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古道驿站遗址……船溪驿

这座城

“不管雨雪纷飞,不管炎热难当,不管黑夜的朦胧,信差们都要用最迅速的方式完成任务,把文投递到指定的地方。”这是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用格言的形式对驿站的写真。船溪驿就是(北)京昆(明)官道上众多的驿站之一。 清代主要驿道均由京师出发,分4路干线通达各省城,俗称官马大路;从省城辟支线到地方重要城市称大路;自大路或各重要城市再辟支线至各市镇称为小路;在各道路扼要处设立驿站,构成驿道网。清乾隆、嘉庆,对驿道进行整顿和增加递铺。沅水流域有官马大路一条,支线4条, 湖南自古驿道发达,驿站众多,但由于世事变迁,古驿站及驿道保留至今的已是实属珍罕。因此,我们现在考证和研究湖南古代邮驿历史,更多地只能从历史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和现在还保留的驿站地名中去推测它们曾经的存在和辉煌了。 船溪古驿站位于辰溪县船溪乡船溪驿村,因地处沅江水道,东联常德,南通怀化,西至吉首,正处三方交汇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船溪驿站既是是古代京昆古驿道之驿站,也是兵家要冲。虽然多次从船溪驿路过,这次终于将车停下,好好的将船溪驿看个真真切切。 船驿村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船溪驿站。从此,京官南巡,地方官晋京,都要经过这里,南来北往的客人,有上至一人之下,下至万人之上的宰相,下至州县的芝麻官常在此住宿,驿站是车水马龙。驿站有上马石和下马石,供官员上马和下马。现驿站仍保留驿馆的墙基,说明驿站驿馆规划之宏大。700多年的沧桑风雨,小街巷陌、青石板路,封火墙古建筑,古井古树,横跨溪面的风雨桥无不见证了古驿站的文化魅力。 根据史料记载,船溪驿站元代置驿,原设驿丞,隶泸溪县管理;清乾隆二年(1731年)改归沅陵,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裁驿丞置巡司,设驿马45匹,排夫75名。船溪驿站鼎盛时期,各类建筑如驿馆、会客堂、客房、屯兵楼、驿卒房、栓马场、烟馆、茶楼、仓库等,总面积达二万多平方米;仅屯兵楼就可驻军一万二千多人。古驿站遗址建筑共有十一处,面积超过八千平方米。如驿馆墙基、上马石、下马石、驿站古街石板路,古井古楼、古驿道、风雨桥等。驿站石门上篆刻的“北通京都”、“南达云南”等字样至今清晰可辨。 距古驿站二里的玉华洞中的石壁上,留下了曾经到过船溪驿站的历代官吏文人诗联书墨,如明御史张应杨、明布政史邓启遇,辰州太学瞿汝穆,辰州通判伯瀚。就是“玉华洞”之名,也是明参政郭斐到船溪驿,游览玉华洞发出“何处飞来万玉山,枝枝吐出尽琅杆”的感慨后而欣然命名的。 据了解,船溪古驿站是目前湖南省保存时期最长、建筑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唯一古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