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的记忆 永远的芳华(上) ——山东大学78历史四年求学掠影

丁辉君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历史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插曲</p> <p class="ql-block">星转斗移,白驹过隙。</p><p class="ql-block">如果从1982年毕业离开母校算起,己经整整四十个年头。而当年风华正茂,繁花似锦的我们,已经鬓发斑白,过了花甲之年,乃至古稀耋令。</p><p class="ql-block">拨开青葱的迷茫,拂去世纪的风尘。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再回到那些终生难忘的峥嵘岁月吧!</p><p class="ql-block">1978年,是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开端,在我国的政治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是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国家走向正道的一年。</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打破了大学十年停止考录招生的桎梏,并彻底摆脱了束缚学子们迈入高等院校的条条框框。</p><p class="ql-block">星汉灿烂,若出其里。</p><p class="ql-block">我们,来自北京,上海,福建,江苏,安徽,陕西、四川和山东的莘莘学子,从当年六百多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走进百年名校——山东大学。</p><p class="ql-block">巍巍泰山挥手致意,浩浩黄河扬波歌唱。我们八十六位同学,从农村,从工厂,从学校,从机关走进了山大历史系。</p><p class="ql-block">恢复高考是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恢复高考改变了一代青年学子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值得回顾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610万比40万,录取率不到7%。我们能不骄傲,我们能不自豪,我们能不感极而泣?谢谢英明的决策,谢谢伟大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这是胡绍军同学保存了44年的当年参加高考的准考证</p> <p class="ql-block">报到要准备些什么?山大发了详尽的通知。这是鲁娜同学保存的《新生入学须知》。</p> <p class="ql-block">这是房功利同学记述他离家赴省城山大报到的日记。44年前的点点滴滴犹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有的事情过去没多少年回想起来便恍若隔世,有的事情过了四十多年追忆起来却近似昨日。</p><p class="ql-block">这真是共和国教育史的奇迹,积累了整整十年的考生,父子同校,师徒同班并不新鲜。我们是一个特殊年代下的特殊群体,同学间年龄相差悬殊,横跨40、50、60三个年代,年龄比较大的是出生于1949年及以前的有23人,占四分之一强,年龄最大的是出生于1946年的王永昌同学,当年已经是32岁了。而出生于60年代的只有9人,约占十分之一强,年龄最小的是出生于1962年李玉福同学,只有16岁。老王同学的年龄是小李同学的一倍(年龄以毕业30周年纪念册上自报记载为依据),这个年龄差除了解放初的调干生外,在山大历史系的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绝后的。</p> <p class="ql-block">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里,虽然年龄差别很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家对知识的渴求是一样的强烈,要把因文革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大家如饥似渴地学习,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课、勤做笔记外,课余时间图书馆里借图书、阅览室里看书刊,小树林里背单词、大喇叭下听英语900句,更有甚者把厚厚的英语词典从第一页背到最后一页……同学中出现了许多“半夜出走”“拼命三郎”式的人物,一时传为美谈。至今老师们还在感叹:77、78级是学习最努力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在一位山东同学的带领下,两位外地同学放下行囊奔去“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诗句中的那个大明湖,赶紧按下快门,留下来山大后的第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接着不久更多的同学们也来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开学初我们86名同学被编在一个班级里,分为八个小组。后来为了方便管理划小组织分为两个班级。虽然分班了,但我们还是在一起学习,一起活动。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同学人数从86名变为84名,转出去3人转进来1人,其中李巍同学由英语系转入,晁中辰同学于1979年年底考取硕士研究生,孙习鸣同学转学至菏泽师专,孙思峰同学因病休学转入下一级。</p> <p class="ql-block">班级建制</p><p class="ql-block">未分班时</p><p class="ql-block">1、党支部:</p><p class="ql-block">赵清云书记,李岫组织委员,赵惠令宣传委员。