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蛙声》序言

大漠独行

<p class="ql-block"><b>  深秋的一场冷雨,气温骤降,独坐办公室,为我的第十二部散文集——《点亮蛙声》书写序言,这应该是今年的第二部散文集。</b></p><p class="ql-block"><b> 首先还是说说文集的名称。在农村长大的人,对于蛙声有着特别的感情,我也不例外,五十多年的生命履历中,记忆里蛙声一直都在。参加工作到今天有三十七个年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参加工作的开始,便是流浪的开始。在渐渐远离小村的过程中,也是渐渐远离蛙声的过程。蛰伏的蛙声所以又在我的生活苏醒,并且成为这本文集的名称,是源于今年春天连续不断的六十多天的拍摄,源自湿地里饱满的蛙声,那刚好是小城静态管控期间。</b></p><p class="ql-block"><b> 三月初开始拍水鸟,随着拍摄时间的延续,蛙声渐次登场,开始只是听到偶尔的一两声,后来就形成了规模。在湿地里听到蛙声应该并不奇怪,对于久居城里的人,特别是守时的上班族,能听到鲜活的蛙声,实在不是常有的事儿。那一次听到蛙潮,是我和小姜拍落日红光的时候。拍摄中意外飞来几只白琵鹭,她们在夕阳的红光中忙着捕鱼,并且有了满满的收获。在白琵鹭围猎鱼群的过程,肢体语言丰富,加上水面的平静,光线的柔和,是可以出片的最佳时间。这样的拍摄机会极为难得,整个拍摄过程兴奋而快乐,这就是拍摄鸟类题材的魅力所在。</b></p><p class="ql-block"><b> 在拍摄间隙,有蛙声响起,特别是拍摄结束的时候,几只吃饱了的白琵鹭,安静地伫立在鲜红色的波光中,极富国画之美。也许是她们的安静,给了蛙们高歌的机会,那一刻的蛙声形成潮势,极富感染力,是红红的霞光点亮了蛙们歌唱的好心情。我们迟迟不愿离开那片湿地,不仅仅因为那几只惬意休憩的白琵鹭,更有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蛙们。在燃烧的霞光里,蛙声也像是被点燃了,燃成一片红色的蛙潮。也许是触景生情激发了灵感,《点亮蛙声净凡尘》就是在那一刻跃出脑海,同时也有了第十二部散文集的名称——《点亮蛙声》。之前对于这本文集的名称还是一片茫然,在美篇文集分类中,只是简单的用“十二部散文集”代替。</b></p><p class="ql-block"><b> 所以用这个名称,自己觉得忙碌的生活,让诸多生活经历和陈年往事落满了灰尘。点亮的过程,就是重生的过程,“凤凰涅槃”是点燃升华的极品。点亮的不仅仅是蛙声,还有那些不该在俗世灰尘掩埋下,渐渐干瘪的过往。尘世间落满灰尘的灵魂,急需要纯净蛙声的洗礼!</b></p><p class="ql-block"><b> 在美篇安家有六个年头了,点击量也上升到二百零四万。在信息化时代,这样的数字也许没有什么特别,对我却有着不同的意义。第一个一百万用了五年的时间,那是自己刚来美篇之初,当时发的一篇文章,点击量一般都是三四百,最多也没有超过千。现在不一样了,第二个一百万点击量用时不到一年,每一篇文章大多都在五千以上的点击量。一组数字,说明了自己的文字在不断地被更多读者接受和认可,对于我这就足够了,自己不是靠文字谋生,仅仅喜欢而已,仅仅是为了记录生活而已,仅仅是想给后人留下一点自己的生活轨迹而已……</b></p><p class="ql-block"><b> 昨天,一位初中的老同学,发给我一个链接,那应该是设了权限的美篇,无法打开。老同学发链接,是因为一位家长想见见我。一会老同学又发来了一个近期熟悉的名字,那是我校初二的学生,他说孩子的母亲和他在同一个单位,因为我关注了孩子,所以……那时我正在整理《点亮蛙声》的文稿,同学知道后索要文集,我只好送了先前出版的两本文集——《草之爱》《高粱红了》,同样也送给了那个学生两本。我答应同学《点亮蛙声》出版后,一定送他一本。与热爱文字的人分享我的记录和思考,这是我坚持出书的目的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这本文集同样收录了五十篇文章,近十九万字。在这五十篇文章中,有九篇文章加了“美篇精选”。在美篇中,有话题精选,一般在文章中加“精”;另一种是美篇平台精选,文章中有“美篇精选”的字样。如果说前者加“精”大众化一些,有鼓励的成分在里面。后者是万里挑一的遴选,文章能够获得“美篇精选”,实属不易,这是作品被专业人士认可的凭证。现在就这九篇作品部分篇目解读如下。