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青木关向往沙坪坝

藏弓日月

<p class="ql-block">选择雾都郊野系列长篇小说四部之中的两部《谢谢青木关》和《向往沙坪坝》作标题,虽有抄袭之嫌,但也有宣传的功能。这是我整理家庭照片《瞬间的记忆》,边看边问93岁的母亲在重庆八年经历(1938年至1946年)时发现的两本书,从孔网上淘来全新本。看了其中一部。作者谷应女士比母亲小了8岁,编辑出身,因为从婴儿时到陪都重庆,度过童年时光,直到80岁动笔以男孩为第一人称写出了长篇小说之一《谢谢青木关》,补上了童年片断的记忆。《向往沙坪坝》以女孩为第一人称感受在水兵学校的生活。这个系列的长篇小说与我通过母亲的回忆再现上辈人学生时代的意愿不谋而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家母的回忆中有青木关、沙坪坝这些地方,她上过重庆的山洞小学,青木关中大附中初中部,在沙坪坝南开中学考过试,上了国立高中又退学,去读北碚的江苏医学院扩招医专班。最后的终身职业是眼科医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要了解这些地方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重庆第一关——青木关</p><p class="ql-block">青木关,西南文化大通道和秦巴古道上一个重要节点,而这第一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57年的史料记载。</p><p class="ql-block">相传,为纪念一位卿姓少年斩蟒救母,而得名“亲母关”。</p><p class="ql-block">后因境内山青林密,“亲母”与“青木”读音相近,又得名“青木关”。</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沙坪坝区山洞小学校,简称“山洞小学”。学校始建于抗战时期,历经风云变幻,数易其名,文革后最终恢复“重庆市沙坪坝区山洞小学校”旧称。学校现有教学班26个,正式在职在编教师63人,学生1127名,办学规模日渐扩大,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是一所生机勃勃的发展中学校。</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国立音乐院(现中央音乐学院)、中大附中、社教馆等20多所大中小学兴办,形成陪都的一大教育高地。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为青木关题词“清泉滴翠”,一大批民国政要为青木关文教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力量,现今遗存和文化旧址有“骝公桥”、立夫“正桥”、“八庙场”等。</p><p class="ql-block">自然资源丰富。有500公顷的珍贵树种丝栗森林“联庆森林”和20公顷的“青木湖”,还有日自涌量达3500立方米的青木关疗养型温泉,屹立7000万年的石老翁。</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中学</p><p class="ql-block">青木关中学校,成立于1946年10月。学校的前身就是青木关中大附中,以及国立中学不复员的一些教师和学生。学校坐落在交通便捷、风景秀丽的“抗战文化古镇” 青木关,319国道横亘东西,缙云山脉逶迤南北,它僻离闹市的喧嚣,还心灵一方宁静的憩所,是读书求学的圣地。 青木关中学现有占地面积100余亩,40个教学班,2286名学生,在职教职工168人,师资力量雄厚。 校园内有亭廊楦榭、小桥流水,音乐喷泉、锦鳞游泳,草木芳菲、百花争妍,莘莘学子、气象峥嵘。(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因为我的爸爸和妈妈是大学同班,他们在退休后,重返重庆北碚,寻找当年的大学校址留影,也联络了同学相聚合影编纪念册,80岁时编辑出家庭影集《瞬间的记忆》,选用了部分照片加说明。</p><p class="ql-block">可是大学之前的中学小学以及生活过的住址,都没有再去寻找。爸爸妈妈在90岁编辑出回忆录《难忘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是家庭影集和回忆录的责任编辑,经手人,但是当时忙于自己的小家和工作,没有想到应该多问问父母亲保存几十年的资料内容是否都采用了,大量照片的文字说明是否都写清楚了(问了一次),照片中除父母家人以外的相关信息有没有记录。还有就是没有想到要做父亲肝外攻关工作的录音录像(我仅录了一次)。直到父亲91岁病故,才意识到动作太晚,深深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我要抓紧时间问妈妈。</p><p class="ql-block">在书中找寻到妈妈回忆重庆生活的这一段:堂兄嫂很快分别在市内和市郊安排了住处,记得我们租住的是在市郊,名叫山洞的地方,就在马路边,这是连接的三个门面房子中的一间,两层楼,都是前面开店,后面和楼上住人,厨房在最后面。房子的建筑很简单,清一色的竹片编造,外面糊以带草的泥巴,不透风,也能挡雨。印象中当地没有狂风暴雨。我在那儿上的山洞小学(沙坪坝的山洞小学校),读完高年级即五年级和六年级,这就是我真正的学历。凭着这个学历,在沙坪坝考取了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学初中女子部。学校坐落在重庆远郊青木关,这里山林密布郁郁葱葱,而且又是两山交汇,形成了一个险要的隘口,青木关因此而得名,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又是成渝公路必经之处。青木关和山洞之间距离大约50公里,中间还有一段山路,三年学习间,为了节约路费每个学期来回都是步行,幸好我三嫂的娘家住在磁器口,这儿正好与青木山和山洞的距离差不多,所以我每次上学都在老人家歇夜,第二天才能抵达学校。(摘自《难忘的往事》第二章)</p> <p class="ql-block">左上角,是妈妈中学生登记照。</p><p class="ql-block">当年生活比较艰苦,学校发的罗斯福制服,藏青哔叽裙装,所配紫红色的西装领带上面还有两条黄色缎带装饰、头上佩戴的苏式军帽,非常漂亮,这一套校服我一直穿到毕业;(摘自《难忘的记忆》第二章)</p><p class="ql-block">补充两张妈妈喜欢戴帽子的风景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妈妈保存的一张重庆青木关中大附中初中部45届女生班的一个小组合影。妈妈在前排右一,前排左二和后排左二是史济青、史济兰姐妹。<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一排女同学举着三面小旗,其中有一面写有冠军。</span>每个人手臂上戴着黑纱,根据推算,应该是1945年4月下旬。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突然病故,重庆各界举行悼念活动,包括身着白色衬衣深色裙子的这些初中女生。悼念活动后,继续臂戴黑纱,估计要戴一周吧。她们在一场比赛中获得冠军,一起去合了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没穿初中部校服时的女学生照片。两位女孩穿的是工装裤(我妈妈是其中之一);一位女孩着白色西装,据说是高中部校服;两位女孩头扎蝴蝶结,身穿小花裙,完全是小公主打扮。</p><p class="ql-block">这里也看出了学生的家庭背景,有贫富差距,有与父母一起生活或分离的区别。</p><p class="ql-block">当时班级里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是陆军大学的子女,家住附近军队大院。</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看不清脚穿什么,听一下妈妈的回忆:脚上穿的是草鞋,如果能够穿上一双麻绳编的鞋子,那就是一个很好的享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的学生时代真的可以说是谢谢青木关,向往沙坪坝,告别北碚。静待谷应女士的雾都郊野系列第三部问世。</p>