸缪,事无巨细,是我们交口称赞的好团长,兵团战友的贴心人。</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团部聚会还是连队合影,到处留下庞团长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上图 二连三十年喜相逢</p><p class="ql-block">下图 团领导和部分团部成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团部领导和原四连的部分领导和战士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左图 四连副指导员毋小俐 李海鱼 田雅琴合影</p><p class="ql-block">右上 马副政委和他女儿合影</p><p class="ql-block">右下 团委书记赵建华 马副政委、玉环 郝宝禄 田雅琴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学锋 时任三连连长,兵团团委副书记,曾在晋中市直单位任职。</p> <p class="ql-block">王永平 时任二连副指导员,…篮球队员,曾在榆次区委、区人大任职。</p> <p class="ql-block">张荣德——时任一连副连长,篮球队长 曾在榆次区公安局任职。</p> <p class="ql-block">杜美玲 时任三连副指导员 宣传队员 曾在晋中市农业银行任职。</p> <p class="ql-block">这是兵团解散前,团部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出家门、校门来到了这个温暖、充满活力的大家庭。在这里洒下了辛劳的汗水,谱写着壮丽的青春之歌。到底什么是青春?请听赵薇的朗诵,或许你能找到答案。</p> <p class="ql-block">78年春节 原团部部分青年合影</p> <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了,他们年年团聚,推杯换盏,互吐心声。</p> <p class="ql-block">结伴而行 收获友谊 定格青春 找找哪位是蓝球队的王晓伟?哪个是宣传队的笛子演奏员闫建国?</p> <p class="ql-block">丽英 赵薇 雅琴 美玲 海霞 丽莎等姐妹花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凤梅 笑艳的美照</p> <p class="ql-block">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盛行的大波浪成就了兵团的美女 彭宝英 候蕊萍。</p> <p class="ql-block">孙笑艳 王丽莎 郭凤梅 三朵姐妹花</p> <p class="ql-block">大家都说兵团美女如云,其实靓仔也比比皆是。金贵 玉生 志强哪个不帅?</p> <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四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巨变,不少战友都成了单位的顶梁柱、中间力量。</p> <p class="ql-block">时间变了,聚会地点变了,黑白照已成为过去时。大家的友谊长长久久,缠缠绵绵,兵团第二代也来聚会了。</p> <p class="ql-block">战友的团聚演变成了四、五家的联欢,兵团的“女婿”“媳妇”也领着他们的第二代常回“家”看看。</p> <p class="ql-block">年年定时团聚,已经成了有些战友的固定模式。</p> <p class="ql-block">聚会后不忘合影</p> <p class="ql-block">团部几个年轻小伙子和马主任再照一张</p> <p class="ql-block">战友们和马主任合影</p> <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几位战友和老领导庞团长 马主任聚会。</p> <p class="ql-block">兵团宣传队俊男靓女结伴而行,大成门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上图 杨瑞琪 赵志强田雅琴和庞团长合影</p><p class="ql-block">下图 王学锋 庞团长 甘德英合影</p> <p class="ql-block">兵团部分宣传队员和团部领导在小白杨餐厅聚餐、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某年春节,兵团部分战士和团部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团部部分成员在好来屋聚餐、合影。</p> <p class="ql-block">赵薇就是兵团宣传队员中一颗闪亮的星。她声音甜美,朗诵时起承转合、抑扬顿挫时而凌空悠扬,时而激情澎湃。曾任 榆次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 山西长城广播~记者 编辑 主持人(省台,全国首批 “脱稿直播”的主持人)中国教育电视台~主持人~制片人。她的朗诵与众不同,一听就是专业人士。</p> <p class="ql-block">李长源: 兵团宣传队员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榆次五中副校长,山西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晋中快速作文研究会秘书长。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中学语文金钥匙二等奖。连续多年荣获省、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党员,模范班主任,先进工作者,优秀教研工作者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业余时间长源学习编程,小制作很多;也喜欢舞文弄墨,至今已出版了两本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袁桂玲 兵团宣传队独唱演员,曾演唱《绣金匾》《满怀深情往北京》《一铺滩滩杨柳树》等民歌。她的群名“衣织独秀”,据说她织的毛衣非常漂亮,可以举办服饰展。</p> <p class="ql-block">我们工作岗位不同,但都是文艺爱好者。唱歌、弹琴、跳舞、朗诵伴随着大家走过青年,度过中年,迈向老年。