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习俗的由来

🎖十分美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人类最早没有婚姻,时间跨度至少150万年。</b>婚姻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的人类是170万年前的<b>元谋人</b>,从元谋人至20万年前,<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人婚姻不具有现代意义的婚姻内涵</span>,只能称之为<b>婚姻形态</b>,是一种两性之间的<b>自然结合</b>的家族内婚制——<b>群婚</b>。</p><p class="ql-block">群婚又称杂婚,其主要特征:<b>在血缘家族内部群居群交,后代知母不知父</b>。群婚经历了150万年的漫长岁月,在旧时代中期结束,进入血缘群婚时代。</p> <p class="ql-block"><b>血缘群婚</b>存在于20万年—5万年前。其主要特征:在同一血亲家族内部,性的关系限制在同辈人群之间进行。相比之前的群婚,<b>排除了不同辈人群之间的性的关系</b>。血缘群婚依然属于近亲繁殖,尚未走出血亲家族去外部寻找性的关系对象。</p><p class="ql-block"><b>在1万年前,母系氏族公社诞生</b>。这是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在氏族内部,子女属于母方氏族成员,世系按母方计算,女性受到尊重,是氏族的中心。</p><p class="ql-block">母系氏族公社婚姻俗制:<b>氏族内部禁止发生两性关系</b>。本氏族成员必须和另外一个氏族的成员通婚,这就是族外群婚制,两个或多个通婚氏族构成早期的部落。</p> <p class="ql-block">族外群婚制主要形态:多偶婚(伙婚),存在了大约5500年。</p><p class="ql-block">主要特征:<b>配偶关系不固定,男子可另寻女子,女子亦可别觅男子</b>,群婚特性依然存在,这使得子女难以确定生父。尽管两个或多个部落通婚——交换婚,但依然未改变母系氏族社会制度下从妻居的婚姻形态。</p><p class="ql-block">多偶婚(伙婚)形态的重大意义:原始社会婚姻形态经过群婚(杂婚)、血缘群婚发展,终于颠覆了血亲家族内部通婚习俗,革命性地进入了母系族外群婚制,<b>实现了不同氏族异性通婚,时间或长或短,一人多个伴侣,可随时更换</b>。这一婚姻形态相比族内血缘群婚前进了一大步,阻止了近亲生殖。</p><p class="ql-block">多偶婚(伙婚)初期以一妻多夫为主,后以一夫多妻为主,意味着向父系社会过渡。</p> <p class="ql-block">在5500前,母系氏族社会逐步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多偶婚(伙婚)也逐渐发生着变化。</p><p class="ql-block">主要特征:两厢情愿、不受约束但稍有固定。一个男子有若干女子,其中一个是主妻。一个女子有若干男子,其中一个是主夫。这给子女生父确定提供了可能,也为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b>父系氏族社会诞生</b>:男性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主导,取得控制权,母权让位父权,父权诞生。随之,<b>多偶婚(伙婚)向单偶婚过渡</b>。</p><p class="ql-block"><b>单偶婚标志着完全意义婚姻习俗正式诞生。</b></p><p class="ql-block">主要特征:打破从妻而居的母系氏族形态,从夫而居使得子女知母知父,<b>形成了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b>,并按照男系计算世系、继承财产,<b>到尧舜时完成了向父系社会的过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