</p><p class="ql-block">2、班委会:</p><p class="ql-block">孙启周班长,何建华副班长兼学习委员,鲁军体育委员,苏位智生活委员,王顺亭劳动委员。</p><p class="ql-block">3、团支部:</p><p class="ql-block">赵惠令书记,由少平宣传委员,刘春明组织委员。</p><p class="ql-block">分班后</p><p class="ql-block">一班党支部:</p><p class="ql-block">丁龙嘉书记,孙力组织委员,李铁军(后李永清)宣传委员。</p><p class="ql-block">一班班委会:</p><p class="ql-block">苏位智班长,阚景奎副班长兼学习委员,王书君体育委员,许绍吉文娱委员,王顺亭生活劳动委员。</p><p class="ql-block">一班团支部:</p><p class="ql-block">由少平书记,杨桦组织委员,刘志义宣传委员。</p><p class="ql-block">二班党支部:</p><p class="ql-block">孙启周书记,李岫组织委员,赵惠令宣传委员。</p><p class="ql-block">二班班委会:</p><p class="ql-block">李岫班长,何建华副班长兼学习委员,鲁军体育委员,宋学群文娱委员,邵西友生活劳动委员。</p><p class="ql-block">二班团支部:</p><p class="ql-block">赵惠令书记,刘春明组织委员,张从军宣传委员。</p> <p class="ql-block">每个班级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名单前面的第一位同学就是该组的组长。</p> <p class="ql-block">系里为我们配备了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班主任和辅导员,配备了学富五车、学贯中西的优秀师资队伍。</p> <p class="ql-block">班主任:潘群老师</p> <p class="ql-block">辅导员:柴凤坤老师、王文泉老师</p> <p class="ql-block">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闻名于世,历史系更是名流云集。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陈同燮、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等著名的“八大教授”曾任教于此,史称“八马同槽”。在我们就读期间八大教授中王仲荦、张维华、郑鹤声、赵俪生等四位教授给我们上过课,做过讲座,我们有幸得到史学大家的指点,受到很好的文史熏陶,让我们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由于工作调动档案调离等原因,我们只找到了31位老师的照片。让我们随着一帧帧照片一起回忆老师们当年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而且大部分老师现在只能存在我们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份是我们在开学初食堂分桌就餐的名单。这是当时大班生活委员苏位智同学保存至今的我们班的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刚入学时学校实行分桌用餐,共安排11桌,1978年10月11日开始执行。分别是:</p><p class="ql-block">第26桌8人:孙启周、李铁军、阚景奎、魏伟、张子侠、高玲芝、鲁娜、张明松。</p><p class="ql-block">第27桌8人:赵惠令、苏位智、米小平、庞朝阳、吴忠民、温勇、刘春明、朱黎。</p><p class="ql-block">第28桌8人:丁龙嘉、张从军、丁海涛、张树军、王祖强、王永昌、孙力、曾玲。</p><p class="ql-block">第29桌8人:</p><p class="ql-block">谢元鲤、王晓毅、陶飞亚、周谦、孙新生、王冠华、赵维国、赵毅。</p><p class="ql-block">第30桌8人:</p><p class="ql-block">何建华、朱亚飞、齐涛、鲁军、刘志义、王延成、徐根娣、宋学群。</p><p class="ql-block">第31桌8人:邵西友、李永清、李绍强、胡绍军、任冰、晁中辰、毛卫东、高新民。</p><p class="ql-block">第32桌8人:赵清云、孟庆良、张明、孙占元、于绍忠、景奉润、周显礼、周荃。</p><p class="ql-block">第33桌7人:孙习鸣、陈咏民、蒋一兵、王书君、刘镇、王敬珠、刘伯勤。</p><p class="ql-block">第34桌7人:臧继红、于福存、由少平、房功利、翁惠明、丁辉君、王建成。</p><p class="ql-block">第35桌7人:孙思峰、李玉福、刘天路、郝元祿、许绍吉、马新、吴存浩。</p><p class="ql-block">第36桌7人:李岫、王顺亭、周峰、尹承霞、董天佳、王福东、察志和。</p><p class="ql-block">第82桌:朱兆新、海燕〈回族)。</p><p class="ql-block">至10月20日,李铁军、丁龙嘉、徐根娣转至第79桌,不在学校用早餐。</p> <p class="ql-block">朱兆新、海燕同学系回族,学校单独设回族餐,体现学校的对少数民族同学的尊重与关爱。</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除了认真学习外,还积极参与学校的“五四”学生科学讨论会,像模像样地撰写学术论文,不少同学在科研上崭露头角,也为以后的专业研究打下了基础。比如丁龙嘉、张树军、李永清、朱亚非、高新民同学合作撰写了《徂徕山起义》,挖掘史料,填补了地方党史研究的空白,也为他们以后从事党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有周谦同学的《明及清前期山东棉业初探》也做了开拓性的研究。