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杜 明 杰</b></p> <p class="ql-block"> 若有人问你,解放以来来过乡宁的最高军事首长是哪位?你可能一时答不上来。我答:是贺龙。你会半信半疑有些不相信。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贺龙元帅)</span></p> <p class="ql-block"> 贺龙,如雷贯耳。八一南昌起义的总指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第120师师长,晋绥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央军委副主席。这样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者,党和国家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怎么可能和我县扯上关系并能亲临呢?这是怎么回事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1947年的乡宁南山)</span></p> <p class="ql-block"> 1948年2月24日,是农历的正月十五。这天天气很冷,空中飘着雪花,大地一片茫茫。这天虽然是传统的元宵佳节,但刚解放的乡宁县城却没有以往的热闹和红火,显得冷冷清清。</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点左右,一彪人马在乡宁的城北塬踏着积雪,策马扬鞭,急驰而过。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同志率的骑兵连,由吉县至河津经过乡宁地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网络图片:行进中的八路军骑兵)</span></p> <p class="ql-block"> 快进城时,贺司令员怕影响城里居民,便命大部分人马由渰子、龙鼻、柳阁塬而下,他只带七、八个人进了乡宁城。</p><p class="ql-block"> 当时,乡宁解放不到一年,新成立的县政府设在县城南面桥坡底阎家巷的阎彬东院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阎家巷的阎彬东院)</span></p> <p class="ql-block"> 此地紧靠南城墙,是全城最低处。贺龙同志来到县政府院子后,作为一位军事家,他先是习惯的观望了一下周围环境,让随从去找乡宁县长。当时的县长是白炳忻,当天下乡搞土改不在机关。县政府秘书兼第一科科长郝书府和科员陈进明赶紧出来接待贺龙同志。陈进明原来在延安学习期间,多次见过贺龙,贺龙还给他们讲过军事课。一见到贺龙,陈进明感到很亲切,赶紧上前向贺龙行了军礼,并问候贺司令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陈进明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家看见贺龙同志身穿浅黄色棉军衣,头带有耳帽的棉军帽,扎着腰带,打着裹腿,俨然普通一兵。除了那上唇留着的小胡须以外,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家把贺龙让到屋里,张罗着要准备饭菜,贺龙连忙说:不必麻烦,我们马上就要走的,把我们的马喂点好料就行了。陈进明给贺龙倒了一杯水,贺龙喝着水,掏出烟斗,装上烟丝,点燃后边抽边说:我路过你县,来看看大家。接着,他询问了我县政府成立以来的各项工作情况,郝秘书一一作了汇报,汇报中提到了乡宁两次解放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贺龙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听完汇报后,贺龙问道:你们县政府为什么不扎在旧县衙而占用民房呢?</p><p class="ql-block"> 郝秘书实话实说地回答:旧县衙建在一面坡上,房子年久失修,又经过抗战时期日本人的几次骚扰,不少房屋遭到破坏。所以县政府就驻扎到了这个财主院子里,这里房屋宽敞明亮,又是平地。</p><p class="ql-block"> 郝书府秘书提到的二次解放,是指我县在1947年5月经过两天一夜的温泉山激战,解放乡宁县城后,不久敌人又组织残余势力进行反扑,于8月又占领了县城。解放军又对县城进行了二次解放。</p> <p class="ql-block"> 听到这里,贺龙猛然站了起来,显得严肃地,用他那浓厚的湖南腔夹杂着陕西话,说道:从战略观念讲,这里地势低洼,极不安全,作起战来,与我非常不利。万一敌人蹬上城墙,你们守无依托,退无后路,怎么得了呢!</p><p class="ql-block"> 贺龙同志抽着烟,度着步,郝秘书在认真地作着记录。停了一会,贺龙又说道:同志哟,旧县衙居高临下,难攻易守,便于指挥。刚解放不久,刚建立新政权,敌人不甘心失去的天堂,还在伺机反扑,你们就这样麻痹大意,忘记了你们的二次解放的教训,这样是要吃大亏的!</p><p class="ql-block"> 郝秘书忙说:明天白县长回来我们汇报后,坚决执行贺司令指示,安排搬家。</p><p class="ql-block"> 贺龙同志有点不高兴地,用烟斗敲着桌子,他提高了嗓门命令到:你们不能等给县长汇报再搬,立即给我动手,限三天之内,全部搬上去,过几天我要来看的。</p><p class="ql-block"> 说完这番话,贺龙转身要走,大家一再挽留,他一手拿着烟斗,一手摸着上唇的小胡须,说:解放了,成了咱们自己的天下,我以后经常要来的。</p><p class="ql-block"> 这时,外面的雪下得越来越大了。