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镇历史沿革

李光明

<p class="ql-block">关于新化大同镇的历史沿革与变迁,本人参考并综合各种文献资料,今借此机会,向读者予以详细介绍与说明,如有不正确之处还请诸位同仁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大同镇的前生即大同团,大同团的前生是太阳九都。“大同”指天下为公,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景象,即“世界大同”或“大同世界”,意思就是最和平安乐的盛世。故大同之地名寓意美好且寓意深长。</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14年(1381),朝廷令各州县划分里甲,城区为厢,农村为都,统称为里(负责人即里长),每里编10甲(负责人即甲长),每甲由11户组成。并编造以户为主,详列丁口、田产以及应负赋役的簿册4份,分存各级政府作为征收粮税、赋役之依据,命名为“黄册”(相当今天白皮书、蓝皮书)。新化黄册编户21里,城区1里(城厢),农村20里(太阳乡10里、永宁乡7里、石马乡3里)。至万历16年(1588)编修县志时,太阳乡为11里(八都分为上、下两都),永宁乡6里,石马乡3里,三乡共20里(也就是20个都)。康熙三十五年(1696)增设在城5厢,城厢计6里。总共26里,辖260甲,甲以序数为名。</p> <p class="ql-block">清初沿袭明代里甲制度,因土地兼并过多,地粮随之转移,人丁迁徙频繁,导致里甲无一定疆界,管理诸多不便。所以,康熙末年,根据自然地理、山川形势,新化全县编成128村(后洋溪村并入利村),合为127村。而太阳九都领8村,对应的自然村分别是:西坪、时竹、虎寨、当正、麻溪、黛水、崇瓦、柳筻。道光12年(1832),崇瓦分为崇溪、瓦窑村,全县又为128村。太阳九都领9村。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各省,为抵御洪杨长毛侵扰。新化设局办团练,以团统辖各村。咸丰9年(1859),石达开西征军30万围攻宝庆,湖南巡抚骆秉章令新化招募乡勇3千分守县境南部要地,新化团练曾季甫丢盔弃甲。湘军刘长佑率兵增援宝庆,在麻溪征民船搭浮桥准备西渡资水与太平军赖裕新部决战,几次失败。此时,湘军将领李续宜受命领兵5千日夜兼程驰援,与太平军4次激战于麻溪、沙塘湾及资水两岸,将太平军彻底赶出新化南境,又乖胜突破宝庆之围,与城内湘军联成一气,太平军败走广西。麻溪、沙塘湾之战成为两军城外野战的主战场和转折点。</p><p class="ql-block">同治元年(1862),正式将全县127村(崇溪、瓦窑两村又合为崇瓦村)划为16团。太阳九都正式命名为大同团(领8村),同年将太阳十都5村(阳硐、花桥、岩口、永溪、铁山)并入大同团,将太阳下八都筱坪村并入大同团,将石马三都车田村并进大同团。故此,大同地名正式形成,大同团共领15村,辖区人口、面积倍增。大同15村分别是:西坪、时竹、虎寨、当正、麻溪、黛水、崇瓦、柳筻、阳硐、花桥、岩口、永溪、铁山、筱坪、车田村。</p> <p class="ql-block">宣统2年(1910),新化设自治筹备处,开办自治研究所,改团村为乡镇(领属关系与团村基本相同)。凡人丁超过5.5万的置镇,人口少于5.5万的置乡,16团变成16乡镇(1城4镇11乡)。4镇分别为:大同、永固、时雍、西成。11乡是:安集、兴让、亲睦、敦信、中和、遵义、遵路、永靖、永清、永安、知方。其中大同镇是新化数一数二的大镇,是人口、面积最大的乡镇,大同镇公所设三溪桥(新邵二中附近)。</p> <p class="ql-block">民国18年(1929),新化成立地方自治筹备处,全县置8区、15乡和锡矿山直属镇。大同镇解体成4乡:大有乡、大成乡、大道乡、大公乡。