</b></p><p class="ql-block"><b> 按照文章发表的时间顺序,这九篇文章是:《挖荠菜》《君子毋语》《今生欠您一个称呼》《大红花开谁家》《侠女黑妹》《玉米情深》《魂归何处》《老屋记忆》《别开口说借钱》。《点亮蛙声》这是在美篇平台发文后,结集出版的第六部散文集。之前的每部散文集里有“美篇精选”的文章不过三两篇,这本文集收录的“美篇精选”的文章最多。</b></p><p class="ql-block"><b> 把获得“美篇精选”的文章分一下类,亲情篇——《今生欠您一个称呼》《魂归何处》《老屋记忆》;乡情篇——《大红花开谁家》《侠女黑妹》《玉米情深》;友情篇——《挖荠菜》;感悟篇——《别开口说借钱》《君子毋语》。这样看来,自己的创作也就是围绕“亲情”“友情”“乡情”“感悟”这几方面来书写,当然还有一个写作领域没有获得“美篇精选”,那就是摄影题材的写作。</b></p><p class="ql-block"><b> 《今生欠您一个称呼》是写父亲的文章,走上写作的道路,一直以为写母亲的文字会更多一些,但是关于父亲的文字却越积越多,这是写作之初自己绝没有想到的。我六岁的时候和父亲相识,如今我们在一起已经生活了五十多年,半个世纪,父亲在我的审视中渐渐被接纳,慢慢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随着自己心智的慢慢成熟,父亲在漫长的被接纳的等待过程中老去了。七十多岁的父亲,那时还是满头乌发、满口好牙,能把五十斤的一袋米,一口气扛到六楼……那时的父亲对于儿女还是“不屑一顾”,他自己可以独立地生活。如今八十九岁的父亲,几乎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强有力地支撑起来。老了的父亲在情感上有了依赖,恰恰是这个时候,我们为了照顾下一代,都在和家人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无奈之下,父亲选择了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疫情的这三年,我们很少见到父亲,每次只能把他想要的衣物或食品放在福利中心的门卫室,然后父亲在电话里告诉我们,他把食物给了谁,他的衣服丢了一件……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维系着我们和父亲的联系。今年父亲生日那天,我们把父亲接出来,小范围给父亲庆祝一下。遗憾的是,因为单位有事,没能吃个团圆饭,匆匆离去……我心不安!</b></p><p class="ql-block"><b> 职业所致,乡情一直在我回望的视野中。来到城里有十几年了,这是基础教育蓬勃发展的拔节时期,大批农村孩子涌进城里,为的是享受好的教育资源。因为孩子读书,一次次和乡民接触,他们的想法让人心生敬意,他们托付的话语让人感动,我所能做的,就是为乡民尽点微薄之力,圆他们家族中几代人的大学之梦。</b></p><p class="ql-block"><b> 《大红花开谁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老董一家,两代人都有大学之梦,儿子那一代,老董没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认知,随着小儿子大学毕业,有了不错的发展,老董一家强烈地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因此老董的孙子早早来到城里,接受最好的教育。老董一家不仅有梦,更懂得感恩,在教育的助力下,他们的梦一一实现,乡民都说大红花开到了老董家。老董生活本质性的变化是教育,在小村,老董一家的变化,是最好的教科书,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老董的“发家”之路,大红花一定会开在更多的小村人家。</b></p><p class="ql-block"><b> 《挖荠菜》借用了张洁的成名作之名,那篇文章初中语文课本曾收录过。我对荠菜的认知源于今年的疫情,小城两个多月的静态管控,正是春天荠菜蓬勃的时候。开始和初中王同学挖荠菜,因为能挖到的荠菜有限,感觉不过瘾,后来这一活动又延伸到工作了六年的中学。那里的荠菜是品牌式的,荠菜的优点全部囊括,因此有了几次走进寂寞校园挖荠菜的体验。这一切的获得,都是多年的朋友阿杜和旭东在助力,我也因此储存了十几斤荠菜。荠菜馅饺子,这一年频频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每一次吃荠菜水饺,妻子都赞不绝口。