我们班有多篇论文得奖,先后编入1981、1982年《“五四”学生科学讨论会得奖论文集》,一时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收录到1981年《“五四”学生科学讨论会得奖论文集》的论文有:</p><p class="ql-block">周谦:《明及清前期山东棉业初探》</p><p class="ql-block">丁龙嘉 张树军 李永清 朱亚非 高新民:《徂徕山起义》</p><p class="ql-block">张子侠:《宋代都城夜市初探》</p> <p class="ql-block">收录到1982年《“五四”学生科学讨论会得奖论文集》的论文有:</p><p class="ql-block">阚景奎:《近代山东手工棉纺织业生产关系初探》</p><p class="ql-block">毛卫东:《日本“寄生地主阶级”试析》</p><p class="ql-block">臧继红:《试从日本德川幕府末期社会分析看近代日本为什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p> <p class="ql-block">山大是义和团运动研究的重镇。在校期间我们不少同学撰写、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发表在《义和团运动史研究论丛》的论文有:</p><p class="ql-block">苏位智:《义和团与资产阶级革命派》</p><p class="ql-block">杨桦:《义和团运动的前奏与先驱——1896年的曹单大刀会斗争》</p><p class="ql-block">王永昌:《试论清代山东教门与拳会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刘志义:《略论义和团时期英国对华政策》</p><p class="ql-block">蒋一兵:《试论1900年前后日本的对华政策》</p> <p class="ql-block">发表在《义和团研究会会刊》1982年第1期的论文有:</p><p class="ql-block">苏位智:《沙俄在八国联军中扮演了什么角色》</p> <p class="ql-block">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周谦同学和史学通老师合作撰写的《元代的棉纺织业》发表于《文史哲》1983年第1期。该文是周谦同学在校期间收集资料并撰写初稿,史学通老师帮助修改。可能是我班同学中最早在《文史哲》上发表学术论文,这是我们78历史的骄傲。</p><p class="ql-block">毕业离校前,我们全班同学一起编写了《八十二个历史人物小传》,作为我们学习的成果向学校和老师汇报,也作为我们留给母校的毕业礼物,并在大家奔赴全国各地工作岗位后不久收到了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小传》,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文字被印成铅字,那喜悦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在校期间我们班里先后有苏位智、刘春明、王书君入党,臧继红、李永清、宋学群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陈咏民入团。开启新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1978年10月21—30日,山东大学在全国学术界率先主办文科理论讨论会。会议除重点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外,还讨论政治经济学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的对象和任务、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作用、儒家思想对文史哲的影响及文学的人民性五个问题,其中涉及历史学有两个。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社科院、出版机构、新闻媒体等近千名学术精英,规模空前,阵容强大,“堪为文革以来公开组织学术活动历史纪录的第一次,足见山大人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系里邀请与会的许多顶级知名专家学者给我们作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分别有蔡尚思、孙思白、吴大琨、漆侠、田昌五等人。自此来系为学生作报告、讲座的国内外专家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四年中有章开源、戴逸、金冲及、汤志钧、庞朴、孙祚民、孙达人、朱维铮、丁名楠、荣孟源及周锡瑞、唐德刚等八十多人次一百一十多场报告。这是全国高校中极为罕见的。详见篇未附件1。</p> <p class="ql-block">为了使我们的历史学习理论结合实际,用历史古迹和文物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系里安排我们班两次出省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开阔眼界,令我们同学们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1980年4月28日至5月8日为期11天的南京教学实习。同学们在潘群、李德征、陈月清、李淮生、于家福、柴凤坤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来到六朝古都南京,入住南京大学,除了请江苏南京当地名家作多场报告外,我们还参观考察了中山陵、明孝陵、明城墙、太平天国纪念馆、民国总统府、中国第二历史博物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长江大桥等,开阔历史视野,巩固所学历史知识。