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月斋夜话——馇豆腐③

刘心亮.6407951

<p class="ql-block"><b> 早些年间,青州的乡村里都盛行馇菜豆腐,盛行的唯一原因就是粮食不够吃,日子拮据,细菜细粮不宽绰。</b></p><p class="ql-block"><b> 今天的青州馇豆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由曾经保命的根本来了一个华丽转身,变成了偶尔调节生活的佐餐。</b></p><p class="ql-block"><b> 馇豆腐最主要的原料就是两种。最主要是榨好的菜叶子,肯定还得有足够的豆浆,还必须是那种加了豆腐渣的豆浆。</b></p><p class="ql-block"><b> 秋天又是大白菜旺长的时候,那简单宽大的白菜帮子,经过沸水的榨制就是最好的“菜”的原料。 当下正是秋收季节,最不缺的就是白菜帮子,萝卜缨子了。摘扒好,洗干净,大锅煮透。凉水拔过,攥成满把的大菜团子,再剁成鸡食样的粗茬碎末。得,馇豆腐的大半料水准备好了。</b></p> <p class="ql-block"><b>  接下来,把经过一白一黑泡发好的黄豆粒,上石磨子推拉成豆浆,夹杂着半截拉块的豆粕豆瓣,另一半原料也做好了。</b></p><p class="ql-block"><b> 下大锅,把豆浆和适量的剁好的白菜帮子混合,大火烧开,暄柴火慢慢的熬吧。锅里的馇豆腐永远“咕嘟”着,长把大铁勺子要不停的搅拌着,这一动作就叫“馇”,历经一个多小时不停的运作,不沸锅了,“馇豆腐”也就基本成型了。最后,加一大把粗盐,继续小火慢馇,待到盐粒完全融化,“馇豆腐”就做成了。</b></p><p class="ql-block"><b> 吃馇豆腐最好得配上佐料,把香菜、小葱、香椿芽咸菜和带点辣头的尖椒剁细,加味极鲜,滴小磨香油,拿筷子一拌,清香翠绿,辣咸微甜。</b></p><p class="ql-block"><b> 大汤碗手中一转,跟着伸嘴”吸溜溜”一大口,拿筷子把佐料一蘸,往嘴中一搁,头上细汗微涔,一大碗馇豆腐“哈唬哈唬”的就下肚了。什么样的山珍海味怕是还没来得及细看一眼,你就得摸着肚子“撑死了,撑死了”的叫起来了呢。</b></p> <p class="ql-block"><b>  青州馇豆腐还有一种更绝妙的吃法,那就是炒着吃呀。</b></p><p class="ql-block"><b> 一到冬天,鲜菜少了,别担心,有早就拾掇好的芥菜疙瘩缨子。芥菜就是辣疙瘩,青州没人叫芥菜的,一律喊作“辣疙瘩缨子”。辣疙瘩,到霜降拔来家,疙瘩腌咸菜,缨子串铁条晒干,就是整个冬天最佳的馇豆腐菜了。辣疙瘩缨子馇豆腐,也是最能代表“馇豆腐”的馇豆腐了。</b></p><p class="ql-block"><b> 干菜经过三天的泡发,上大锅榨熟,攥团,沥干水分,剁成比白菜馇豆腐更细的菜沫,上锅馇。干菜缨子不好烂,必须更费功夫。做一顿辣疙瘩缨子馇豆腐得费大半一天功夫,干壳壳(qiao)的,费牙口。很少直接就拿大碗来“哈唬”的,一般都是拿来再炒,那才别有情趣。</b></p><p class="ql-block"><b> 做馇豆腐最好用大铁锅,为啥呢?便于“馇”呗。馇好的馇豆腐挖了二盆里,现吃现炒。这第一道大菜就开始了,肯定是那道糊糊的“锅巴”啊!拿铲子铲下来,跟个大煎饼似的,糊糊的,黄黄的,泛着金光。咬一口,吸溜着嘴,能馋死个人。这锅底所有精华烧糊的锅巴,据说还是一味特殊的中草药,扎裹啥病,你可以去百度。因着这个,这特殊的“吃头儿”,也就只能留给家中最小的孩子和最年长的老人了。</b></p> <p class="ql-block"><b> 炒馇豆腐得费细功夫。一切都得拿捏好,看好火候儿,炒出真味儿来。老葱白儿斜刀切作大片儿葱花;铁耳朵锅子加豆油烧过烟,把粗盐压作较细的盐粒儿放锅里爆炒。</b></p><p class="ql-block"><b> 待到葱花糊过大半,再加干菜缨子馇豆腐,小火猛馇。这时真用着“馇”了,不停的搅拌,避免糊锅,一边炖一边不停的搅动。这样的炒法馇豆腐很容易开锅,你可千万别被这假象懵骗了,你就在那儿不停的搅动就是。用东坡先生的《猪肉颂》说来就是“慢着火,不着水,功夫到时它自美”。待两袋烟过后,关火,盛在小碗里。既可以作主食,又可以作佐餐,最好是用来作下酒肴。</b></p><p class="ql-block"><b> 这样炒出来的馇豆腐,除了原有的菜鲜豆香;再加上烧糊的大葱花的糊油香;还有那似有还无的糊盐粒儿,嘎吱儿嘎吱儿在牙床上的咸香。五味并举,满满的都是母亲的味道啊!</b></p> <p class="ql-block"><b>【壬寅九月下澣.做好一锅馇豆腐.心亮】</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