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最后一天,还是出去走了走。与同伴聊天时,不知怎么扯到了吉水水南的龙王庙,还是十多年前坐船去过一次,印象还不错,现在听说好像可以开车去了,便想再去看看。同时,水南也是五里三状元的故里,有同伴没去过,随便可一并游玩。<div> “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说的都是古吉水的名人。其中一门三进士指吉水县曾存仁与子曾同亨、曾乾亨父子三人,同为明朝进士,县城原有座“三曾祠”;隔河两宰相说的是欧阳修与文天祥。欧阳修是原吉水(今永丰)沙溪人,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名声很好。文天祥是原吉水永昌乡富川村(今青原富田镇)人,著名爱国义士。两个村子隔江相望,所以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则是指指的是刘俨、彭教、王艮三人,他们的家乡分别为吉水县文昌乡(今水南镇)的夏朗村、泷头村、带源村。因三地同属一乡,各相隔五里路。</div><div> 吉水水南镇前些年去得多些,专程去探寻状元故里就去了两次。现在走莆吉高速在吉安东下,可节省一些路程,时间也要快一些。到水南后我们先去了龙王庙。泷江在水南有一段河段叫潇泷滩,这一段两岸山势陡峭如切,江面狭窄,左曲右弯,礁石遍布,水位落差很大,水流湍急,过往船只和木排的艄公非常谨慎,如果操作稍有不慎,就将葬身于江水,所以,当地老俵又把它叫作潇泷江。始建于南宋年间的龙王庙又名潇泷古庙,就落座在潇泷江南岸。</div> 十多年没来,再次看到龙王庙给我的印象是太新了,应该是近些年重修过,没有那种古老的感觉。以前两栋建筑屋顶都是黄色,现在变成红色了。 当年这一段的水域黑乌乌的,深不见底,为了行船和撑排的安全,南宋年间大家集资在潇泷江南岸修建了龙王庙。 后来又在庙下方建了一座八角水月亭,称为“瑞贤亭”。凡是过往船只要途经龙王庙,艄公们必定要停泊上岸进庙祭拜,祈祷船行平安。 龙王庙门前就是发源于永丰县沙溪、潭头,流经吉水县的白沙、水南,最后进入富滩螺滩水库的泷江。 当年坐船前往龙王庙时,艄公指着泷江北岸的大山,告诉我们状元彭教读书的文昌书院就建在那边山上,现在沿江边到龙王庙最后数公里还是泥土路。 离龙王庙不远上游北岸就是彭教的故里-泷头村,可不是岸边这个村子,更靠近山里面。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泷江被称为江西的小漓江,。感觉漂亮景色应在白沙那一段,曾在白沙赤岸村坐船游玩过,两岸古树参天,满目的翠绿。 来到水南镇上吃中饭,这是餐馆附近的“追远祠”,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吉水夏侯氏先祖夏侯韶公从湖南长沙辗转来到来到江西吉安任吉州刺史。不久他到朝廷当了太常,执政管理礼乐。数年后夏侯韶公告老还乡,定居吉水水北。在地图上看到附近有中华龙泷江河风景区,饭后开车去寻找却没看到。 当时忘记了泷头村的位置,就在去龙王庙的路线旁,原路返回多走了20多公里,在新居村才分岔前往泷头村。 进入泷头村后,本就左拐,却往前走了,看到一些老建筑,才停车在附近逛了逛。 这栋老建筑围墙上还留有当年的红军标语,水南镇在革命战争年代属于苏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公略县驻地。 状元故里唯一与彭教有关,就是这栋房屋了,目前是彭教的后人在居住,整个泷头村中彭教的后人乃至彭姓只有这一户。水南这三位状元,两位英年早逝,一位饮鸩而死,在故里都没留下什么东西。 有一位老人在老屋里剥豆,老人给我们讲了彭教赴考路上捡到金钏归还他人,却因迟到误了考试。不料,那次考试考场中发生了火灾。朝廷宣布在八月份又重新开考,彭教一举考中了状元的故事。从开基祖算起,彭教是18世,这位老人是34世。 