贺龙同志要走,大家踏着厚厚的积雪陪同贺龙同志出门穿过阎家的过街楼,从桥子坡上来,一起来到大街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阎家巷的过街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桥子门坡的牌楼)</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时,只见大街上有不少人在打扫积雪,其中还有不少带脚镣的。贺龙同志问道:这些都是什么人?郝秘书答道:都是从全县抓回的地主。“什么?有这么多地主?”</p><p class="ql-block">贺龙同志提高了声音:叫你们公安局长来见我。当时县公安局就在街道边上的财神庙里,通讯员急忙叫来局长白焕忠。他来到贺龙跟前,贺龙问:全县共抓了多少地主?白局长答道:近二百人。贺龙说:哼!你们怎么搞的,一个小县哪有这么多地主?你们要赶紧组织好好调查一下,要认真研究党的土改政策,不要小题大作,不要冤枉好人。</p><p class="ql-block"> 说着走着,大家不觉已来到了西门口。贺龙同志一行七、八人与大家一一握手告别后,翻身上马,向着下园子方向飞奔而去,只见身后马蹄翻起一溜雪烟。</p><p class="ql-block"> 以后据悉,贺龙同志当晚住乡宁龙门兵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当年的龙门兵站)</span></p> <p class="ql-block"> 贺司令员走后,郝书府立即开会研究布置,落实贺龙同志的指示,组织人员,在旧县衙打扫卫生,划分房间,动手搬迁县政府。第二天县长白炳忻也回来,指挥大家搬迁。一直忙到正月十七日天黑才基本就绪。正月十八日凌晨一点钟左右,从陕西过来一股流匪,由原顽伪残余分子董润芝率领200余人马,十多挺机枪几十支步枪,悄悄摸进了乡宁县城,包围了原县政府所在地阎家巷的阎彬院和县公安局,并向县政府开枪射击。企图颠覆我刚刚诞生的新政权。这就是乡宁历史上有名的“一八暴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当年的流匪,网络图片与本文无关)</span></p> <p class="ql-block"> 敌人进城后,蹬上南城墙,控制了制高点,在县城南城墙上架起机枪,向县政府发起了猛烈攻击。当敌人知道扑了空后,又向北迂回,包围了县政府和公安局。我公安局数十名同志,在局长白焕忠的指挥下,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p><p class="ql-block"> 战斗持续到凌晨四点钟,驻守在吉县三堠的我军五十九团闻讯派出增援部队,急行军赶往乡宁,在城北印台山上向敌人开了火。敌人听到枪声,知道我援军赶到,便仓惶向东逃窜。五十九团奋起追击,与当时在光华驻扎的县大队合围,击溃了这股流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剿灭流匪,网络图片与本文无关)</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这次反暴乱的战斗中,我公安局长白焕忠、农会主席阎俊烈、公安人员王政国、白玉栋、王顺子、财政科员薛民益、杨育海,贸易公司经理高芝,还有驻乡宁的野战医院一名同志,两名做饭的大师傅,等12名同志壮烈牺牲。土匪还打开监狱,放走了50多名犯人,抢走县公安局的一挺机枪、九支步枪,拉走县上的40多头骡子。当时因为县委下乡到下善村搞土改,免遭祸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当时牺牲的农会主席的儿子阎敏学,曾任西街小学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 战斗结束后,大家想起贺龙同志的指示,都深深感到贺司令确实料事如神,真不愧为我军身经百战的优秀指挥员。如不是他及时的作指示,我们将要遭受更大的损失,经过浴血奋战夺取的新政权就会毁于一旦。</p> <p class="ql-block"><b>后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贺龙同志来乡宁》采访纪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兼怀陈进明主任</p><p class="ql-block"> 《贺龙同志来乡宁》这篇文章写于1983年,首发于我县县志办创办的《乡宁县志通讯》第六期。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铅字印刷,数量很少,仅发行于县直各单位。所以,读者很少,以至于流传不起来,社会上读者看不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创刊于1983年的《乡宁县志通讯》)</span></p> <p class="ql-block"> 去年县上投资修建的乡宁县红色革命纪念馆落成,院里竖立雕像问题,有关部门邀请我参加座谈讨论。我提出应竖立贺龙元帅塑像,并讲了理由和这个故事。但参会者不少人不知道此事,连一些部门的年轻领导也不知。怀疑我是杜撰。</p><p class="ql-block"> 所以,借助现代网络,有必要重新再发,并附上我的采访过程。</p><p class="ql-block"> 1983年2月,县上召开了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决定结束了乡宁县革命委员会的历史,改称乡宁县人民政府。同时选举产生了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人大常委会,简称人大。