这是我家在酸菜馅饺子普遍受欢迎之后,我们最认可的饺子,我想它所以美味,不仅仅源于食材本身,还有浓浓的友情在里面。</b></p> <p class="ql-block"><b> 深邃的思想,应该是文章的灵魂。《别开口说借钱》《君子毋语》是自己亲身经历后所思所感,也有自己的一点思想在里面,但是,我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绝对谈不上深邃。</b></p><p class="ql-block"><b> 关于钱,每个人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关于钱的故事也都大同小异,“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前人的经验谈,因此钱左右着一些人的人生走向。对于收入有限,又不会理财的我来说,用钱之时难免尴尬,幸好有贵人相助,才让我顺利度过难关。</b></p><p class="ql-block"><b> 前几天初中同学聚会,李同学买单,他是我们那一代人中发展最好的一个。酒宴过后,天气渐晚,走出房门一股寒流袭来,有了深深的凉意。李同学走到我跟前,问起我关于老人的事,他一直关注我的文章,时不时打赏,给予不尽的鼓励。之前他一定看过《今生欠您一个称呼》,他说可以换一个楼,和老人住对门。或者是雇一个保姆,可以和老人常聚聚,他负责出钱。关于钱,李同学比我体会得更为深刻,有钱人的烦恼他最懂。因为他发展得好,当初可能有很多同学到他那里借钱,未必每个同学都很靠谱。在我急用钱的时候,从来没想过到他那里借钱,知道他的不容易。李同学能主动要借钱给我,自己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寒冷的夜晚,我紧紧地握着李同学的手,没有太多感谢的话语,只有心潮澎湃,只有不尽的暖流缓缓地流遍全身。</b></p><p class="ql-block"><b> 《君子毋语》是十几年城市生活的一个缩影,或者说是我工作环境的写真。寒室十年,多有君子兰相伴。绿意盎然的寒室,更像是一个微缩版的“植物园”。君子兰,在我的办公室里不过是普通的植物,或者说是草。她们就是一面面镜子,她们对我如何,折射着我对她们怎样。她们或绿色蓬勃,或枯败凋落,从没有怨言,我却懂她们。我在反思自我,是我的过错,让她们承担了意外的灾难。每每有一盆花死掉,心里会有几分不舍,更会有几分忐忑。她们与我相伴,应该善待她们,我时时这样告诫自己。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说善待生命,更有对“形式主义”的无奈,也许这才是文章所要表达的。</b></p><p class="ql-block"><b> “大漠老师,我还有一点点建议,题目如果改成《我的袖珍螳螂》怎么样?我是看了三遍才有这想法的,《我的小黑们》,应该描述的都是黑螳螂,这里黑螳螂只占三分之一,而且还离开了,我看到题目第一感觉就是想小黑是什么?看一部分知道小黑是螳螂,然后就想整篇文章都是黑色螳螂吗?结果不是。我只是建议,你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才这样命题的。”</b></p><p class="ql-block"><b> 这是文友李红发给我的微信,这是我发出《我的小黑们》的文章后,她不仅找出了十几处笔误,最后和我商榷文题,经沟通后,我把文题改为《无法挽留》,这样更有人文情怀在里面,这正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每篇文章发出后,文友李红都会认真校对,及时发现文章中的瑕疵,并且建议修改。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一个题目……她看的很细致。她的努力常常让我感叹,更有感动在心里。虽然我们从未谋面,但是她的坚持,她的严谨,让我的文章趋于完美。每一本文集出版,都有她的汗水在里面。手捧文集时,心里默默感谢文友的付出,她的执着精神让人心生感佩。</b></p><p class="ql-block"><b> 写作之初,没有想过要出书,更没有想过可以出多少本书。我的写作没有规划,只有积累,出书的根本目的也很单纯,那就是要留住生命的轨迹,此外再无他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2.10.09</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