听听袁桂玲、田雅琴、候蕊萍的演唱,再听听李爱珍的钢琴独奏,绝对是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林淑慧 兵团宣传队员 能歌善舞</p> <p class="ql-block">郭晋芳 时任团部文印员 善交朋友 助人为乐 本群群主 身在南京 心系榆次 大小活动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在南京也组建了近百人的退休老人群 为大家排忧解难 是个热心肠</p> <p class="ql-block">孙笑艳 时任兵团打字员,人如其名 典雅俏丽</p> <p class="ql-block">郭凤梅 时任兵团施工组成员 参演过宣传队的个别节目 人才身材俱佳 曾是榆次晋华职工医院高级中医师,大家寻医问药的好帮手。她人缘很好,美篇传开以后,读者反馈最多的是凤梅,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都以认出她而兴奋,可见她从小就是很多同学心中的偶像。当然,这和她的职业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一种声音呼之欲出:“我们认识郭凤梅”。</p> <p class="ql-block">兵团棒小伙杨瑞琪</p> <p class="ql-block">李爱珍,不仅弹钢琴弹得好,玩手机软件的能力也不比年轻人差。</p> <p class="ql-block">甘德英 ——三儿 时任团部厨师 广交朋友,上至团长 连队战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有他在的地方几乎没什么矛盾 他走到哪里 哪里就笑声一片</p> <p class="ql-block">在团部家庭活动中,有六个人如影随形。如果说徐健 素林 素萍 玉枝 建萍是兵团“好媳妇”,郭晋芳的老公海萍就是兵团“好女婿”。</p> <p class="ql-block">聚餐之后团部成员合影——这也是郑勇留下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p> <p class="ql-block">厅前美 树下美 游泳咱也比比美 海霞和丽英</p> <p class="ql-block">林淑慧和梁改琴合影 改琴时任晋剧独唱演员</p> <p class="ql-block">不放过任何一个假期 处处留下倩影</p> <p class="ql-block">部分战友参加榆次知青部落活动后合影</p> <p class="ql-block">头发开始花白,皱纹爬上了额头,笑容依旧灿烂,吃馒头,喝烧酒,山西人就爱这一口。</p> <p class="ql-block">美女的图片,百看不厌;赵薇的朗诵;余音绕梁~</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有的人常年在外地帮助儿女照顾小孩,但只要回榆次,再忙也要碰个头,见个面,吃一餐,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请欣赏王丽英和她老朋友的钢琴伴奏舞蹈,这哪像一群60+的人?!</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生活轻松自如了许多,所以年轻时候学的基本技能就有施展的机会了。请欣赏杜美玲和朋友表演的节目《祝福祖国》,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发挥余热,增加和邻居朋友沟通的机会,一举多得。</p> <p class="ql-block">看看晋芳的舞蹈有模有样,用笑艳的话说:“晋芳搞活动总在C位”。可见,晋芳在她的朋友圈处于核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团部部分成员聚餐合影</p> <p class="ql-block">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聚会哪能少了美照?</p> <p class="ql-block">聚会哪能少了雅琴?原来她演出去了。</p> <p class="ql-block">田雅琴 兵团宣传队员 擅长演唱戏曲、民歌。如今仍然活跃在榆次群众艺术舞台 参演过13部电视剧拍摄,参与省、市五个业余文艺团体的管理工作。她拥有自己的演出团体,爱好吹拉弾唱。她一生钟爱艺术,艺术成就了她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田雅琴的部分剧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多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活动,媳妇、女婿、孙子、外孙 能来的都来了,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部分团部战友和他们的朋友48年后再次到高壁(团部当年所在地)一日游。当年的俊男靓女都已两鬓染霜,岁月都印刻在了脸上;友谊均深埋在了心底。</p> <p class="ql-block">发林 瑞琪 三三 美玲 海霞 晋芳 保明 学锋 </p> <p class="ql-block">长江后浪推前浪 兵团三代在成长。“孙”字辈中 已经有不少小星星,我们随手摘一颗,大家评评亮不亮?李爱珍的孙女才六年级,已经考过钢琴十级了。</p> <p class="ql-block">刘保明 时任《兵团战报》主编 东莞特殊人才,曾任大学副教授,退休前是东莞及常平地区教育科研员,广东高评委成员。读研期间是武大在《中国语文》发文第一人,访美学者。一生专业论文颇丰。</p> <p class="ql-block">邢翠玲 曾任大学讲师 中学高级教师 广东省高考口语教官 撰写过六本专业书籍 ,在省级刊物发表过多篇论文。</p> <p class="ql-block">身距你们很远 心离你们很近 为了表达思念之情,我和美玲献上京剧和晋剧选段。</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友谊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已经从兵团第一代延绵到第二代,他们都已长大成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尽心尽力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美篇有限,思念无限。最后,送上我女儿的原创歌曲,欢迎大家来东莞做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