</p> <p class="ql-block">一班二组同学在考察明孝陵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二班部分同学在参观雨花台烈士陵园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丁海涛等同学在参观中山陵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陈咏民等同学在参观南京长江大桥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6位带队老师5人合照,还有1位在拍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徐根娣同学发表在山大校报上的文章,其中记述了我们南京考察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1981年9月15日至10月2日,我们全体同学在潘群、吕伟俊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为期18天的赴北京毕业实习。这次我们入住北京大学,除了请北京专家学者作多场学术报告外,还参观考察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十三陵、八达岭、颐和园、天坛、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国家图书馆等,进一步丰富了历史知识,也为毕业作准备。</p> <p class="ql-block">由少平等同学在天坛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敬珠等同学在九龙壁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周峰等同学在颐和园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马新等同学在国庆前夕天安门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五位好汉在长城上</p> <p class="ql-block">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同学们全力以赴投入到收集资料、撰写毕业论文之中。同学们的论文都有一定的质量,比如李绍强同学的《袁崇焕之死与明末的党争》,指导教师黄冕堂教授给予优秀成绩。后该文发表在《齐鲁学刊》1983年第1期,后收入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1982大学生毕业论文选评》一书,对该文给予较高的评价。还有好多同学的论文对许多历史问题给出了独到的见解,有一定的深度。这里不一一列举。</p> <p class="ql-block">李永清等6位同学在论文完成以后与指导老师孔令仁教授合影</p> <p class="ql-block">陪伴我们四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文史楼201室和那片小树林</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2年女生304宿舍被评为学校文明宿舍的奖品,李岫同学一直保存至今,简朴而又珍贵。</p> <p class="ql-block">1982年6月11日,学校举行欢送78级毕业生联欢晚会,我班许绍吉同学深情演唱他自己创作的歌曲《告别母校》,把晚会推向高潮。</p> <p class="ql-block">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毕业之际,有16位同学考上硕士研究生,4位同学留校工作,其余同学奔赴山东本省各地、市、县及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湖北、四川成都、四川重庆、河南、天津等地的党政机关、高校、中学、党史办等科研机构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开启了报效祖国的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考上本校硕士研究生的十位同学是:</p><p class="ql-block">王晓毅、刘天路、齐涛、陶飞亚、胡绍军、朱亚非、李玉福、曾玲、翁惠明、董天佳</p> <p class="ql-block">考上其他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六位同学是:</p><p class="ql-block">孙占元、张树军、吴忠民、王冠华、马新、庞朝阳</p> <p class="ql-block">留校工作的四位同学是:</p><p class="ql-block">苏位智、李岫、李永清、鲁军</p> <p class="ql-block">1982年7月25日毕业离校。</p> <p class="ql-block">这是王福东同学珍藏的报到证</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东隅已逝,桑榆非晚。</p><p class="ql-block">唐代著名文学家、进士刘禹锡在与白居易交流讨论年老问题的《酬乐天咏老见示》诗中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p><p class="ql-block">曾经大展宏图的我们78级大学生,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虽然我们绝大多数已经退出社会舞台,但落日余晖还将幻化成霞,散发出绚丽的辉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光添彩。