离开泷头村接着去了水南店背村,这是中国传统村落、江西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次到店背时,还以为这是刘俨的故里,因为这个村庄的人也姓刘。 这里是大概五年没来,也有了一些变化。魁星点宝旁边这座古井,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井水清澈甘甜,冬暖夏凉。 店背村还保存明清建筑18栋,刘氏宗祠家祠7座。这两座祠堂坐北朝南,并排而建,门楼分别有“大夫第”和“科第世家”的门匾。 两座祠堂看上去都太新了,"科第世家”这座祠堂可以进去,下方还有“博古通今”的门匾,里面是秩叙堂。 "大夫第”这座祠堂大门紧闭,以前进去过,里面是崇义堂,门上的石雕比较有特色。以前两座祠堂大门上都画有门神像。 两座刘氏祠堂并排而立,气势雄伟,做工精湛,是赣派建筑的祠堂建筑群中难得的精品之一。祠堂门楼都采用喜鹊筑巢的结构,高耸广阔、飞檐翘角。 店背村山环水绕,房舍连绵密集,布局错落有序。店背原叫夏朗,状元刘俨是夏朗东城人,与店背村相邻。 刘俨的墓地在离店背村不远的田野里,因时间关系就没去看。快到秋收时间,村外的稻田里金黄一片。 来到东城村,村里修了广场,广场中央是刘俨降生雕像,刘俨的出生有一段传说。明朝洪武27年(1394)9月9日是九皇节,刘俨是在其母亲的村庄杨家祠出生的,当时有道士向族长贺喜有贵人降生,可逐家排查结果无人怀孕生产。正疑惑之际,有报本族女嫁店背村东城刘氏为媳,有孕在身正在娘家过节,今日中午产下一名男婴。族长一听非常高兴,甥贵舅荣,立即置酒到他家贺喜。 刘俨二十四岁时参加江西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参加会试中了副榜,但不肯就职,继续潜心攻读,直到四十九岁时(1442年)才考中状元。他历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大学士、代理翰林大学士,执掌翰林院印信。著有《刘文介公集》三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又尝预修《五伦书》、《历代君鉴》,并总裁《寰宇通志》、《宋元通鉴纲目》。 刘俨的后人在村中还有六、七十户,数百口人家。五年前来刘氏祠堂还比较破旧,现在已修缮一新,门楼上有“状元及第”的门匾。 刘俨立朝一身正气,居官清介,刚直之声传遍朝野。英宗复位,诏令刘俨署理翰林院事务,正待重用,刘俨一病不起,终年64岁。 最后来到带源村,一栋门楼前有两尊红石狮子,这是村中唯一与王艮有关的东西。 带源村只剩下两户姓王的人家,王艮的后人已基本迁到外面了,我在乐安湖坑曾遇到过王艮的后人,还请我们吃了一餐饭。但带源村中王家已经败落,王氏祠堂倒塌后都没有再修建了。称王艮为状元还有一段故事,在明代状元除了渊博的学识外,还需要颜值。王艮参加殿试对策第一,本应钦点为状元,但因王艮“貌寝,易为胡靖(广)”,建文帝将王艮点为榜眼,王艮不服,建文帝只好让二人以《丹桂》为题,各吟诗一首以比高低。两人吟诗后,建文帝听后深为王艮的才学比胡广高出一筹而欣喜,因此按祖制不能钦点王艮为状元,只好赐赠为状元出身。 门楼里面的房屋是以后建造的,王艮不仅才华横溢,还忠贞大义。在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带兵攻打南京,京城岌岌可危,建文帝无计可施,悔恨早先没有采纳王艮在《平燕策》中提出的建议。京城沦陷前夕,王艮和解缙、胡广等一班朝臣在吴溥家里商量应变之策,而“缙(解缙)陈说大义,靖(胡广)亦奋激慷慨,艮(王艮)独流涕不言”。大家散去后王艮回到家里写下了最后一首梅花诗《同心梅》言志,并对亲人诀别说:“食人之食者,当忧人之忧;乘人之车者,当死人之事。”然后,点燃香烛,整好衣服,面北再拜,饮鸩而死。王艮视死如归,足见其深明大义。朱棣闻讯,也感念王艮忠君气节,遂诰命治丧,安排朝中大臣前往吊唁,并派人协助其亲人送灵柩归故里,将王艮安葬在吉水带源高岭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