原大同镇15村地域范围分别对应的村为:大有乡辖车田、永溪、铁山、岩口、花桥5村,乡公所在地铁山(今渣渡镇铁山村);大成乡辖柳筻、崇瓦、当正、麻溪4村,乡公所在地太平里(沙塘湾);大道乡辖阳硐、虎寨、时竹3村,乡公所设峡山桥;大公乡辖筱坪、西坪、黛水3村,乡公所设黛水桥。</p> <p class="ql-block">自同治元年(1862)置大同团始至民国18年(1929)废大同镇止,大同做为新化地理历史名词前后存在长达67年之久,后因行政区域多次变迁,古大同团15村分别属于4个不同的县市,其中阳硐村划归涟源市;车田村划归新化县;虎寨、时竹、西坪、黛水、筱坪5村归属新邵县;柳筻、崇瓦、当正、麻溪、永溪、铁山、岩口、花桥8村隶属冷水江市。</p><p class="ql-block">古大同四至范围,最东边是阳硐村,最北为车田村,最西是筱坪村,最南边黛水村。通俗地讲就是,东到涟源阳硐山,北至新化车田江,西界河西(筱桂)大乘山,南达坪上(清水长寿村)金龙山。</p> <p class="ql-block">新化大同镇(1910-1929年)享年19年。大同团(1862-1910)享年48年。(领15村:阳硐、筱坪、黛水、时竹、虎寨、西坪、当正、麻溪、崇瓦、柳筻、花桥、岩口、铁山、永溪、车田)。太阳九都(1381-1862)享年481年。(领八村:西坪、时竹、虎寨、当正、麻溪、黛水、崇瓦、柳筻)。1862年,太阳十都5村并入大同团:阳硐、花桥、岩囗、铁山、永溪;太阳下八都筱坪村并入大同团;石马三都车田村并入大同团(车田村位置就是今新化温塘镇的车田江与晏家管区,历史上与温塘、田坪、坐石、吉庆一样隶属石马三都,但1862年车田村并入大同团。而田坪、温塘、坐石等隶属兴让团。换句话讲就是,历史上石马三都也只有车田江、晏家铺曾归属过大同镇,而温塘、吉庆、崇山、坐石与田坪等则另属兴让乡,乡公所在地油麻氹,今坐石)。</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据湖南省工商局原副巡视员李照华先生(渣渡镇铁山村人)回忆:</p><p class="ql-block"> 关于1929年设大有乡辖车田、永溪、铁山、岩口、花桥5村。乡公所设在哪里的问题,据我大祖父,我祖父他们讲,我大祖父参与了这个事,他们说当时乡公所是大同镇下设的一个乡公所,是管理这一大片的,大同镇是在这一片的中心地带设,当时村落大一点,人口多一点的,一个是铁山,一个是银溪,现在的渣渡那片人口少,很分散,只有吳家湾,李家湾,木瓜集中有人居住,结果铁山和银溪就争这个乡公所,银溪永元老子有势力,争得最凶,铁山这边人多势众,大同镇派人来考察,倾向设铁山,理由一是村落大,人口多!二是是花桥到车田江的中间地带,三是当时从涟源至矿山的石板路从铁山过。等原因就定在铁山。</p><p class="ql-block"> 地址就是即现在的铁山村委会所在地。这原来那栋四合院老房子规模很大,中间是天井,有一个戏台,老辈说,乡公所常住了几个人,还有勒皮带子(背枪的),管这一带的治安,这栋四合院一直叫“乡公所”(土话讲:公所里)到现在还是这么叫,到九十年代才折除。老人都说去公所里,不叫去村委会,因此,应该是当时乡公所。</p><p class="ql-block"> 另外,从木瓜村,渣渡村,双峰村,利民村,到银溪村,以及南边的石湾,花桥这一带都没有留下乡公所这样的古建筑!1929年后建的,如果有这个建筑,应该有遗址!唯一只有铁山有这个叫乡公所的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根据这一重要线索,可以断定民国大有乡的乡公所位于铁山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李光明,巫山一段云。诗人,作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2.10.23</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