</p> <p class="ql-block">附件一:</p> <p class="ql-block">附件二:大事记</p><p class="ql-block">说明:限于篇幅,上文已提到的事件不再罗列</p><p class="ql-block">1978年</p><p class="ql-block">10月6—7日 来校报到</p><p class="ql-block">9日 参加学校开学典礼,系迎新大会</p><p class="ql-block">12日 大学第一课开课</p><p class="ql-block">11月3日 参加学校篝火晚会</p><p class="ql-block">10日 参观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日 团支部组织游千佛山</p><p class="ql-block">27日 系迎新文艺晚会</p><p class="ql-block">1979年</p><p class="ql-block">3月31日 祭扫英雄山烈士陵墓</p><p class="ql-block">4月 由少平担任校18届学生会副会长,臧继红任学习部长,许绍吉任文艺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朱黎担任系学生会学习部长,周谦担任生活部长</p><p class="ql-block">15日 春游大明湖</p><p class="ql-block">5月4日 由宋学群创作,由少平、鲁军、张明演出的哑剧《如此用功》获创作、演出三等奖</p><p class="ql-block">6月8日 参观四门塔、龙虎塔、千佛崖、竹林</p><p class="ql-block">8月27日 军训开始</p><p class="ql-block">9月8日 参观济南机场(当时为军民合用机场)</p><p class="ql-block">13日 实弹打靶</p><p class="ql-block">10月 成立中国史、世界史等学习小组</p><p class="ql-block">12月 历史系团总支、系学生会面向学生的史学期刊《春秋》,我们班由少平参与筹办</p><p class="ql-block">1980年</p><p class="ql-block">3月24—29日 参加新校新建花园劳动</p><p class="ql-block">5月24日 鲁军在校运会上获得十项全能冠军</p><p class="ql-block">10月15日,任欧力(德国)、斯文特(瑞典)、周安桉(澳大利亚)三位留学生加入我班。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山东大学首批留学生</p><p class="ql-block">11月14日 参加义和团运动史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会后游览珍珠泉</p><p class="ql-block">16日 团支部组织大明湖赏菊活动</p><p class="ql-block">1981年</p><p class="ql-block">3月11日 参加植树节劳动</p><p class="ql-block">13日 参观文物立体摄影展览</p><p class="ql-block">15日 参加学校建校55周年纪念大会(这是按当时的说法,后来考证山大成立于1901年,是年应为建校80周年)</p><p class="ql-block">25日 参观校史展览</p><p class="ql-block">5月4日 由由少平、张从军、苏位智、赵惠令等参与筹办的《中华五千年》展览开幕</p><p class="ql-block">5月5日 由许绍吉、徐根娣参与创作,许绍吉指挥,由少平、宋学群朗诵的《民族魂》获创作一等奖、演出二等奖</p><p class="ql-block">7日 以我班同学为主体召开的资本主义萌芽讨论会开幕</p><p class="ql-block">23日 《八十二个历史人物小传》编写动员会</p><p class="ql-block">6月19日 游览灵岩寺</p><p class="ql-block">11月 由少平代表班级集体参加省学联扩大会议,并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经验介绍</p><p class="ql-block">张从军国画《乡间小路》获省大学生书法绘画展览二等奖</p><p class="ql-block">吴存浩获学校征文奖</p><p class="ql-block">14日 陶飞亚、王冠华参加来访的美国方纳教授的座谈会</p><p class="ql-block">16日 欢呼中国女排获第三届世界杯冠军</p><p class="ql-block">28日 苏位智、王书君、陶飞亚、杨桦、马新参加来访的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石文安博士的座谈会</p><p class="ql-block">1982年</p><p class="ql-block">3月 苏位智参加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代表会议</p><p class="ql-block">4月 学校召开文明礼貌月活动表彰大会,丁辉君、王祖强、邵西友、董天佳被评为积极分子,并受到表彰</p><p class="ql-block">6月1日 毕业合影</p><p class="ql-block">7月 张从军、由少平完成《泰山 黄河》壁画,成为文史楼很长一段时期的最美风景线</p><p class="ql-block">1日 校毕业生诗歌朗诵会,高新民获朗诵第三名</p><p class="ql-block">5日 系召开毕业动员大会,丁文方书记十字赠言:为公、进取、务实、宽厚、淡泊</p><p class="ql-block">22日 校毕业典礼</p><p class="ql-block">24日 公布分配方案</p><p class="ql-block">25日 毕业离校</p> <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过程中得到苏位智、李岫、周谦、李绍强、由少平等同学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特别是苏位智同学提供了美篇创作的构思及大量素材、照片;李岫同学提供了修改和提升学术层次的思路;周谦同学帮助修改文稿;胡绍军、曾玲、陈咏民、周峰、房功利、鲁娜、王建成、任冰、王延成等同学提供照片、日记和点点滴滴的细节回忆,使得本美篇得以顺利面世,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仓促、宣传发动不充分等因由,现在呈现的“美篇”仅是不成熟初稿,恳希全班同学多提意见和增补资料,我将不定期地做些修改和补充。完美很难,但我们共同努力,使其日臻完善!</p> <p class="ql-block">敬请期待下篇:毕业以后的四十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