在人大组织办事机构时,我有幸从乡宁二中调到了人大办公室任干事,结束了我八个年头的教学生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在县人大工作期间留念,后排中间为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 同年四月,乡宁县志办成立,政府办主任郭居明兼任主任,杨栋任副主任主持工作。杨栋是我读书时的西街小学校长,文革中“靠边站”。学制改变后西街小学成了七年制学校,我上七年级时杨栋又任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郭主任兼县志办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杨栋老师,后任县政协副主席)</span></p> <p class="ql-block"> 县志办的办公地点设在西三排,而人大办公室在西四排的常委楼下。能和自己的老师在一个大院工作,我们自然来往很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当年人大的办公大院)</span></p>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说这项新工作对他压力很大。县志编写中断了半个多世纪,历经几个朝代,资料奇缺。所以,决定创办一个刊物叫《乡宁县志通讯》,一是征集资料,二是扩大宣传影响。让我在人大多接触几位老主任,了解一些乡宁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当然要用心完成。</p><p class="ql-block"> 新成立的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马从龙,副主任刘振义、陈进明、陈志坚,办公室主任赵启明,干事就我一人。几位主任都是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我对他们十分敬重。工作之余,常常主动和他们坐坐聊天。但我始终记着杨老师给布置的“作业“,常把话题引到他们的经历上。</p><p class="ql-block"> 一次和陈进明主任聊到他的人生经历,不禁对这位老革命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陈进明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 陈主任本不姓陈,也不叫进明。他姓赵,叫同普,山西保德县人氏。早在1937年,他15岁时就在家乡加入了牺牲救国同盟会组织的“战斗剧社”,编排演出一些抗日救亡的节目,向群众宣传抗日政策和统一战线,动员广大群众踊跃参加抗日救亡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位于保德县康佳滩村的120师2旅战斗剧社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网络图片:战斗剧社在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 后来剧社选派他到延安由徐特立任校长的自然科学院学习。这时期因革命需要,化名陈进明,取向着光明前进之意。在延安他经常见到毛主席、朱德、周副主席等中央领导,聆听过贺龙、林彪、王震等将军的讲课。三年学习期满毕业,先后到岢岚县和左云县任民政干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年轻时期的陈进明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 1947年乡宁解放后,调乡宁任县政府第一科科员。期间,接待过贺龙同志,经历过乡宁历史上的“一八暴乱”和“九三暴动”。后历任县一、二、四、七区区委书记、手工业局、工业局、劳动局局长。1983年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陈进明在人代会上投票)</span></p> <p class="ql-block"> 陈进明主任属于老革命,也是老知识分子。在人大期间工作积极认真,我多次跟他视察过不少煤矿和企业,对我县工业发展有他一套独到见解,写出了多篇调查报告,为探索和开创乡宁人大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陈进明主任在作报告)</span></p> <p class="ql-block"> 他尤其对我县解放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各个历史事件极为熟悉。讲解起贺龙来乡宁的事,眉色飞舞,情绪高涨,一边讲着,一边学者贺龙手握烟斗的神态,绘声绘色,使我如临现场。</p><p class="ql-block"> 听了陈主任讲的故事,我也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天连夜写成文章,第二天一早上班,先去了县志办,向杨老师交了“作业”。于是,就有了这篇《贺龙同志来乡宁》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b>作者声明:此文版权归作者,未经本人许可,任何刊物不得转载刊用。</b></p> <ul><li><b>作者简介</b></li></ul> <p class="ql-block"> 杜明杰,中共党员,曾任中小学教师,党政干部,现退休。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擅长人物传记、叙事诗、信天游写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