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和其他绘画一样首先要形象,其形象多为飞天仕女画、佛教本生故事的佛像画、故事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的及供养人画像。古代的佛像画,本身没有原形,不像西方画家那样,有模特,可以反复的修改,摆姿势,到最终画准为止。中国画家只有对形体及体裁、内容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才能表现出来。这种形象是画家心中的造型,即意相造型。敦煌的飞天是中国造型艺术的精华,其空灵柔美的姿态,或升腾、或俯冲、或翻转,形态各异,变化无穷。加上裙裾舞带飘动及云气、飞花的装饰使丽质丰肌的飞天凌空飞舞。这正是中国人的艺术特征、审美情趣、民族精神。这与西方绘画表现人飞翔,便在身上画上翅膀是不同的,它是中国艺术家对艺术所特有的表现。她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所特有的造型意识,它的气势、韵律、意趣、情态,都是中国艺术家心灵深处对中国文化的展现,也是艺术家心灵一种认知的结果。 壁画内容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敦煌壁画中有神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供养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供养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敦煌壁画表现技法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国传统的壁画技法,敦煌汉晋墓画便是基础;一是西域传来的表现技法。从西域传来的天竺凹凸法,即以明暗晕染表现主体感。这种方法从阿旃陀传到敦煌,已经有许多变化,但以肉红色涂肉体,以赭红晕染眼眶、鼻翼和面部四周,使明暗分明,最后以白粉涂鼻梁和眼球,表现高明部分。年久色变,肌肉变为灰黑,而白鼻梁,小字脸更为突出,这种晕染法在敦煌石窟流行了250多年。<br></br> 中国传统的色晕法,方法简单,与印度凹凸相反,只在面部两颊及上眼睑渲染一团红色,既表现红润色泽,又有一定的立体感。这种方法起自战国,西汉已很成熟。五世纪末进入敦煌壁画,与西域明暗法并存近百年,至六世纪末的隋代,才融合中西为一体,以色晕为主,又有明暗渲染,至七世纪初的唐代才形成崭新的中国立体感表现法。<br></br> 敦煌壁画中绘有大量经变故事画。大乘教在中国普遍流行,并形成了许多宗派。因而如《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弥勒经》等大乘主要经典都有经变。这里的经变是指一部经绘一幅画,本生故事,则一个故事一幅画,也可叫经变,但一幅大型经变却包含许多故事。在敦煌,晚于中原,始于隋,盛于唐,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的《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变》《维摩变》《报恩经变》《密严经变》……等二十几种,计1102幅,如加上本生故事,约有1350幅,堪称当今世界大乘经变之王国。敦煌画院组建30年来首次推出《敦煌如是绘》留住即将消失的敦煌大美定价198,优惠价<strong>148</strong><strong>点击图片,立即拥有</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a data-miniprogram-appid="wx1ca08371b8d3e875" data-miniprogram-nickname="月雅艺术图书" data-miniprogram-path="packages/goods/detail/index?bizEnv=wsc&mpVersion=2.110.7&banner_id=search.2639481346~search~1~pEEGxB4O&alias=3nqholl92q8cnuz&slg=consumer-search%2CstandardModify%2CxJ3lEVGjDKJeC7W1656915747445%2C890.893.545_a5531224293447f48ba1b52e5173f222" data-miniprogram-servicetype="" data-miniprogram-type="image" href=""> 这些经变是抽象佛经的具像化,在具像化过程中又出现了中国式楼台亭阁、金碧辉煌的皇家宫苑和色调幽远的自然景色,在经变的艺术境界中,还蕴含着多层次的意境:宗教境界、政治境界、伦理道德境界等,充分体现了释、道、儒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的中国特色。<br></br> 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 敦煌飞天来自印度。当其进入龟兹石窟后变为圆脸、秀眼、身体短壮、姿态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云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风格。进入敦煌后,遂渐与羽人相结合,五世纪末转化为飞仙,条丰脸型、长眉细眼、头顶圆髻、上身半裸、肩披大巾、头无圆光、风姿潇洒、云气流动,这就是敦煌式中国飞天。隋代帝王宠爱飞天,暗造机关令木制飞天上下飞舞为帝王卷帘启户,似天上的仙人下降凡间。因而隋代飞天发展到了顶峰,千姿百态,成群结队,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飞天群。特别是天宫,阁中的伎乐天也腾空而起,化为绕窟一周的伎乐飞天。莫高窟唐代飞天,不长翅膀,不依托云彩,就靠一条长巾,展卷飞舞,便轻盈飘渺地翱翔太空。正象我国诗人李白咏飞仙诗所说:“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这就是中国飞仙(即飞天)典型的艺术形象。 供养人画像是中国特有的肖像画,在印度佛教石窟艺术中,还没有发现有纪年题记的供养人画像。在西域的龟兹石窟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供养人画像行列,但少有题铭。敦煌则不然,在最早的一组十六国晚期洞窟里便出现有供养人画像群或通壁画像行列,并有榜题,这与儒家的祖先崇拜有关。汉代已有为祖先画像之风,佛教功德主画像便与此结合成为最初的施主列像。西魏已形成一家一族的画像,唐代则发展为家庙。<br></br> 敦煌画院组建30年来首次推出《敦煌如是绘》留住即将消失的敦煌大美定价198,优惠价<strong>148</strong><strong>点击图片,立即拥有</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a data-miniprogram-appid="wx1ca08371b8d3e875" data-miniprogram-nickname="月雅艺术图书" data-miniprogram-path="packages/goods/detail/index?bizEnv=wsc&mpVersion=2.110.7&banner_id=search.2639481346~search~1~pEEGxB4O&alias=3nqholl92q8cnuz&slg=consumer-search%2CstandardModify%2CxJ3lEVGjDKJeC7W1656915747445%2C890.893.545_a5531224293447f48ba1b52e5173f222" data-miniprogram-servicetype="" data-miniprogram-type="image" href=""> 敦煌石窟艺术直接接受了西域佛教艺术的内容、技法和风格,主要颂扬佛陀生平事迹和前生善行,宣传累世修行积累功德,因而萨王子饲虎、尸毗王割肉喂鹰、月光王施头千遍、须堵提割肉奉亲等悲剧性题材大为流行,宣扬舍己为众生的牺牲精神,最后才能成佛。<br></br> 隋唐时代,全国统一,政治经济大发展,大乘经变一时蔚然兴起,《弥勒净土变》《东方药师净土变》《阿弥陀净土变》《法华经变》等一反早期悲惨气氛,而呈现出楼台亭阁、金碧辉煌、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当世死后即能成佛、念佛七日即可往生净土的思想代潜了漫长的累世修行才能成佛的旧观念,善男信女对佛的信仰思想发生了变化。 其内容大体有三种:一、超度亡灵。希望先亡父母、三世父母、七世父母神游净土永离三途;二、为活着的人祝愿。如“现在居誊位太安吉”、“见在老母合家子孙,无诸灾降”、“府主大王曹公保安”等。三、愿成佛者多笼统祝愿。“愿亡者神生净土”、“法界众生,同登正觉”、“一切众生,一时成佛”,特别是对现存者的祝愿。法华经普门品,观音经变及千手千眼观音变中,大量表现了口念观音名号,立刻解脱现实苦难的画面,而不是死后成佛。因而极乐世界图往往是人们作为对佛陀的供养,以求得解脱现实苦难的目的,进入极乐世界,成佛的希望是有的,但三等九级的等级制是很严格的,得之不易。千年佛教信仰思想的变化,是受到儒家入世思想和现实思想影响的,是儒、佛思想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